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男,42岁,大汗淋漓伴心悸、疲乏无力,略口渴,纳眠可。大便不成形2-3次/日。 2014-07-15 脉诊:90次/分,浮,左脉略长有紧细之象,右脉略短有大滑之象。舌诊:舌淡,苔白厚无根,润。 脉诊:84次/分,左脉浮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辨证:脉短为阳虚之象,大为邪实之象,紧为阳郁欲伸之象,脉证合参,茯苓甘草汤证,茯苓甘草汤病机为水邪郁太阳虚阳,桂枝甘草汤加减脉数,脉短对应了太阳阳虚,脉大对应水邪邪实,紧对应了水邪郁虚阳,脉证合参,阴阳虚实之理基本相符。 鉴别:1、五苓散:其证汗出而渴,脉浮数短无长之象。 2、栀子豉汤:有心悸无汗出或但头汗出,脉浮数短,无紧细之象。 3、调胃承气汤:证可有心悸、汗出,其脉浮数大无紧细之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4、泻心汤:舌红苔黄,脉浮数大,无紧细之象。 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缓,脉大、迟、数皆不用。 6、白虎加桂枝汤:证热汗出疼烦,脉浮数滑大,左脉长不足。 方剂:茯苓甘草汤 茯苓20桂枝20炙甘草10生姜30 三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基本痊愈,此次为一年后复发,脉证基本相同,继前方三剂。 经方条文依据: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口渴与不渴,不可仅凭病人表述,误差较大。脉诊!五苓散左右脉差异不大,茯苓甘草汤左右脉诊差异较大,左脉短大,右脉略长有紧细之象。 二诊:乏力、多汗、心悸基本痊愈,后因生气上火再次感到心悸复诊。既往史:过敏性鼻炎(喷嚏、少许清涕),结肠炎(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头汗出较重,纳眠可。 舌诊:舌淡,苔白厚无根,润。 辨证:喷嚏者,气机不畅之象,大便不成形次数多,太阴虚寒之象,脉紧为阳郁欲伸之象,脉短为阳虚之象,脉数为热,脉细为阴虚,脉证合参,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为:厥阴少阳郁热,太阴虚寒(有人称之谓:胆热脾寒) 鉴别:1、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下利。 2、黄连汤 胸中热 3、甘草泻心汤 4、生姜泻心汤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5黄芩9桂枝6干姜6花粉12牡蛎9炙甘草6 二剂水煎服。(刚开始学伤寒论时,恰好学到此方,依据大意胆热脾寒,用此方二剂治愈15年之久的胁下胀满兼便溏,却未能参透细节脉诊,虽数次开了此方,却是罔效,此次脉诊结束,怦然心动,认为此方脉证合参合拍,只是心中忐忑,不知疗效会如何。) 经方条文依据: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三诊:汗出、心悸、便溏均有改善,头汗出明显。 舌诊:舌淡,苔白厚无根,润。 脉诊:88次/分,浮,左脉略长有紧细之象,右脉略短有大虚之象。 辨证:脉证无明显变化,效不更方。 方剂;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5黄芩9桂枝6干姜6花粉12牡蛎9炙甘草6 四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汗出、心悸、便溏皆愈,喷嚏,些少清涕。(病人本身是西医医生,结肠炎多年,根本不抱任何有治愈的希望,对效果甚是满意,也证明基本参透柴胡桂枝干姜汤脉证,心中甚是欣慰。有人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为胆热脾寒,但若仅限于此,则无法准确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皆含有胆热脾寒的情况,必须脉证合参,尤其是脉诊。浮数,左脉紧略长,右脉短大滑有虚之象。) 四诊:因事生气,极度胸闷、心慌、无力,偶尔喷嚏,头汗出、便溏皆不明显。 舌诊:舌淡,苔白略厚无根呈四分五裂状,润。 脉诊:82次/分,浮,右脉短略大滑,左脉略长有紧之象。 脉诊:80次/分,浮滑略大,左略长紧,右短虚。辨证:胸闷、喷嚏、脉紧者,气机不畅,阳郁欲伸之象。无力、右脉浮短,阳明阳虚之象。左脉浮紧略长,少阳阳郁欲伸之象,舌苔四分五裂状水邪分散、交通不畅之意,舌脉证阴阳虚实之理较前大同小异,效不更方。