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括其人其事其文其居(一)

 无为洪建国 2016-02-14

  公元11世纪时,中国出了个杰出人物,他比政治家王安石小10岁,比史学家司马光小12岁,比文学家苏轼大5岁,他与这些名人一道,组成了当时的明星阵营。这些明星,尽管政见不同,并且还互相攻击,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熠熠生辉、光耀古今的辉煌成就。他,就是北宋中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曾任大理寺丞;外公曾任太子洗马;伯父和父亲同为进士;父亲沈周在四川简州、江苏苏州、镇江、南京、福建泉州、京城开封、浙江明州(今鄞县东)等地做过多年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在母亲的指导下,沈括勤奋好学,14岁时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舅父许洞是咸平三年(1000)进士,曾著有兵书《虎钤经》二十卷,对沈括研究军事影响较大。沈括就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长大,他随同父母不断地迁徙,不断地接触新的地域、新的人群、新的生活。青少年时期的沈括,已经异乎于他的同龄人,是一个阅历丰富,见闻广博的读书人了!

    皇佑三年(1051),沈括21岁。这年的11月,父亲病逝。与沈家有深厚友谊的王安石,亲自为沈周撰写了《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墓志铭》,对沈周的官声、人望、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廉静宽慎貌,和而内有守,春秋七十四,更十三官,而不一挂于法。乡党故旧闻其归则喜;丧,哭之多哀,而无一人恨望者。”按照时制,沈括在家乡守父丧三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沈括24岁,丁忧期满,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县)主簿,开始踏上仕途,逐步展示了他各方面的才能。

沭阳主簿官职不大,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工作。沈括牛刀小试,初露锋芒。他一上任,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疏通上百条渠道,筑了九个大堰,开辟良田七千顷,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沈括25岁至32岁,先后在东海县(在今江苏省境内)、宁国县(在今安徽省境内)、宛丘县(在今河南省境内)任县令,一路行来,官声卓著。尤其是嘉佑六年(1061)任安徽宁国县令时,以充分的论据驳倒了保守派,倡导发起了兴修芜湖地区秦家圩的工程,筑成长八十四里的圩堤,在堤的两岸种植了几万棵桑树,得到了1270顷保水防涝的圩田,使荒废了80多年的秦家圩重新焕发了生机。他改秦家圩为万春圩,向朝廷上了《论圩田》书,后来又写了《万春圩图记》,总结了筑圩造田的经验。

嘉佑八年(1063),沈括33岁中了进士,任命为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调任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同时奉命参预详定浑天仪,展开了对天文历算的研究。

 沈括38岁时,奉命考订郊祭典礼沿革,编写《南郊式》,主张简化郊祭仪式,革除铺张浪费的习气。同时研究宋辽“澶渊之盟”的历史。这年八月,母亲去世,沈括丁忧不任职事,回钱塘守孝。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展变法革新,实行将兵法、保甲法、免役法等新法。十一月,沈括回京复职,积极赞助王安石规划和推行新法。变法期间,他担任了掌管全国财政的三司使、兼管军器生产的军器监、主持水利工程的专提举、与契丹交涉划界的谈判使臣、或担任守边大吏等许多重要官职,成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助手,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多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并运用这些实践成果为推行新法服务。正象攻击他的人所说:“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