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系列Ⅱ期研究的结果显示,针对ALK、BRAF、RET靶点的新的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显示出较好应用前景,而这些患者均经分子水平技术明确了特定基因的突变情况。(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摘要号8008,8006,8007,8019,LBA102.) 在第一项研究中,第二代ALK抑制剂Alectinib在ALK阳性、克唑替尼(Xalkori)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中显示出强大的疗效,其中包括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该Ⅱ期研究的结果显示,Alectinib的总体有效率(ORR)为50%,疗效持续时间为11.2个月。 第二项单臂Ⅱ期研究显示,BRAF抑制剂Dabrafenib(Tafinlar)联合MEK抑制剂Trametinib(Mekinist)的安全性可耐受,疗效值得期待,在BRAFV600E突变阳性的NSCLC中,其独立评估获得的ORR为68%。 在第三项研究中,多靶点激酶抑制剂Cabozantinib在RET重排的肺腺癌患者中显示有一定疗效。RET重排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低,为1%~2%,该研究显示Cabozantinib在该患者中的有效率达38%。 癌症全基因检测介绍: 最近来自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的学者给出了答案。他们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患者的全基因组大数据,提取出有明确临床和生物意义的基因突变和拷贝数目变异(CNV),并把这些“肿瘤靶标”与相应的靶向药物(包括仍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进行关联,从而建立起“靶基因-药物”数据库。通过对12种常见实体肿瘤(含超4000例临床样本)的分析,他们的结果表明,约90%的各型肿瘤患者均有接受至少一种靶向药物治疗的可能,而这一结论也预计将直接影响约75%患者的治疗方案。 据悉,目前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肺癌基因检测率约为30%,有70%的肺癌患者从来没有医生告诉过他应该做基因检测可以更精准治疗。目前肺癌基因的检测率在广州已经达到70%,在北京和上海约为40%,而在非一线城市,肺癌基因的检测偏低。即使接受基因检测的患者,也仅仅是接受了几个靶点的检测,而非全基因检测,患者失去了全面了解基因突变和新靶向药物的机会。 来源:全球肿瘤快讯 版权申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
来自: dr_chenyt1976 >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