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5黄芩9桂枝6干姜6花粉12牡蛎9炙甘草6 二剂水煎服,去滓重煎。 五诊:对疗效满意,略有心慌、乏力,偶有喷嚏,余无不适。 舌诊:舌淡,苔白无根呈四分五裂状,厚苔明显变薄,润。 脉诊:84次/分,浮,右脉短略大滑,左脉略长有紧之象。 辨证:效不更方。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5黄芩9桂枝6干姜6花粉12牡蛎9炙甘草6 二剂水煎服,去滓重煎。 六诊:略感心烦、乏力,口略干,大便溏,偶有喷嚏。 舌诊:舌淡,苔白,厚苔,略腻暗,水滑。 脉诊:80次/分,浮,右脉短紧略大滑,左脉略长有紧之象。 辨证:效不更方。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5黄芩9桂枝6干姜6花粉12牡蛎9炙甘草6 二剂水煎服,去滓重煎。 月余见面,追问疗效,基本痊愈,病情稳定无反复。 思考: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苓桂味甘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右脉当无紧之象(桂枝干姜同用,好比中游断流,上游污染物不现于下游),苓桂味甘汤饮邪郁虚阳,右脉当有紧之象,与证喷嚏合参,阴阳虚实之理基本相符。待验之。 医案二: 初诊:夜半,女,37岁,发热、恶心呕吐一次,无汗出、无恶寒,T:38.5°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 脉诊:100次/分,浮大短,右脉隐约有紧之象。 触诊:皮肤干燥,手足自温。 辨证:发热,阳胜之象,脉短阳虚之象,脉数,热之象,无恶寒、无汗出,脉证合参,栀子生姜豉汤。 方剂:栀子生姜豉汤 因是夜半,取栀子末一勺,生姜一片内服。 二诊:清晨,呕止,体温不降,无汗出、无恶寒。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 脉诊:100次/分,浮大短,右脉隐约有紧之象。 触诊:皮肤干燥,手足自温 辨证:同前。 方剂: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12生姜15豆豉15 一剂水煎服 三诊:中午,体温略降,38.0°,下利水样便一次,动则汗出恶风。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舌中间纵行裂纹。 脉诊:100次/分,浮大短,右脉有紧长之象。 辨证:脉短为阳虚,脉数为热,脉紧为阳郁欲伸之象,裂纹舌乃阴虚兼阴阳不调和之象,脉证合参,厚朴七物汤。 方剂:厚朴12枳实12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 一剂水煎服 四诊:夜半,下利水样便一次,体温傍晚时正常,夜半38.5°,头晕。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舌中间纵行裂纹。 脉诊:100次/分,浮大短,右脉隐约有紧之象。 辨证:同前。 方剂:厚朴12枳实12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 一剂水煎服。 五诊:第二日清晨,热退,汗出恶风,心悸,下半夜未下利,清晨下利水样便一次,口苦不渴。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舌中间纵行裂纹。 脉诊:100次/分,浮大短,右脉有紧长之象。 六诊:第三日清晨,上唇增厚出现针尖大疱疹。头晕、汗出恶风、下利皆愈。触诊:皮肤湿冷。 辨证: 方剂:茯苓甘草汤加胆草 茯苓12桂枝12炙甘草6生姜15龙胆草6 二剂剂水煎服。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明显消退,舌中间纵行裂纹。 脉诊:86次/分,浮大短,右脉有紧长之象,沉取有滑之象。 辨证:上唇为太阴之阳,上唇增厚为有形可见,病性之标为阴邪实,疱疹为湿邪结实,脉证合参,厚朴七物汤合茯苓甘草汤合枳术汤。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茯苓甘草汤合枳术汤 厚朴12枳实12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茯苓12白术9 二剂水煎服 七诊:第四日清晨,上唇疱疹开始结痂,厚度有减轻,偶有头晕。 舌诊:舌淡苔白,水滑明显消退,舌中间纵行裂纹。 脉诊:80次/分,浮大短,右脉有紧长之象,沉取有滑之象。 舌诊:舌淡胖,白苔略厚,舌前部中央呈v形宽深裂纹。辨证:效不更方。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茯苓甘草汤合枳术汤 厚朴12枳实12桂枝6炙甘草9生姜15大枣10个切茯苓12白术9 二剂水煎服 痊愈。 