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说| 吴正宪:从追求高分到反思“满堂灌”

 大漠胡杨968 2016-02-14

      

       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1970年的盛夏,年仅16岁的我就匆匆地踏上了教育的征程。做了25年的一线教师,当过班主任,教过语文、数学;又做了11年的数学教学研究工作。走过了一条边工作实践边读书学习的道路。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经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没有淡化过对学生真挚的眷爱。我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正是这条爱的纽带始终牵动着我的情思,她让我努力,催我奋进;正是这份从未动摇过的信念,使我逐步走向进步和成熟。


从这里起步——艰辛地探索


        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蓦然发现自己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和飞跃。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


        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们疲惫不堪,兴趣索然。教学现状使我沉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升腾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


       “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教材,组合成“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常常出现一派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


        在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急性子的孩子索性跑到讲台前,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思维碰撞的高潮时时迭起。孩子们在学习中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愉悦。我与孩子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人格的碰撞,使孩子们备受激励和鼓舞。抽象的数学内容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学生不仅学文化,而且学做人。


        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0世纪80年代我发表的《坚持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文章就是当时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探索的印迹。


拜师学习——博采众长创特色


        当我在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蹒跚摸索的时候,马芯兰老师鲜活的教改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课堂场面吗?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块生命的绿洲,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我下决心要学马老师这本真经,便一头扎进马老师的课堂。


        每天早上天未亮,我就把睡梦中的女儿叫醒,从居住在东直门的家乘车把孩子送到天坛幼儿园,再骑车疾奔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听马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然后,再返回学校上课。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当我真正走近马老师的时候,蓦然发现她的教学改革绝非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从马老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可以感受到她教育思想的内涵。


       在马老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艰辛探索。我的教室后面常常坐着一位老人,一边听课,一边认真记着笔记。他就是我的导师——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梦湘老师。我们正式确定师徒关系是在1992年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拜师会上,记得那天师傅送我的礼物是他用心录制的一盘磁带,字里行间饱含了教育战线的老前辈对青年教师寄予的殷切希望。我送给了师傅一块匾,寥寥几字倾吐了心声——恩师难忘。我和师傅一起设计策划小学数学教改的蓝图。


        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方式的选择,从例题的讲解到练习题的设计,从学习氛围的创设到语言板书,从教师的教态到师生交流的每一个环节……彼此互相探讨着。刘老师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他向我推荐了《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他把自己几十年珍藏的教育教学书籍及亲自撰写的教学经验手稿全部送给了我。他说:“教学改革不是走过场,是一项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必须脚踏实地。”刘老师来听课从不事先打招呼,每每都是推门而入,我也从此养成了上每一节课都像上公开课那样投入、那样充分、那样认真的好习惯。站了36年的讲台,至今,我不敢慢待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我的第三个师傅是北京实验一小特级教师缪玉田老师。他一生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名题、趣题、难题记得特别多,谁有解不了的数学题都喜欢问他。我是在刘老师的引见下拜访了缪老。缪老谈起小学数学教学,总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这一老一少成了知心朋友。有一段时间不见面,就相互挂念。老人家没装电话,有时工作忙了,顾不上去看他,就写信寄去。他也给我回信。由于老人眼睛看不见,都是摸着纸写上去的。信的背面、正面都是字,这可能是一时找不来纸了;有些地方字迹不清,这可能是笔没墨水了;有些地方没字,有的字压字,这可能不是一次写下来的;有的字大,有的字小,这可能缘于有时手抖得轻,有时手抖得重……每次当我接到这像天书一样的奇异书简,都不觉潸然泪下。如今老人已驾鹤西去,这11页书简将是我永久珍藏的纪念。


        北师大周玉仁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也都是我的老师。他们都给过我真诚的帮助和热情的指导,令我难以忘怀。


