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版画发展二

 爱我rx 2016-02-15
  ·标题:历代雕版画的发展(下)

  ·作者:郭味蕖

  ·发布人:管理员

  ·日期:2010-10-23

  历代雕版画的发展

  (下)

  明代(公元1368――1643年)初期的版画,仍然在继承着佛经古籍等版刻的作风,在佛经上仍在广泛地应用着雕版扉画和故事插图。弘治正德间所刻印的志书,如《吴江志》、《石湖志》等,也大量地增刊了图绘。专集如《刘云庆集》,也多半附有插图。但这时期的画工和镌工,大半仍然是一人来兼任。他们的绘画技术很低,至于雕版技术,也依然保留着原始版画的粗糙作风。它的特点,就是不拘拘于细节,不专求婉丽,用朴拙的刀锋,企图表现出劲整有力的线描。如洪武永乐间所刊的《佛说摩利支天经》、《地狱变相经》、《天竺灵籖》、《武经总要》等,有的利用墨地衬托出人物禽兽,有的把图版扩大,都是看起来刀锋浑厚,大气磅礴,启发了孕育了隆、万朝版画的光辉根基。

  至万历初,刻工始渐渐改变作风,而新安刻工则起而夺建安刻工之席矣。这时出版的一切传奇、小说、平话、戏曲等书,几乎没有一种没有插图,没有一种插图不好。匪但绘画艺术极为精工,即雕版的工力,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佳境。这时便是我国雕版画的黄金时代。例如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刊印的《女骚》、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刊印的《百美图谱》、万历二十五年玩虎轩刊印的《琵琶记》、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刊印的《青楼韵语》、万历庚戌(公元1610年)刊印的《王李合评北西厢记》,以及《人镜阳秋》、《闺苑图说》、《古烈女传》、《乐府先春》、《元曲选》、《女范编》、《金瓶梅词话》等,都是在中国版画史上,放出了照耀千古的异彩。

  这时我国的雕版印刷业,继续在福建、浙江、安徽和南京等处发达起来。一时刻工名手,首推安徽歙县虬村黄氏一家。在国立北京图书馆,藏有新编目莲救母劝善戏文,内插图五十七幅,刊工属名黄铤,这黄铤便是虬村刻工有闻于世的第一人。他如黄一楷、黄一彬、黄应光、黄应瑞、黄建中、黄鏻等人,都是亲手雕刻了不止一部书的插图。他们把毕生的精力付之剞劂,日日孜孜伏案,而永不感到厌倦。除精心地制作人物形象以外,山岚树石、屋宇窗牅、一几一榻,无不专意细作、纤毫不苟。百余年内,由粗豪变而为秀隽,由古朴变而为灵动,由质直变而为婉丽,突飞猛进,跨过了嘉、隆时代的金陵、建安之范畴,自成徽派黄氏一家乔梓昆仲之独特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奠定了光辉灿烂的版画楷模。他们把握了坚定的意志,从工作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快,从劳动中发现了人生的乐趣,一代一代地发扬创造下去,形成了一股洪流,来激荡着广大人民的心。他们的作品,其最值得我们钦佩处,是更进一步地端正了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已开始注意到了现实的立体感和肌肉感;因了面部线纹的不同,已经可能约略地在表现着各种人物的感情性格;从质感的比重上,着重地处理了画面的主体,使主题更加显明和突出,人物配景也实事求是地努力于真实的体验;楼阁界画、竹树屏帐,也因了构图正确,扶助了对于主题的说明,反映了当时各阶层社会的生活情形。这自然不只是雕工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地步,是有赖于当时大画家如仇英、唐寅、顾正谊、陈洪绶辈的精诚合作。画家们先后地参加了绘制插图的行列,热情地和名刻工们携起了手,在从长期的集体的钻研和发明中,达到了精致、纯熟的艺术高峰,才形成了歙派版画的黄金时代。郑振铎先生在《版画图谱》中说:“歙县虬村黄氏诸名手所刻版画,盛行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初,时人有刻,必求歙工,而黄氏父子昆仲,尤为其中之俊,举凡隽雅秀丽或奔放雄迈之画幅,一入黄氏诸名工手中,胥能阐工尽巧以赴之。”