思考:从治疗结果来看,基本合拍,若是三诊时厚朴七物汤就与茯苓甘草汤合用是否可以缩短病程?经验教训:厚朴用量不足!厚朴七物汤厚朴用量为半斤,是桂枝的4倍,而医案中厚朴用量仅为桂枝的2倍,故改用茯苓甘草汤时出现了上唇增厚、疱疹的情况。 医案三:2014-09-17 初诊:男,58岁,食后腹胀,偶有恶心,无呕吐、腹痛,口略干苦,二便可,不耐冷。 望诊:阳虚之象。 舌诊:舌淡胖,白苔略厚,舌前部中央呈v形宽深裂纹,。 脉诊:76次/分,浮略大,左脉长有紧之象,右脉短虚。 辨证:腹胀,无下利、腹痛,病性之标为太阴气机不畅,口苦为火胜之象,脉大为邪实之象,脉紧为阳郁欲伸之象,左脉浮长为阳中之阳阳胜之象,右脉浮短虚为阳中之阴阳虚之象,脉证合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砂仁胆草 柴胡20桂枝9干姜6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砂仁6胆草6 三剂水煎服。 二诊:腹胀、面热减轻,服药无不适。 望诊:阳虚之象。 脉诊:76次/分,浮略大,左脉长有紧之象,右脉短虚。 辨证:效不更方,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橘枳姜汤 柴胡20桂枝9干姜6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砂仁6胆草6陈皮20枳实12 三剂水煎服 医案四:2014-10-03 男,41岁,双手小指、无名指麻胀,右下肢外侧麻痒,下肢无力,纳可,食后腹胀,大便不爽,口渴,颈后发凉,胁下麻木。晨起痰多,白痰。核磁共振:颈椎键盘突出C5-6,建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ct示腰椎间盘突出。 舌诊:舌淡苔白厚,无根。 脉诊:80次/分,浮左大右小,有紧之象。 辨证:麻、脉数,阳胜热证之象;木、无力,阳虚之象 ;腹胀、大便不爽,气机不畅之象;痰多、脉大,邪实之象,脉紧者,阳郁欲伸之象。脉证合参,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 二剂水煎服。颈后背部走罐一次,痧点成片状紫黑色。 二诊:腹胀、麻木、颈后发凉明显减轻,下肢较前有力,痰量减少。 舌诊:舌淡苔白厚,无根。 脉诊:80次/分,浮左大右小,有紧之象。 脉诊:84次/分,浮滑短大。辨证:效不更方,脉几无变化。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枳术汤合栀子豉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枳实9白术12栀子6 二剂水煎服。颈后背部走罐一次,痧点成片状紫黑色较前减轻。 三诊:因腹胀减轻,暴食后腹部胀满不适,颈后背部冰冷,余皆较前改善。 舌诊:舌淡红胖,腻苔微黄,较前变薄。 脉诊:84次/分,浮滑左大右小,有紧之象。 触诊:颈后至上背部冰凉,潮湿。 辨证: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黄连3半夏6瓜蒌12 二剂水煎服 颈后背部走罐一次,痧点成片状散在基本没有紫黑色。 四诊:腹胀消失,上半身汗出,恶寒,冷汗,劳累后感右下肢无力。 舌诊:舌淡胖,薄腻苔微黄。 触诊:颈后至上背部冰凉,潮湿。 脉诊:94次/分,浮滑略大,左略长紧,右短虚。辨证:上半身汗出、脉数,热之象;无力、下半身无汗、脉短,阳虚之象。 方剂:附子泻心汤 黄芩6黄连6大黄3沸水浸,制附子10单煎,二剂水煎服。 五诊:腹胀,纳差,右下肢疼痛加重 舌诊:舌淡胖,白厚腻苔。 脉诊:96次/分,浮滑左脉短大,右脉略长有紧之象。 辨证:纳差,阳虚之象,考虑与黄连苦寒伤阳有关。 方剂:厚朴七物汤合橘皮竹茹汤 厚朴24枳实24桂枝6炙甘草9党参9生姜15大枣10个切陈皮24竹茹12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服药后,下肢疼痛明显减轻。 医案五:2014-10-15 女,66岁,因目睹丈夫从平房上坠落而亡,心悸、纳差,眠差易惊醒。柏油便。口干。 舌诊:舌淡,薄白苔,中心纵行缺苔约1/3。 脉诊:84次/分,浮略大,左略长紧,右短虚。 辨证:病性之标:心悸、脉数、左脉长,热之象;纳差、右脉短,阳虚之象;脉紧,阳郁欲伸之象。脉证合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 二剂水煎服。去滓重煎。 疗效反馈:半月后,电话反馈,服药后,效佳,又自行原方追加二剂,基本痊愈。 二诊:上坟,触景生情,病情反复,心悸、纳差、腹胀、嗳气 ,眠差易惊,柏油便。口干。 舌诊:舌淡,薄白苔,无根散在。