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医案(桂枝加芍药汤)
医案一:女,15岁,心悸、眠差,注意力不易集中。
舌诊:舌淡胖齿痕薄白苔满苔,红点明显。 脉诊:浮,紧细,短,缓,70次/分。 方剂:当归12黄芪12桂枝9白芍18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切 二剂水煎服。没有用饴糖。 疗效反馈:痊愈。 医案二:女,40岁,手足自温,无汗出,口不渴,大便不成形难下不畅。 舌诊:舌淡胖,薄白苔,润。 脉诊:80次/分,浮、短、紧,左脉偏细,右脉偏大。 触诊:手足温度高于躯干,干燥无湿润感。 辩证:四末乃太阴地界,自温病性之标为热证,故手足自温其病性病位之标为太阴热证。无汗出、脉短紧,阴虚阳郁之象,舌淡胖、薄白苔、大便不成形、脉短,乃阳虚寒之象。标热本寒之象。辩为:栀子豉汤合千金三物黄芩汤合桂枝加芍药汤证。(芍药甘草汤系列脉缓,黄芩之热亦不能令脉数,只有栀子、黄连之热能够令脉数。) 方剂:栀子豉汤合千金三物黄芩汤合桂枝加芍药汤。栀子9黄芩9苦参6生地12桂枝9白芍18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切 三剂水煎服。 医案三: 经方条文依据: 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十五。 2、《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3、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痛者,病性之标为热证)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六经辩证和经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