太平经钞乙部合阴阳顺道法还年不老,大道将还,人年皆将候验。瞑目还自视,正 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着席。若居温蒸中,于此时筋骨不欲见动,口不欲言语。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 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 故顺天地者,其治长久。顺四时者,其王日兴。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 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详思此意,与道合同。录身正神法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纵横阴阳,半阴半阳,迺能相成。故
积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 阳处首,阴处足。故君贵道德,下刑 罚,取法于此。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亦取法于此。 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长也。当知其意,善自持养之, 可得寿老。不善养身,为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 善乎?为善不敢失绳缠,不敢自欺。为善亦神自知之, 恶亦神自知之。非为他神,乃身中神也。夫言语自从心 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故端神靖身, 乃治之本也,寿之征也。无为之事,从是兴也。先学其 身,以知吉凶。是故贤圣明者,但学其身,不学他人, 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君子得之以兴,小人行之以倾 。 脩一却邪法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 不思其根,名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 ,失根基也。离本求末,祸不治,故当深思之。夫一者 ,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 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 仁归贤使之行。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
深思其意,谓之知道。
能坚守,知其 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以乐却灾法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夫乐于道何为者也?乐乃 可和合阴阳,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 故元气乐即 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 ,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 病,蚑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 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 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 ,以致神明,故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 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夫求道常苦,不能还 其心念,今移风易俗,趋其心指,谁复与之争者? 太平 乐乃从宫中出邪? 固以清靖国,安身入道,夷狄却,神 瑞应来。悬象还,凶神往。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 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追 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 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乡,卧即 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 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 为法,随四时转移。 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 ,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 二十 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法,阳变于阴,阴变于阳, 阴阳相得,道乃可行。天须地乃有所生,地须天乃有所 成。 春夏须秋冬,昼须夜,君须臣,乃能成治。臣须君 ,乃能行其事。故甲须乙,子须丑,皆相成。作道治正 当如天行,不与人相应,皆为逆天道。比若东海居下而 好水,百川皆归之。因得其道,鲸鱼出其中,明月珠生 焉,是其得道之效也。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 瑞应之。众贤聚致治平,众文聚则治小乱,五兵聚其治 大败。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 天不广,不能包含万物。万物皆半好半恶,皆令忍之, 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宫之象也。此二者,慈爱父母之法 也。故父母养子,善者爱之,恶者怜之,然后能和调家 道。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众贤共照,万物 和生。故清者着天,浊者着地,中和着人。 调神灵法吾欲使天下万神和亲,不复妄行害人,天地长悦,百神 皆喜,令人无所苦。帝王得天之力,举事有福,岂可间 哉?〈起〉故圣人能守道,清静之时旦食,诸神皆呼与 语言,比若今人呼客耳。〈止〉百神自言为天吏为天使 ,群精为地吏为地使,百鬼为中和使。此三者,阴阳中 和之使也。助天地为理,共兴利帝王。守一明法〈起〉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祖,出光明之 门。守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始正赤 ,终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绝远复远,还以治一,内无 不明也。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守一 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此第一善得 天之寿也。安居闲处,万世无失。 守一时之法,行道优 劣。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 ,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 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气无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气, 不缘道而生。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 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天行道,昼夜 不懈,疾于风雨,尚恐失道意,况王者乎? 三光行道不 懈,故着于天而照八极,失道光灭矣。王者百官万物相 应,众生同居,五星察其过失。王者复德,德星往守之 。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强,强星 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 体,可不慎哉? 行道有优劣法春王当温,夏王当暑,秋王当凉,冬王当寒,是王德也 。夫王气与帝王气相通,相气与宰辅相应,微气与小吏 相应,休气与后宫相同,废气与民相应,刑死囚气与狱 罪人相应,以类遥相感动。其道也王气不来,王恩不得 施也。古者圣王以是思道,故得失之象,详察其意。王 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夫王者静思道 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和合夫妇之道,阴阳俱得 其所,天地为安。