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家清景在新春:春日说春诗

 木柳书屋 2016-02-15

 


 
 

诗家清景在新春:春日说春诗

 

(本文转自:凯风网上海频道) 供稿:岳铭 )

 

导语

冬去春来,万物新生。这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气候温暖适中,景色生机盎然。诗人们心头的兴致,也从此而生。春日给人的生机与向往之感,赋予了它生命与希望的象征,给予了它风俗与雅兴的流转。诗中的春日,是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凯风网上海频道 供稿:岳铭 编辑:唐诗 仲德

2011318123112534.jpg
诗家清景在新春:春日说春诗

   一、 春日的气候诗:春阳时暮矣

 

气候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在北半球多为公历3~5月份。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少雨,万物生机萌发,乍暖还寒。这样的气候激发了诗人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在一句句凝练的诗歌中表达他们对春光的热爱与珍惜。

要说气候回暖,先说说寒凉的余韵吧。韩愈在《春雪》中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新年前后大约要立春了,花儿们却没有要开放的样子。直到二月才有点草芽,这春色到来之晚真令人无奈。白雪终于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诗人的焦急之情由拟人的白雪带来了另一层欣喜与浪漫。诗中翻因为果的写法,动静相生的意趣,使读者看来余味悠长,在片片寒意中急切而温馨地感受着初春的气息。【详细】

 

在立春时节,宋代张栻曾写过《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山水等等。开春时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的消息。诗人眼前处处生机勃勃,春风吹水,河面已不是冰封了。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再现了大自然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寒冷的尾巴逐渐褪去,和煦的春日触动着诗人的兴致。这大千世界里处处笼罩着春意,让我们从那无微不至的春风春雨开始感受吧……

若说起“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诗歌,老少皆知的当属贺知章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端庄、飘逸。后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刻画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此诗咋读晓畅明快,深思却仍有意味。

剪刀本身冰冷锋利之物,春风却是温和无害的,为何二者之间的譬喻又无违和感呢?或许因为这剪刀裁出的细叶太过美妙,或许因为手持剪刀的大自然太过神奇,或许因为这依依春柳太过娇弱,连剪刀都跟着柔弱精美起来了。若说起“杏花春雨江南”中的春雨,最著名的恐怕要属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所以说它“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悄悄而来,滋润万物却默默无声,更展现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天明雨霁,整个成都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使人对春雨的效果大为赞叹。

 

若说起“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春色诗歌,含蓄精妙的当属韩愈那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了。说这草色能看到,因为春芽新绿;说它看不到,因为颜色过于浅淡,新芽过于嫩小。在这若有若无的描写里,有一种哲学上对立统一的张力,也有一种泼墨画里虚实相生的美感,令人叫绝。不过,各地回春的先后也并不一致。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记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寺由于偏僻阴冷,春天比别处来的晚了些。而在诗人眼中,这种时间差恰好为他延长了春色持续的时间,在大地春归之后仍然有春花可赏,岂不妙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除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热爱:因为热爱,才会在再次遇到时如此惊喜。吹着柔和的春风,沐浴着温润的春雨,赏着柔美的春色,诗人自然要春行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中莺歌燕语,花红草长,行人愉快,正是对春天恰当的描绘。徜徉在春光中,我们继续来看看古人们在春日大多做些什么吧。

  二、 春日的习俗诗: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如此美好的春日里,人们有很多重要的仪式要进行。诗人们也不能错过这些热闹的、重要的活动,将它们一一生动地记录了下来。立春后半月左右,中国人将迎来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春节前,大家“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扫房子、炖肉、贴对联,一派喜庆气象。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周围的喜庆会令身世悲凉的人在巨大的反差中愈加难捱。在春节这样的大日子里,不幸的人们依然不幸……【详细】

 

前章给大家带来了耳熟能详的春日诗歌,现在,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其他的心情。唐代来鹄在《除夜》中写道“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从除夕到春节,思念依旧成空,春风如何,不过也只能憔悴相迎罢了。

清乾隆时期诗人黄景仁一生穷困潦倒,他在《癸已除夕偶成》中说:“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千家笑语,与他无关;自身忧患,别人不识。对于这些伤心人,春节只不过为他们徒增忧伤罢了。

春节期间,神州土地笼罩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大家走亲访友、拜年问好,度过热热闹闹的十五天,迎来春节的“尾声”:元宵节。传说中秦朝就有了把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正月十五作为节日的传统。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元宵节又称上元,唐末偶称元宵,元宵节的地位更加重要了起来。这日,古人们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将庆祝活动推到一个新的高潮。元宵节又是“中国情人节”,在这天,欧阳修与佳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却在第二年“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辛弃疾稍稍幸运,在宝马香车中众里寻他,还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节日过后,勤劳的华夏子孙要进行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春耕。李绅在《悯农》诗中说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点出了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农耕文明的长河里,农事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重中之重,也是诗人关照世人的切入点。诗歌在后两句尖锐地讽刺了社会的不公:“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日渐长,春耕走上正轨,春雨绵绵而下,温度慢慢稳定,只剩下一丝寒冷。传统“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又推进一步,迎来了祭祖的时候。除了扫墓,人们在清明时还有禁火寒食、踏青、放风筝、插柳等习俗。宋代王禹偁在清明时节没有“借问酒家何处有”,也没有“忙趁东风放纸鸢”,而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读书生活的情况,孤独,发奋,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日子。在清明节,他没有外出踏青欣赏春景与花团美酒为伴,也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期限过后,他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继续读书。古人苦读,并不会因节日放松啊。除了这些颇有仪式意味的节日活动,诗人们纯洁的“思春”情感也在悄悄萌动着。

