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神经”呢,还是“神经”呢?——社会对精神疾病概念的误解与病耻感的形成

 yawachu 2016-02-14





骂一个人,通常我们会狠狠地说一句:“神经病”。大家都知道,连最没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当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他/她所谓的“神经病”并不是医学上“神经疾病”的意思。“神经病”当然指的是“脑子有病”,而这个“脑子”也并非是指神经科学意义上的“大脑”的意思。因此,老百姓意义上的“神经病”,指的是心理方面的毛病。我有的时候,会很惊讶,突然觉得民间的智慧是很了不得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我们才开始承认,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大多数都是大脑的疾病,而大脑是由无数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因此,精神疾病,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的”疾病,难道民间的智慧早就先知先觉,知道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实质就是大脑的问题?


我估计大概不是,中国人关于精神方面疾病的误解是最多的。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关于民间与专业界“神经”“精神”与“心理”等概念的语义来源的文化层面的梳理,我就不费心考究了),首先,一般人对“精神”和“神经”不会做出太较真儿的区分,其次,如果换一个说法,比如说一个人是“精神病”,那就比较严重,精神病这个词太不好了,通常指的是那种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目光呆滞、喃喃自语的人。至少大部分人都有这种印象。说一个人有精神病,那是一种相当恶毒的评价。因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不会去说一个人是“精神病”,说“神经病”会相对委婉。不过,随着整个社会戾气的增加,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言语暴力变得麻木,暴力和歧视的语言变得稀松平常,使每个人的内心都处于潜在的“战争”状态。




相对来说,“心理病”这个评价,就要缓和一些,但有些“意味深长”的感觉。和“神经病”相比,“心理病”在语义上有着微妙的区别。说一个人神经有病,通常意味着这个人的“想法”有问题,暗示着思维或逻辑方面的问题,或者行为方面的一些令人诧异的举止(“发神经”),但是,要是说一个人“心理有病”,通常意味着这个人性格方面的扭曲,比如,比较阴暗、压抑或者变态。如果和“精神病”来比较的话,“精神病”通常意味着不可理喻、恐怖、怪诞等,意味着一种异质的、无法理解的、神秘的因此也是令人惊骇、唯恐避之不及的世界。


所以你看,民间在使用这些词汇方面还是有着细微的语义差别的。说一个人有“神经病”,主要是表达一种气愤,指向的是对方瞬间的某种言行,说完就拉倒(“别理他,神经病一个!”)。但是,如果说一个人有“心理病”,则暗含着某种潜在的鄙视,不过,通常也包含着些许的同情甚至是理解。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信你把下面这句话说三遍试试:“嗯...,我觉得这个人心理有点儿毛病”。你说的遍数越多,你会发现,你开始把某种同情和理解放在了里面,同时,你也会有一种庆幸,好像因为你没有“心理病”而比那个人优越了一下。至于要说一个人有精神病,唤起的更多的是恐惧和困惑。


不管怎么说,精神和心理方面贬义的评价,都会让对方产生一种羞耻感,被视为“另类”因而也就意味着被鄙视被排斥的那种不适感,没有人会觉得舒服。


我就在想,当我们试图贬损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能否换一个说法,而不是老拿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理说事儿?“你有病啊?!”显然,这个“病”也不是躯体上的“病”,我们不会用“你有高血压啊?!”或者“你有糖尿病啊?!来贬损一个人。那么,其它的说法呢? ”脑子有病“,”缺心眼“,”2B“,”脑子进水了““等等,即便是最近流行的网络用语”药不能停啊“,”脑残“等等,你看,也都是在拿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理说事儿。




由此可见,在精神和心理这个层面贬损一个人是比较“方便好用”的,而且,有一种“下诊断”的意味,它不容对方辩驳,一下子就把整个人给否定了,它是一种“自我完结”式的语法,被贬损的一方无法解释,充其量就是用同样的“诊断”回敬一句:“你才有病呢!'。对话到此结束,如果还要继续,那只能是拳脚相加了。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看,每个人都好像是一个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学家,很轻易地就能给别人“下诊断”。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对精神疾病知识的缺乏,这种全民自认为有资格“诊断”对方有病的现象,很令人思考。这一方面说明民间对心理行为是否正常的判断有一种常识和经验,也说明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和排斥、说明人们自己内心中存在的可能被视为“另类”的一种担忧和恐惧,也说明人们需要以一种贬损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优越感的脆弱。


另外一个问题,是本文要说的重点。在精神和心理的层面上贬损一个人,助长了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使真正患有精神或心理疾病的人增加了更大的病耻感。实际上,认为躯体疾病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值得同情,而精神疾病则是当事人个体成长经历、道德品质、意志力等方面的缺陷、因而也必须要本人来承担责任的这种社会流行的看法,是一种必须澄清的谬误。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大脑的理解逐渐增多。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存在着大脑神经组织病变的基础。当然,这并非是要否定家庭、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但是,所有的这些影响,实际上都和大脑神经组织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当一个人存在着神经方面的病变(哪怕很轻微),他/她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方式就会有或多或少的偏离,而这些偏离,又可能加剧了大脑的病态改变,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有精神和心理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神经”的问题,是真正的“神经”的问题。当我们说一个人有“神经病”的时候,实际上说的是他/她的神经细胞的问题、蛋白质的问题、神经通路的问题、神经化学分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客观的“疾病”,它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上,但那个来源,还是“神经”的问题。


(我是不是也有点“神经”了?)


不知不觉地,这个社会就被分成两大类人群了: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正常的,却拼命要往所谓“正常”的堆儿里钻,然后有意识无意识地排斥所谓“不正常”的人群,以此来获得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它着实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可能“不正常”的一种担忧和恐惧。社会对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排斥和否定,反映了人类的无知与根深蒂固的偏狭。


只有“神经”是最宽容的,它微笑又充满同情地说:“都是我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


每当一个患者来到我的面前,我仿佛都听到了“神经”的这句喃喃自语。



作者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李晓白。转自公众号穿行在光明与黑暗之间。

本文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