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合橘茹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黄连3半夏6瓜蒌18陈皮18竹茹12 二剂水煎服。 三诊:睡眠、腹胀、心悸等皆改善,仍纳差,柏油便。口干。 舌诊:舌淡,薄白苔,无根散在。 脉诊:80次/分,浮滑略大,左略长紧,右短虚。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合橘茹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黄连3半夏6瓜蒌18陈皮18竹茹12 二剂水煎服。 四诊:略有腹胀、嗳气,纳差改善。柏油便。 舌诊:舌淡,薄白苔,无根散在。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合橘茹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花粉12黄芩9牡蛎9炙甘草6黄连3半夏6瓜蒌18陈皮18竹茹12 二剂水煎服。 脉诊:72次/分,浮滑短略大,左脉有紧之象,右虚。五诊:偶有嗳气,乏力,口干消失,感喉间有黏涎,柏油便转为黄色。 舌诊:舌淡,薄白苔,润。 辨证:病性之标:脉缓为太阴病,脉短为阳虚之象,脉大为邪实之象,脉紧为阳郁欲伸之象,脉证合参,半夏泻心汤证。 方剂:半夏泻心汤合橘茹汤 黄连3黄芩9干姜9炙甘草9半夏9党参9大枣1个切陈皮18竹茹12 二剂水煎服。 脉诊:84次/分,浮滑,左脉浮不足略长有紧之象,右脉短大。疗效反馈:半年后,其儿媳来诊,问之,老太太安康。 医案六: 初诊:女,40岁,汗出不渴,周身浮肿多年,后背恶寒,纳眠可,大小便可。2014-04-25 舌诊:舌淡少苔。 脉诊:80次/分,浮短滑,右脉有紧之象。 辩证思路:浮主表,短为阳虚,滑为饮之象,紧乃阳郁欲伸之象。茯苓甘草汤“汗出不渴”脉数短紧,但不应有滑之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脉浮滑缓。 方剂:茯苓甘草汤合防己黄芪汤 茯苓12桂枝12炙甘草6生姜15防己9黄芪12白术9大枣12个切 四剂水煎服。 二诊:汗出、恶寒明显改善,浮肿减轻。 舌诊:舌淡少苔。 脉诊:80次/分,浮短滑,左脉有虚之象,右脉有紧之象。 辩证:效不更方,左脉侯阳,虚兼少阴,加附子。 方剂:茯苓甘草汤合防己黄芪汤加附子 茯苓12桂枝12炙甘草6生姜15防己9黄芪12白术9大枣12个切制附子9 四剂水煎服。 三诊:汗出、恶寒、浮肿较前无明显改善。腰背痛多年。 舌诊:舌淡少苔。 脉诊:80次/分,浮滑短虚 辨证: 方剂:小陷胸汤合甘草附子汤 黄连6半夏9瓜蒌48桂枝12白术9炙甘草9制附子9 二剂水煎服 四诊:腰背痛减轻,但浮肿较前反加重。 舌诊:舌淡少苔,呈细颗粒状 脉诊:80次/分,浮滑短虚,有紧之象 辨证: 方剂:小陷胸汤合甘草附子汤合枳术汤 黄连4半夏9瓜蒌36桂枝12白术9炙甘草9制附子9枳实12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诉服药后,后背恶寒、腰背痛、浮肿皆明显见效,一日好于一日,嘱服药四剂后复诊,每日观察身体变化情况。 医生渴望病人的信任,可是信任也是一座山,很压人。该病人断断续续看了两年了,试了很多方子,后期基本都是罔效。沉下心来,仔细辨证。将有效后的诊疗记录如下: 初诊:颜面下肢浮肿,手胀,动而汗出,后背恶寒。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滑长,浮取有细之象,沉取有大之象。 辨证:脉数为热,脉长为阳胜,后背恶寒阳虚,和在一起判断其本阳不虚,浮肿、脉大为邪实,少苔、脉细为阴虚,动而汗出、脉滑为热之象;脉证合参,辩为阴虚邪实。竹叶石膏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方剂:竹叶30石膏30半夏9麦冬20人参10炙甘草6米一把茯苓12杏仁9 一剂水煎服 二诊:一剂,颜面、下肢水肿开始消退,不反复。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左脉略长有紧之象,右脉短略大。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柴胡24桂枝9干姜9黄芩9牡蛎12花粉9炙甘草9茯苓12杏仁9 一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水肿消退,停药后反复,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滑长,浮取有细之象,沉取有大之象。 方剂:竹叶30石膏30半夏9麦冬20人参10炙甘草6米一把茯苓12杏仁9 一剂水煎服 四诊:水肿进一步消退,无反复。