天与帝王相去万万余里,反与道相应 ,岂不神哉?名为神诀书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六合八方悦喜,则善应矣 ;不悦喜,则恶应矣。状类景象其形、响和其声也。太 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 当深知之。皆知重其命,养其躯,即知尊其上,爱其下 ,乐生恶死,三气以悦喜,共为太和,乃应并出也。但 聚众贤,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能养其 性,即能养其民。夫天无私佑,佑之有信。夫神无私亲 ,善人为效。一身之中,能为贤,能为神,能为不肖, 其何故也,误也,神灵露也。故守一之道,养其性,在 学之也。众中多瑞应者,信人也。无瑞应者,行误人也 。占而是非即可知矣。夫斤两所察,人情也。天之照人 ,与镜无异。审详此意,与天同愿,与真神为其安得不 吉哉?成事□□,不失铢分,欲得天地中和意。故天地 调则万物安,县官平则万民治。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 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 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 气不通,百事乖错。和三气兴帝王法通天地中和谭,顺大业,和三气游,王者使无事,贤人 悉出,辅兴帝王,天大喜。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 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神人言:“〈起〉但大顺天 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元气有三名,太 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 ,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 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 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止〉故男者象天, 故心念在女也,是天使人之明效也。臣者为地通谭,地 者常欲上行,与天合心。故万物生出地,即上向而不止 ,云气靡天而成雨。故忠臣忧常在上,汲汲不忘其君, 此地使之明效也。民者主为中和谭,中和者,主调和万 物者也。中和为赤子,子者乃因父母而生,其命属父, 其统在上,讬生于母,故冤则想君父也。此三乃夫妇父 子之象也。宜当相通辞语,并力共忧,则三气合并为太 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 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 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人君,天也,其恩施 不下,至物无由生,人不得延年。人君之心不畅达,天 心不得通于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为逆家也。臣气不 得达,地气不得成,忠臣何从得助明王为治哉?伤地之 心,寡妇在室,常苦悲伤,良臣无从得前也。民气不上 达,和气何从得兴?中和乃当和帝王治,调万物者各当 得治。今三气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安乐王者法君者当以道德化万物,令各得其所也。不能变化万物, 不能称君也。比若一夫一妇,共生一子,则称为人父母 。亦一家之象,无可生子,何名为父母乎?故不能化生 万物者,不得称为人父母也。故火能化四行自与五,故 得称君象也。本性和而专,得火而散成灰。金性坚刚, 得火而柔。土性大柔,得火而坚成瓦。水性寒,得火而 温。火自与五行同,又能变化无常,其性动而上行。阴 顺于阳,臣顺于君,又得照察明彻,分别是非,故得称 君,其余不能也。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故称后土。 三者佐职,臣象也。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 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动类而生,遂及其 后世相传,言有类也。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 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 。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 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 。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雷电守道而行,故能 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 万物,使其有常也。阴阳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传。 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 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治道 ,教及其臣,化流其民,受命于天,受体于地,受教于 师,乃闻天下要道,守根者王,守茎者相,守浮华者善 则乱而无常。帝王,天之子也。皇后,地之子也,是天 地第一神气也。天地常欲使乐,不得愁苦,怜之如此, 天地之心意气第一者也。故王者愁苦,四时五行气乖错 ,杀生无常也。悬象还神法夫神生于内,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 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 也,女神亦如此数。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 画使好,令人爱之。不能乐禁,即魂神速还。解承负诀天地开辟已来,凶气不绝,绝者而后复起,何也?夫寿 命,天之重宝也。所以私有德,不可伪致。欲知其宝, 乃天地六合八远万物,都得无所冤结,悉大喜,乃得增 寿也。一事不悦,辄有伤死亡者。凡人之行,或有力行 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 也。 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 害此人也。 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来 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 及此人也。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 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 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 承负者,天有三部, 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 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今能法此,以天上皇 治而断绝,深思之而勿忘。 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 太阴中和之命也。 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 百二十者应天,大历一岁竟终天地界也。 八十者应阴 阳,分别八偶等应地,分别应地,分别万物,死者去, 生者留。 六十者应中和气,得六月遁卦。遁者,逃亡也 ,故主死生之会也。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 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 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谓 之无辜承负先人之过。
今天地阴阳,内独 尽失其所,故病害万物。帝王其治不和,水旱无常,盗 贼数起,反更急其刑罚,或增之重益纷纷,连结不解, 民皆上呼天,县官治乖乱,失节无常,万物失伤,上感 动苍天,三光勃乱多变,列星乱行;故与至道可以救之 者也。吾知天意不欺子也。天威一发,不可禁也。获罪 于天,令人夭死。初天地开辟,自太圣人各通达于一面 ,诚真知之,不复有疑也。故能各作一大业,令后世修 之,无有过误也。故圣人尚各长于一大业,不能必知天 道,故各异其德。比若天,而况及人乎? 天地各长于一 ,故天长于高而清明,地长于下而重浊,中和长养万物 也。犹不能兼,而况凡人乎?