  当时歙派有名的刻工,除了虬村黄氏一家以外,各地的画肆刻工,也显然显示着突飞猛进,越过了明代初期版画的粗豪作风,渐渐地走向了生动灵活。刘素明、李顺、曾中都是有名的版画刻手,而刘素明又是刻工并画工的一个人。

  虬村黄氏著名的诸刻本中,《青楼韵语》刊有插图十幅,图是张梦征手绘。镌工在图板上署名者凡五幅,署黄瑞甫者三幅,署黄桂芳、黄一彬刻者各一幅。所绘如:

  5、“羞归明月渡,懒上载花船。” 月仙 (黄桂芳刻)

  6、“天上银河一色秋,梧桐疏影挂牵牛。” 三昧氏

  8、“执手但言君去后,竹窗虚影为谁清。” 冲儒 (黄瑞甫刻)

  诸幅。镌工的刀痕生动流利,补助了画意的不足。人物神情,表现入微;竹树池馆,也能注意到适合主人公身份。

  《王李合评北西厢记》,书二卷,插图二十一幅,起凤馆刊本,歙人汪耕绘图。汪廷调环翠堂诸刻本,插图都是汪耕所绘。耕的风格,富丽辉煌,别具一格。其点划的纤细,图案界画的工致,是他特别擅长处。刻工署名黄一揩,刀锋健朗,人物修颈垂带之姿与缠绵密缜之情,跃然如活,与绘工可称双璧。《校注古本西厢记》,是王骥德所撰。插图二十幅,黄应光手刻。其中“省简”、“伤离”诸幅,山林屋宇、人物车马,至为繁重。应光用涩刀一一表出之,菭石轮廓皴擦浑沦,是历代版画中繁复配景中的杰制。《人镜阳秋》,书共二十二卷,汪廷调撰。分忠孝节义四部,每一故事,均附有插图,图板极为浩瀚,是同类书中画幅最多的。汪耕绘图,黄应组手刻。人物作大型,魄力雄伟,刀法坚实,豪放中具细腻,匀洁无斧凿痕迹,可称为歙派作手中的典范。《烈女传》,共十六卷,为新安汪某所增辑。其纪年至之神庙,其记述近事,则歙郡居多。旧名为汪道昆本。插图为仇英所绘,自“有虞二妃”至“熊烈女”每传一图,凡三百零九图。镌工题名,已不可寻,从刀法上来看,当亦出于新安黄氏诸家。该书未见明印本。二百年后,至清乾隆时,始有人发现此版,后为歙县鲍以文所见,君重其乡前辈之书,不惜重价购之。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由卢文绍撰序,汪庚书续,鲍氏始以原版刊行之。书虽乾隆时印,实则明刊。《金瓶梅词话》,也是一个极好的明刊插图本。一百回,每回一图,附插图一百幅。画工的名字不祥。插图作者,具有表现现实的能力,把当时中等以上的豪富阶级的家庭状况及生活享用、服御等等都描写在画面上了。我们通过画幅,可以在那里看到四百余年前的人物衣冠、社会状态、生活面貌、起居饮食和房屋结构。图板结构,富有变化,疏朗朗的几笔,就能刻画出各阶层人物的表情形象。刻工的刀法,也清峻到极点,镌工虽然不知名,但从技法上去推测,也一定是明季的巨手。其中“杨姑娘气骂张四舅”、“潘金莲不愤忆吹箫”、“逞豪华门前放烟火”、“愿同穴一时丧乱盛”诸幅,机警地安排了多人物的场面,使每一幅画面,都不雷同,尤其是具有相当的写实技巧,把配景中的楼阁竹树、船埠村落,进一步达到了构图上的稳定。虽然不能合乎科学的透视,却能超越了一般透视的范畴,给人以十分舒适的感觉。这也是过去在配景上不容易达到的地步。

