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暖阁,用于珍藏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名贴以供他随时观赏,后来此阁被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三希阁”,而藏于此阁内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就被后人统称为“三希帖”。
晋王珣《伯远帖》,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是传世晋人墨迹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迹。行笔出入顿挫,峰棱俱在!峭劲秀丽,自然流畅又字字顾盼;尽得优游俊朗、舒逸之风神。观晋代《伯远帖》书卷,通篇舒逸俊朗。天头地尾满篇提跋,帖中有很多印痕,这都是历代皇家官宦、文人墨客、名士之倾力收藏保管;经无数次战争、天灾、人祸,跨越千六百年的历史时空,才得以将这一幅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书法绝品《伯远帖》流传至今。使我们能见到书法大家书写的真迹神韵。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快雨时晴帖》东晋 王羲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现存此帖为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