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生气就不生病!50年从医教授5句话点醒无数人~

 流水33 2016-02-14


据光明网报:联合国卫生组织说了:90%以上的病都和情绪有关系。情绪好了,病就会迅速好起来!


“不生气就不生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万山50年从医经验的总结,背后的医学道理不学医的人一般不接触。


郝万山教授曾经游学于欧美,亲眼看到很多人因为心理情绪不好引致一身疾病,他认为这个观点必须告诉我们中国人,让我们中国人成为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受惠的一批人。


(▲郝万山教授接受央视采访。)


01
脑溢血了,因情绪好,3天血栓消除!


几十年前,我在阳台上养了几对信鸽。一天晚上我忘记关上鸽笼,一只花猫过来和鸽子打了一架,这可不得了:母鸽子为了保护小鸽子颤颤巍巍,残疾了。


我是学医的,给鸽子做了个检查:没有找到外伤,左侧偏瘫,因此大体可以判断,母鸽得了脑溢血,右侧大脑的中动脉近皮层支出血,导致左侧偏瘫。


于是我每天用针灸针点刺鸽子翅膀和腿的穴位,希望他能好起来。到了第三天的中午,母鸽就可以自主站立了,拍拍翅膀又可以飞了


事后,我想了想:鸽子得脑溢血为什么会康复这么快?只有三天!而人即便是吃了药,却会被脑溢血的症状折磨几月甚至几年?后来我得到了答案:


与人相比,鸽子得了脑溢血,出现偏瘫,不会像人那样焦虑、紧张、担心、郁闷(因为它不懂)。

没有这些负性情绪的干扰,它的自我调节机能就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自我康复能力迅速地把脑部的出血吸收了,侧支循环形成了,于是肢体的运动功能也就很快恢复了。



2
只要控制住情绪,我们就可以不得病!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嘿,只要我们把控好情绪这个关,我们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情绪是人的本能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有的人精神压力自然会增大,于是各种负面情绪会经常影响到人的健康。


郝万山教授说:“你看好多人,到处都抱怨,看啥都不顺眼。国家怎么这个样子,社会怎么这个样子,单位怎么这个样子。回到家就抱怨,家里人怎么这个样子,抱怨就是一种负向情绪。”


中老年人的病大多涉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你哪里不好,哪里有问题,就要减少对应的情绪!




3
“病都是自己作的,不作就不会病。”


俗话说:50岁以前人找病,50岁以后病找人。


生命的开始就是衰老的启动,养生抗衰老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长期的昼夜颠倒、饮食无节制、运动少,都会引发疾病,这都是对自己身体的摧残,都是在“作病”。


现在大家就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养心”,也许是很难做到,但至少是在脑子里有这根弦,能时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4
“真正高明的医生并不在医院,在你身体中。”


这不仅是中医的思想,也是现代医学的观点。2500年前的西方尊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疾病的痊愈是要通过自身的自愈力,医师只是在旁协助而已”,这个自愈力,就是我所说的自调机能的一个方面的功能。


体的自调机能是健康的保护神,就像人渴了要找水喝,饿了要找饭吃,病了也会启动治疗功能…这都是人体的自调机能在发挥作用。


所以说,真正高明的医生不在医院,而在你的身体之内;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店,而在你的身体之中,就看你会不会利用。




5
心静,身动。治不好的老病都好了!


养心、静心、修心、调控意识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养生常识,可惜不被大家重视,所以才会出现“治不好的胃病”、“伴随一生的咽炎”。


心静则身安,身安则体健,心安体健则百病少生。动能生阳,阳气旺盛而通达,则气血流畅,肌肉丰满,筋骨强健。


心要静,身要动,营养均衡不过剩,这是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提倡的三大法宝。



上面这5条建议是郝万山教授50年医生经验总结:情绪给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句句有道理。


很多人还被疾病折磨,却不知是被情绪问题。把这篇文章给亲人朋友看看,我们一起“不生气就不生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