  明代除了大量制作插图本书籍以外,因了大众对于绘画的爱好,和社会出版、文化工作上的实际需要,便又开始了版画画谱的创制。这是把古代绘画“易绢素为枣梨,化身千百永留世间”的唯一法门,也是传播文化、学习绘画的必要基础。当时刊行的《集雅斋画谱》、《诗余画谱》、《顾氏画谱》等等都能出奇制胜地使雕版印刷扶助了绘画的传播。使历代名画家的风格笔法通过这些画谱,虽然风格化了,但对于后世的绘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十六世纪中叶的时候,我们智慧的先民,又有了一个新的发明,那就是彩色套版木刻画的出现。到了雕版印刷发展到“饾版”套印和“拱花”凸版印刷的时候,使我国版画就又开拓出了一条美丽的新道路。

  北京图书馆主办的中国印本书籍展览会上,陈列着一部作者不详的彩色印刷本《花史》。一面是彩图,一面是讲解彩图的文字。这一部书的彩色刷印方法,并不是套板,是在一块雕版上同时涂上几种颜色,而一次印出来的。当时徽派名刻工黄鏻等所刻的滋兰堂彩印本《程氏墨苑》,第一次付印时,也是用这一次完成的方法。在明代的天启、崇祯间,吴兴的闵齐伋、闵昭明、凌汝亨、凌朦初诸家,首倡用彩色套印书籍。所印成的书,有的二色、三色或五色。但是用彩色套板来刷印版画,用许多种不同形式的版,刷印出浓淡复杂的各色绘画,却是从胡日从氏开始。

  氏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编刻《十竹斋画谱》,里面的竹谱梅谱,全用饾版套印,把分版分色的套印技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续刻笺谱四卷,又创造发明“拱花”一法。“拱花”是利用不刷彩色的雕版,在纸上用大力来压印,使花纹很清晰地一一凸现在纸面上的方法。“饾版”和“拱花”二法,是胡氏在彩色套印术方面的伟大贡献。清代的《芥子园画传》,以及今日荣宝斋印的《北京笺谱》、《现代名画集》等等彩色套印画刊,也是在遵循着十竹斋的道路,而又向前发展的。

  此外在明代版画中,能别树一帜,而又人物形象活现、配景繁复的,便是陈洪绶所画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以及“离骚图”等。

  “水浒叶子”共四十幅,又名“水浒牌”。是用《水浒传》上的人名集成的一种酒令牌子。江念祖曾在《水浒叶子引》上说:“说鬼怪易,说情事难。画鬼怪易,画龙马难。陈章侯后以画水画谷妙手,图画贯中所演四十人。叶子上颊上风生,眉尖火出,一毫一发,凭意撰造,无不令观者为之骇目损心。”又张岱年为“水浒叶子”作缘起曰:“章候画水浒牌,凡四阅月而成。”

  “博古叶子”计四十八叶,又名“博古牌”。每叶除人物外,后配以树石几案,以及秦汉文物、犬马牛羊等。较之“水浒叶子”,更见精致。周亮工《读画录》曰:“崇祯间,召入为舍人,使临历代帝王图像,因得纵观大内画,画风益进。故晚年画博古牌略示其意。”唐九经题曰:“此牌凡四十八叶。计树之老挺疏枝、秀出物表者,得二十七;小几大叶之张、汉瓦秦铜之设其器具,得五十八;衣冠矜饰,备须眉横姿态,而成人物者,得百四十有九;一切牛羊狗马之类不计焉。其大抵也,古雅精核,较之水浒叶子,似又出手眼。”

  陈洪绶自书铭中有“辛卯暮秋,铭之佛阁”句。按辛卯是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即陈氏殁前一年。

  “离骚九歌图”之绘刊,早于以上两种叶子,是陈氏十九岁所作。是给萧山来钦之的《楚辞述注》画的卷首插图。有崇祯戊寅来氏自书楚辞序。插图共十二幅,幅幅精妙。洪绶曾自序曰:“丙辰洪绶与来凤季学骚于寥石居,高梧寒水,积雪霜风,拟李长吉体为长短歌行,烧灯相咏,凤季辄取琴作湘楚声,每相视,四目荧荧,然耳畔有寥天孤鹤之感,便戏为此图,两日便就。呜呼!时洪绶年十九,凤季未四十,以为文章事业,前途于迈,岂知凤季羁魂未招,洪绶破壁夜泣,天不可问,对此宁能作顾陆画师之赏哉!第有车过腹痛之惨耳!”