  三、春日与情感:春心莫共花争发

春天,萌发的不仅是红花绿叶,回暖的不仅是河开燕来。少女微动的春心,也是文学作品中微妙美好的一角。以春天的万物萌发比喻初开的情窦,可谓精妙而蕴藉。豪放如“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描写女子闺怨,也是情景相依,娓娓道来。他在《春思》中写道: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以丝谐音“思”,以枝谐音“知”,引发了妇人对远方丈夫的想念,颇为伤怀。而即便孤独难捱,她依然申斥了春风,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前文提及过“春风剪刀”的冷暖矛盾,此诗中依然有这种“无理之妙”:君怀归日,本是思妇盼望已久的,她却在此时尤感断肠。而这种越靠近越难熬的微妙情绪,却正是深情之处。

 

春天的碧丝绿枝引人相思,多情红泪更象征了相思。王维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常被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本诗首句以“红豆生南国”伏下后文的相思之情,次句以问句“春来发几枝”吟出了语近情遥、意味深长的语句。第三句寄意对方“多采撷”似乎是说“见豆如见起我”,恳挚又婉曲动人。末句看似平淡的一句“此物最相思”,把未曾表白的感情写道饱满充实,自然入妙。全诗用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语浅情深。这颗红豆,这颗春心,确实足以使世人千古传诵。

相思未必成善果。有时,未得圆满的感情比大团圆的结局更动人心魄。试看杜牧这首《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本诗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的懊恼情怀。虽说“不须惆怅”,却充分表达了那种自怨自艾、追悔莫及的心情。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春天已经过去了。这暗喻了少女妙龄已过,结婚生子,深曲蕴藉。诗中极大的懊悔与看似平淡的安慰构成了极大的张力,让人在替诗人遗憾的同时,心底更意识到了春色的短暂与重要。

 

以花喻人是自《诗经》《楚辞》以来,古代诗歌的一个主要象征手法。花的明媚鲜艳与无红百日,正似女子的容颜美好与年华老去。这也使得惜花之情尤为珍贵,需记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啊。【详细】

说起蕴藉的春心象征,笔者心中久久不能挥去李商隐的那几首《无题》。文中介绍了许多名家名作,均令人高山仰止、难望项背。今人的解读,于文学名师而言或许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于我等必是愈加惶恐,恐怕连水都不曾点到,冒昧的将其总结罗列而已。说起《无题》,是不敢稍作附会。

那就还从字面上的“春”来看吧。“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首《无题》诗中都提到了“春”字,也影影绰绰地描绘了某种感情。杜鹃啼血,命断思断,这至深的情感甚至超越了生命,正似另一首《无题》中所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的春心春情如此深刻,却似乎未得结果;即便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相思入骨。这种百转柔肠的感情,恰似他另一首《无题》中写到的“直教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啊。【详细】

  四、 春日的隐喻诗:报得三春晖

春天,从外部的气候、族群的习俗、内心的感情一路渗透过来,早像一粒文化的种子一样生根在诗人的心中,发出的枝桠是桃红柳绿,沉淀的深情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植下的理念也衍生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惜时、“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然。

 

除了象征春心外,春还有着很多层面上的寓意。看,汉乐府中写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用春光象征时间,劝诫世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孟浩然听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春色中暗自感怀,思量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煜看山河破碎、留春不住,徒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王安石经历着变法的起起伏伏,说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的喻体越广泛,便也不局限于那些鲜明美好的方面了。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二》写道: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前两句说桃李有主,尚在自家的花园之中。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现在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了春风欺人。可见,这春风也是把双刃剑,即可裁叶吹水,也可摧花折枝。

 

说到“半为怜春半恼春”的复杂情怀,便不得不提起《红楼梦》了。整部小说中,曹雪芹多次使用了“春”的意象,来构成小说隐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贾府四姐妹的名字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似乎按照春天的发展顺序而来,先是春日初兴,接着迎春来到,然后探访春天,最终春天过去只能惋惜了;又谐音“原应叹息”,表达作者对这些女儿们的叹息之情。元春的判词是“三春争及初春景”,迎春是“金闺花柳质”,探春是“清明涕送江边望”,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均与春景、春花、春日节气、春的象征有关,即包含着对美好的赞扬,更控诉着那些践踏春光的人,表现了深深的叹惋与无奈。

“春”的意向也常出现在《红楼梦》里作者代人物所作的诗词曲中。贾宝玉在冯紫英家的酒宴上唱的《红豆曲》说:“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对于贾家这样的公侯之家,宴曲酒令本是平常,春柳春花也是平常。但宝玉心性与平常富贵公子又不一样,他想到的是“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这开不完的春柳春花,对于一位与世俗不容的人来说,不过是忘不了的新愁与旧愁。

 

林黛玉的《葬花吟》更是全篇控诉了环境对春花的摧残,句句血泪,用花比喻自己,为自己写下一首谶诗。春日里,本应百花盛放,贾府里的一切却是“明媚鲜妍能几时”,黛玉也明白自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整部红楼梦都在用“春”来暗喻人物的命运,“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详细】

  结语:

跳出《红楼梦》的感伤情绪,春天的主色调依旧清新明快,描绘春天的诗词数量多、含义广,就足以证明了春天对艺术的贡献、对人世的启发。诗书仍在,春光尚好。抬望眼,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