       1995年和2005年全国数学教育编辑记者工作委员会与上海教育学会及《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分别在青岛、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届“吴正宪、潘小明教学艺术研讨会”,周玉仁老师、顾汝佐老师都亲临会场,为我们的成长发展倾注心血。他们精彩的点评、独具魅力的学术报告为我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点燃起一盏明灯。专家们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课后两位专家对我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平日里,我也经常向两位导师请教,每每在教学研究中碰到了难解的问题,总是打电话或当面请教。周玉仁教授、顾汝佐老师都曾认真地阅读批改过我的学术论文,并亲临课堂指导。我曾和他们一起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审查全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工作,探索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大业;一起参与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教委联合搞的“中国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研究;一起研讨过国内外小学数学研究现状;还一起为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我很珍惜每一次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光,并把它作为极好的学习机会。我在事业上的进步与成长得益于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对我影响较大的另一位导师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她的《儿童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报告对我影响颇深。她把心理学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全新的理念,鲜活的案例,让人耳目一新。我也因此对现代教育心理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我主动找张老师借书读,提出问题请教,并邀请张老师指导。我们亦师亦友。


        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得到了许多专家、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及走向成功之路的实践经验。学习名师,不可生搬硬套,不可踩着前人的脚印,不越雷池一步,误以为这就是对名师的尊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经验,有所取舍,有所继承,有所创新。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创自己特色。


        名师要拜,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只要我们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苦练与积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我知道,一切才学和本领都不是天生的,于是我不懈地努力,我不敢怠慢每一天,抓紧时间,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我寻找一切机会重新上学读书,无论是北京第一师范的深造学习,还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再读书学习,都为我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我有幸成为东北师大教科院马云鹏教授的学生,马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他给了我关键性的启迪,是马老师及他的同事们把我带入了对数学学科教学更宏观、更深层的认识领域,使我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设想、课堂教学体系、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等学科教改最前沿的问题开始了更深层面的思索与实践。


        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的实践,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我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了“智力及其测量”的讲座,晚上我就随笔记下学习心得;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理论,我就尝试着做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习了《教育评价》,我就尝试着在实验班做学生评价改革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我认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注意从各种教育刊物上捕捉信息,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至今20多本写满密密麻麻学习体会的笔记本和教学随笔还珍藏在我的书柜中。两次喜迁新居,忍痛割爱扔掉了不少书,唯有那发黄的学习笔记本还紧紧地与我相随,我对它情有独钟。它时时告诫我: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绝无捷径可走。


        清楚地记得,20年前的那个除夕,伴着阵阵爆竹声,我撰写的《注重知识联系,重新组合教材》一文呱呱落地了。看到龙飞凤舞的手写体变成了方方正正的铅字,心中充满激动与兴奋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做教师可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方向努力。从那以后,我更加自觉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把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随感、教学心得等毫无保留地倾吐在笔记本上。可能是天生的固执和执著,我竟开始拿起了手中的笔,一发而不可收。数十年过去了,凭着几分热情,几分自信,几分执著,几分刻苦,写出了一篇篇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小文章,近两年来又独立完成了4本数十万字的教学专著。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研讨会讲坛上,我宣读了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被译成英文在国外交流。我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在全国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1997年我在海峡两岸教育教学研讨交流会上宣读学术论文。2000年我撰写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文获优秀论文奖并在《北京教育》发表,2004年我主持北京市“十五”科研课题《创设建构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奖……数不清有多少论文曾发表过,记不清有多少文章曾得到鼓励,不知为什么直到此刻,我仍然沉浸在20年前那个除夕充满虔诚而兴奋的感觉中,我仍然拥有20年前那样的纯真与执著。


        多年的教改实践使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然而,当我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我用整个心灵去拥抱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才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幸福与快乐。如果说,在35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有了一点点进步,那么永远不会忘记给予过我热情帮助的每一位,我的领导、导师、同事、朋友和家人们为我的成长付出得太多太多。如今年轮的青春虽已成为昨日,但我坚信一个人只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么事业将会青春永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