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左脉略长有紧之象,右脉短略大。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4桂枝9干姜9黄芩9牡蛎12花粉9炙甘草9 一剂水煎服。 五诊:肿胀进一步减轻,诉原有轻微晕车的情况,现明显加重。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左脉略长有紧之象,右脉短略大。 方剂:泽泻汤 泽泻15苍术6 二剂水煎服 六诊:春节回老家过年,劳累加生气上火,病情反复。周身浮肿,腰痛,无口渴。无汗出。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滑长,浮取有细之象,沉取有大之象。 方剂:麦门冬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枳术汤 麦冬30天冬30半夏6党参9炙甘草6米一把大枣12个切茯苓9杏仁9枳实12苍术6 二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颜面水肿消退不明显,四肢水肿消退明显,腰痛减轻,晕车加重,无口渴,无明显汗出。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滑长,浮取有细之象,沉取有大之象。 方剂:麦门冬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枳术汤合苓桂术甘汤 麦冬30天冬30半夏6党参9炙甘草6米一把大枣12个切茯苓9杏仁9枳实12苍术6桂枝6 二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一剂后,颜面、四肢水肿进一步减轻,上半身汗出明显,嘱其在第二剂药中加生石膏10竹叶20,即竹叶石膏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枳术汤合苓桂枣甘汤一剂水煎服 因病情总是反复,迁延不愈,决定另辟蹊径,不想病情加重,只能回到原先思路,在原先思路的基础上摸索。 初诊:颜面右下肢浮肿,手胀,后背冷,活动后喘息。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滑,左脉浮不足略长有紧之象,右脉短大。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柴胡20桂枝9干姜9黄芩9花粉9牡蛎9炙甘草9茯苓12杏仁9竹茹12吴茱萸12 一剂水煎服 二诊:颜面右下肢浮肿减半,手胀略减,后背冷照旧。喘照旧。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葛根 柴胡20桂枝9 干姜9黄芩9花粉9牡蛎9炙甘草9茯苓12杏仁9竹茹12吴茱萸12葛根12 一剂水煎服 三诊:颜面浮肿消退,下肢略肿,手胀愈,劳累后气喘明显减轻,后背也有减轻(天气转暖,不知有无关系)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脉诊:84次/分,浮滑,左脉浮不足略长有紧之象,右脉短大。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葛根 柴胡20桂枝9 干姜9黄芩9花粉9牡蛎9炙甘草9茯苓12杏仁9竹茹12吴茱萸12葛根12 一剂水煎服 思考:手胀与喘息皆为气机淤滞之象,仿葛根芩连汤之意,试用了葛根,略长,右脉短大滑,合用葛根?葛根甘凉辛,清阳明之热兼解除阳明淤滞? 四诊:服药后,罔效。百思不得其解,后诊脉结合既往用药情况,豁然开朗:辨证用药无误,只是兼证未能完全顾及,病人脉浮取有细如发丝之感,细乃阴虚,曾用麦门冬汤取效。先解决阴虚情况。 舌诊:舌淡苔白。少苔。 方剂:麦门冬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 麦冬30天冬30半夏6党参9炙甘草6米一把大枣12个切茯苓9杏仁9 一剂水煎服 五诊:脸好了,腿肿轻了,手胀也轻了,头、上半身汗出多了。 舌诊: 脉诊: qq交流,缺。似是而非的地方太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方剂:竹叶石膏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葛根 竹叶20石膏10半夏9麦冬20天冬20人参10炙甘草6米一把茯苓12杏仁9葛根12 一剂水煎服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六经辩证和经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