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美云艺|壹】探寻经典书画精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希堂及其名帖

 阳光沐浴_77 2022-03-19
图片
因“疫”阻隔身相远
云端传艺心更安
安心居家,以“艺”抗疫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青岛市美术馆将陆续推出【青美云艺】
经典书画探寻系列

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品
以“美”的力量滋养心灵
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图片
今天,我们首先走进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
领略堪称我国最高书法殿堂——三希堂的丰采神韵。

三希堂,这间仅8平米的书房,堪称中国书法的最高殿堂。它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乾隆最钟爱的书房。

三希堂:“三希”有两种解释,一说其名取“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深层含义是告诫士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向圣贤的标准看齐。即使是已经达到了贤圣的高度,也还要继续进取。一说,古“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

图片

三希堂布局

三希堂,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弥补了空间的不足,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设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

图片

 乾隆御书“三希堂”

图片

乾隆皇帝是个大收藏家,“三希堂”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是镇堂之宝。

《快雪时晴帖》

图片

 

《快雪时晴帖》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帖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又被誉为“二十八骊珠”,古人称之为“天下法书第一”,且此帖列于“三希”首位。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释文: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 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释义: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赏析: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

 羲之书法的特点在于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划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分,有着呼应的关系,“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划,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中秋帖》

图片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书,纸本,手卷、帖纵27cm;横11,9cm。原为5行32字,现看到的是行书,3行22字。

此帖曾入宋内府,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明代又归项元汴珍藏,清内府收藏,至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新中国成立前,此帖与王珣《伯远帖》被典当于香港一外国银行。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香港鉴藏家徐伯郊得知这一情况,联系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马衡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总理亲自批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何如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释义与释疑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米芾《宝晋斋帖》中也有一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其释文曰:“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看出原帖还有“十二月割至不”“未复”和“恸理”十字。释义由此难以贯通。

又据明董其昌考,《十二月帖》与《淳化阁法帖》中的王献之《庆至法》原为一帖,后被割裂,因此文意不通。

此帖所用纸为竹纸,为晋唐时所无,晋唐时主用麻纸,而竹纸至北宋方始用。再从点画的行笔所呈现的形态来看,此帖用笔不如晋人刚劲果断,晋时常用吸水性较差的有心硬笔,在提按转折时难以像后来的软笔那样做到灵活自如,自由延展。此帖却显得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更像是用较软的毛笔所临写。事实上这与宋代多用散卓三副笔,笔制趋软,执运趋正相符合。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

赏析:

《中秋帖》这幅是王献之以楷法写草书的典范,在笔画圆转处应用楷书“起伏顿挫”之法、“节节换笔”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自然流畅。作品每行守中线行笔,行间透气,气韵贯通,气势磅礴,有一泻千里、气吞山河之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艺术性看,此帖行草相杂,墨色浓厚鲜润,字距布局紧凑,运笔流畅,如行云流水,连断往复。点画柔婉,富于变化。字字之间连多断少,连字多至4个,且字与字间的相连极为顺畅,方式不一。有的通过牵丝勾连,如“不复不得”四字;有的是将上下两字的笔画重叠为一体,如“如何”二字;还有的是将上下两字本来相离的笔画写成相接,如“即甚”二字。用笔圆转外拓,起笔或藏锋或侧锋,提按自然生动。整幅字的笔画偏于丰肥,但又有个别瘦劲的连笔和字做补充,显得疏密得当、粗细变化。整幅用笔婉转流动,一气呵成,有“一笔书”之妙。

此幅作品结字中宫收紧,点画的弹性和相互间的张力都较小。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回、同时又连得顺,此帖笔画全连,称得上“神韵独超,天姿特秀”。

《伯远帖》

图片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珣顿首顿首 伯远胜业情期 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 意不剋申 分别如昨 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 不相瞻临

释义:

伯远卓有成就,衷心所期,为诸从兄弟中之成大器者。我因疾病在身,志趣在于优游自在地生活。此次才始获得出任,意愿不能舒展。分别犹如昨日,却是畴古之长。远隔重山,不能相互造访晤对。

赏析:

《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浑然天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