  按“九歌图”刊于崇祯戊寅(公元1638年),“博古叶子”刊于顺治癸巳(公元1653年),都是歙郡名手黄建中手镌。“水浒叶子”刻工系黄肈初。(据郑振铎藏本,“朱武”一幅上,有“黄肈初刻”字样。)

  明代版画,因了利玛窦的泛海东来,有的制作如程太约《墨苑》,收有西洋宗教画四幅,并附刊罗马字注音。程氏受到了利玛窦的惠赠后,即倩丁云鹏临摹,黄鏻手刊,制为墨谱。即在墨苑中的有四幅,一为《自述天火》,一为《圣母怀抱圣婴耶稣》。

  踵利玛窦后,汤若望又携来 《天主降生事迹图》,至清初始有西洋教士郎世宁、艾启蒙等供奉内廷画院。乾隆己卯(公元1759年)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专制君王为了夸耀皇权,向人民镇压示威,便命郎世宁等绘制《得胜战功图》四十六幅。敕送法国雕版,一七七四年雕版完成,送至中国。在制作过程中,绘画和雕刻完全出于西洋人之手,因之图板的构图、阴阳明暗悉用西法。使后代苏州桃花坞的雕版年画,一度曾受到较深的影响。

  觉罗氏入关以后,有名的一代画师,如王翚、王原祁、焦秉贞、上官周、门应兆辈,都先后进入了清代画院――如意馆。如此这些画家们,便成了专制魔王向人民示威和夸耀皇权的工具。

  这时在官家主持的雕版印刷方面,典型的殿板版画制作,有钦天监五官焦秉贞手画、鸿胪寺序班朱圭手镌的《耕织图》【耕和织各二十三图,康熙三十五年序,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02年)刊】,以及上官周和王翚合作的《南巡盛典图》,王原祁主持的《万寿盛典图》等等。每一部插图多至几百幅,图面的人物多到几千人,而又都布置了殿阁巍峨、园囿栉比的堂皇配景,不惜工本地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不可估量的金钱。其中描写社会繁荣现实市面的个别构图,尚能远接《清明上河图》的传统,在繁复的构图和人物的布置上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一般地来看,雕版画到了清季,已走向了衰微的道路。例如乾隆时所刻的《八旬万寿盛典图》就几乎是全窃康熙版《万寿盛典图》的形制。画面上的人物构图,平淡而无生气,更没有注意到人物面部的表情和人身的比例。为了适应万寿的季节,只是把人物的暖帽换成了凉帽,形成了庙堂之作的典型规模。反不如民间所刻的《无双谱》、《隋唐演义》、《晚笑堂画传》、《芥子园画传》、《忠义水浒传》(百回本)、《太平山水图画》等,还能远接明季的衣钵。

  十七世纪以后,新兴的西洋铅石印刷术,跟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输入了我国。雕版印刷,便又转入了新的发展途径,开始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服务了。河北省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省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省潍北县的杨家埠,在雕版年画的发展上,形成了三大中心。从此雕版年画,便在固有的巩固的良好雕版印刷基础上,继承了版画的辉煌业迹,在年画上创作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在人民的艺术园地里,放射出灿烂的火花。

  总之,我们伟大的劳动先民,在制作雕版画的业绩上,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给后世指出了广阔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应当好好接受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用科学的方法,批判、分析、发扬和光大它,使今后的雕版印刷艺术,走向完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19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