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确保公共资金的节约、合理、有效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在绩效审计框架下探索公共资金绩效,对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可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公共资金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当前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面临绩效审计技术手段有限、未建立系统明确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绩效审计公告公开力度不大、绩效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等困境。推进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充分发挥审计实效,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创新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方式方法当前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审计人员在开展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时,要以创新方式方法为重点,不断提升审计工作层次。一是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避免重复审计。年初审计任务下达时,注重合理分类安排项目,确保与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做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二是加快推进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加强两个层面的工作: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可根据数据集中度,按照数据规划和审计方法标准,结合公共资金的分类与专业,建设满足各级审计机关需要的审计数据中心,既便于面上总体分析和宏观趋势分析,也便于切割回流到各级审计机关;基层审计机关可以启动审计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对以往审计过的公共资金数据的积累和共享,促进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管理的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三是整合资源提升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水平。要统筹规划项目,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理念,打破专业界限和处室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善于“借脑”,向社会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在建立有效核查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一定法定程序,以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形式,将一些常规性审计项目和特殊业务领域的事项外包给社会中介机构实施,从而解决审计人员力量短缺、特殊审计人才不足的矛盾。 建设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政府支出提出相对明确的绩效要求与考核标准,为审计机关开展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也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提供了支持。一方面,审计机关应积极与财政部门合作,共同推动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完善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绩效标准和实际绩效在内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公共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应尽快制订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准则及操作指南,明确界定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范围、目标、工作规范、主要审计对象以及审计部门实施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应达到的要求。 加强公共资金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对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实现对审计结果质量的控制。首先,审计机关应围绕政府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热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开展公共资金绩效审计,以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与运用,提高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更好地履行审计机关的职能。其次,在确定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和内容时,应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审计目标,既要统筹考虑,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坚持真实合法效益的统一,又要突出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内容;既要有总体评价标准,又要有明确重点目标事项的单项评价指标。最后,健全完善公共资金绩效报告质量控制制度,规范绩效审计报告格式,明确绩效审计报告所包含的要件和总体要求等,提升审计报告深度,使之真正体现绩效的内容,以促进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推动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结果运用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推进公共资金审计结果运用,改善公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促进绩效提升。一是推动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机关若沿用之前只将绩效审计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出现因部门利益驱动使审计发现的问题被淡化、搁置。适时公开审计结果公告,使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自觉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通过外部机制推动公共资金的高效使用,使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利用最大化,真正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二是将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结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中。逐步建立起跟踪问责的长效机制,通过“问责”和“问效”,促使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促进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推动国家治理机制的完善。三是重视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加强对审计整改结果的后续跟踪力度,检查审计建议是否落实整改到位,并对采纳审计建议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绩效审计的影响和效果,真正发挥公共资金绩效审计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