天地性运,皆如此矣 。今帝王居百里之内,其用道德,仁善万里,百姓蒙其 恩。父为慈,子为孝,家足人给,不为邪恶。帝王居内 ,失其道德,万里之外,民臣失其职,是皆相去远万万 里,其由一也。习善言,不若习行于身也。 阙题真人问神人:“吾生不知可谓何等而常喜乎?”神人言 :“子犹观昔者博大真人邪?所以先生而后老者,以其 废邪?人而独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凡人尽困穷 ,而我独长存,即是常喜也。” “昭昭独乐,何忿之哉 ?卒为不能长生,当奈何?” 神人言:“积习近成,思 善近生。夫道者,乃无极之经也。前古神人治之,以真 人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 然无为自治。其次真人为治,以仙人为臣,不见其民时 将知有天子也,闻其教敕而尊其主也。其次仙人为治, 以道人为臣,其治学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动而有 畏惧,巧诈将生也。其次霸治,不详择其臣,民多冤而 乱生焉,去治渐远,去乱渐近,不可复制也。是故思神 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圣 人之精思贤人,致贤人之神来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 来惑之。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优劣而已。 故
阙题真人问:“何以知帝王思善思恶邪?”神人言:“易言 邪?帝王思仁善者,瑞应独为其出,图书独为其生。帝 王仁明生于木火,武智生于金水,柔和生土。天之垂象 ,无误者也。” 真人问:“古者特生之图奇方,谁当得 者乎?” “其吏民得之献王者。帝王者时气即为和良, 政治益明,道术贤哲出为辅弼之,帝王之道,日强盛矣 。夷狄灭息,垂拱而治,刑罚自绝,民无兵革,帝王思 善之证,可不知哉?不睹其人,已知之矣。” 真人问: “神人何以能知此乎?” 神人言:“以无声致之。君欲 仁好生,象天道也;臣欲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即善 应出矣。故天地不语而长存,其治独神,神灵不语而长 仙,皆以内明而外闇,故为万道之端。夫神灵出入,无 有穴窠,清静而无声,安枕而卧,神光自生;安得不吉 乐之哉? 夫用口多者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 者贼其身,此者凶祸所生也。子慎吾之言,不可妄思。 思之善或有德,思之恶还自贼,安危之间,相错若发髻 ,子戒之无杂思也。夫人失道命即绝,审知道意命可活 ,勉养子精,无自煎也。学得明师事之,祸乱不得发也 。”真人不敢失神人之辞也。 神人言:“ 夫学者各为其身,不为他人也。故当各自爱而自亲, 学道积久,成神真也,与众绝殊,是其言也。” 真人问 :“何以知道效乎?” 神人曰:“决之于明师,行之于 身;身变形易,与神道同门,与真为邻,与神人同户。 求之子身,何不睹患,其失道意,反求之四野,索之不 得,便至穷老矣。遂离其根,言天下无道也,常独愁苦 ,离其根,是为大灾。大人失之不能平其治,中士失之 乱其君,仁人失之无从为贤,小人失之灭其身。古之贤 圣所行,与今同耳。古之小人所穷,亦与今同耳,明证 若此。” 真人问:“何以知人将兴将衰乎?” 神人言:“ 大人将兴,奇文出,贤者助之为治;家人将兴,求者 得生,其子善可知矣。” 真人问:“何以致是贤者?” 神人言:“皆以思也,精思不止,其事皆来。” “神哉 ,道之为治,可不力行哉?” 神人言:“三纲六纪所以 能长吉者,以其守道也,不失其治故常吉。天之寿命, 不夺人之愿。木性仁,思仁故致东方,东方主仁。五方 皆如斯也。天下之事,各从其类。故帝王思靖,其治亦 静,以类召也。古之学者,效之于身;今之学者,反效 之于人。古之学者以安身,今之学者浮华文。不积精于 身,反积精于文,是为不知其根矣。” 〔存〕三洞珠囊卷一救导品引太平经第三十三云,真 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 神人答曰:“故
夫神精,其性常居空闲之处 ,不居污浊之处也;欲思还神,皆当斋戒,悬象香室中 ,百病消亡;不斋不戒,精神不肯还反人也。皆上天共 诉人也。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 〔存〕太平经曰,真人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闲之 处,不居污浊之间也;欲思还精,皆当斋戒香室中,百 病自除;不斋戒,则精神不肯返人也;皆上天共诉人, 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太平御览 卷六百六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