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医案(附栀子系列医案

 学中医书馆 2016-02-15
医案一:女:33岁,乳房胀痛、触痛、月经延期。纳、眠可,二便正常。
    舌诊:舌淡苔白。
    脉诊:90次/分。
    辩证:该病人未曾见面,所有资料系个人描述。勉为其难,月经延期为阳明不降,乳房位于前胸属阳明地界,胀痛、触痛属热属实,予以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
    方剂:栀子6 半夏9 黄连6 瓜蒌20 豆豉(缺)一剂,因未曾见面,嘱其药煎好后分三份,若服药过程出现不适,停药。
    疗效反馈: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月经来潮(延期一天,以往多延期一周),嘱其原方再服二剂。
    经方条文依据:
    1、伤寒论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2、伤寒论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补记:枳实栀子豉汤合枳实芍药散合小陷胸汤是否更合拍?
    医案二:女,13岁,鼻塞2月,无头痛、流涕、咳嗽、咳痰、腹痛、呕吐等,上门齿处牙龈肿胀充血经常出血,自汗、盗汗多年,大便干燥(出生后没有母乳喂养,大便一一直干燥),有时便新鲜血。交谈中发现其脾气暴躁。
    舌诊:舌淡苔白,其舌苔表面略腻,舌尖红明显。
    脉诊:浮、数,88次/分,无长、细、弦紧之象。
    触诊:手汗明显,湿漉漉的,身上触诊有汗。
    辩证:鼻塞、牙龈肿胀充血经常出血、舌尖红等其病性之标为热,盗汗病性之标为热入阴中不化迫汗外出,脉无长、弦紧之象,说明无阳胜、阳郁。第一感觉,想用泻心汤,因脉不长,苔不黄,故予以否定,栀子豉汤与泻心汤比肩,符合舌诊脉诊,但大便干燥,故用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即栀子大黄汤。
   方剂:栀子大黄汤 栀子6 枳实6 大黄3 豆豉9(缺)二剂水煎服。
   二诊:鼻塞病减大半,牙龈充血减退,自汗、盗汗明显减轻,大便一次仍干燥略有好转,伴少许新鲜血。交谈中脾气暴躁柔和许多(后其母电话告知,患儿自述,心烦明显减轻)。
   舌诊:舌淡苔白,其舌苔表面略腻,舌尖略红。
   脉诊:浮、数,84次/分,无长、细、弦紧之象。
   触诊:手汗不明显,略感潮湿。
   辩证:效果明显,但大便干燥改善不大,初诊时,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栀子豉汤无汗出,患儿汗出因哪般?了解病情变化后,心中忽悟:该患儿应是栀子豉汤证合小承气汤证,栀子豉汤证无汗出,但小承气汤证有汗出。
   方剂:栀子豉汤合小承气汤
栀子6 豆豉9(缺)枳实6 大黄3 厚朴6 二剂水煎服。
   三诊:略有鼻塞,咽部有阻塞感,略有胸闷。略有自汗、盗汗。睡时吸气时有干罗音。大便不干燥。(每晚服半丸同仁堂麻仁润肠丸)其母补述:患儿对于空气温差变化极为敏感,只要室内外有温差,就会不适,咳嗽,5分钟后即适应。
   舌诊:舌淡苔薄白,颗粒状,润。
   脉诊:浮、数、80次/分,无短细之象
   方剂:厚朴七物汤 桂枝6 炙甘草9 厚朴9 大黄3 枳实9生姜15 大枣10个切 二剂水煎服 (初诊时汗出明显,是否含有茯苓甘草汤证?)
   四诊:鼻塞、对空气温差敏感好转,打鼾上半夜照旧,下半夜消失。大便畅通,盗汗、自汗在服药期间略有复发,停药后基本消失。
   舌诊:舌淡苔薄白,颗粒状,润。
   脉诊:浮、数、滑,80次/分。
   方剂:小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 柴胡20黄芩9半夏9党参9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切栀子9厚朴9枳实9 二剂水煎服,嘱一剂分二日服用。
   五诊:鼻塞、对空气过敏基本消失,打鼾照旧,出现湿喉间痰鸣音。大便通畅,盗汗、自汗不明显。(四诊用小柴胡汤不准)
   舌诊:舌淡薄白苔。
   脉诊:96次/分,浮数短不细。
   触诊:手心潮湿,与快速爬四楼有关。但仍说明有手汗的情况。
   方剂:厚朴七物汤  桂枝4 炙甘草6 厚朴6 大黄3 枳实6生姜15 大枣10个切 栀子9 二剂水煎服 (栀子大黄一起使用)补记:苓桂术甘汤合栀子厚朴汤是否更合拍?苓桂术甘汤与桂枝去芍药汤证皆有胸闷短气脉皆数,但一为阳虚兼湿邪,一为阳虚兼阴阳不调和,鼻塞病性之标为热兼湿邪!
   医案三:女,13岁,右外耳道痒,耳屏触痛明显。(与前案为同一病人)
   舌诊:舌淡苔白,舌尖微红,细颗粒苔。
   脉诊:88次/分,浮、滑、不长不细,有紧之象。
   辩证:痒者,病性之标为阳胜则热,耳病位之标为少阳,触痛,当时立即想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三阳皆从耳前经过,心下者,太阳之末,阳明之始,脉浮滑,故小陷胸汤符合病机。痒、脉浮数而不长,符合栀子豉汤病机。
   方剂: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 栀子6黄连2半夏3瓜蒌12 二剂水煎服。(嘱取少许药液涂耳屏)
   疗效反馈:电话专访时药服一剂半,耳屏触痛明显减轻,轻触无疼痛,用力时感疼痛。
   二诊:一月后,发热、咽痛、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无痰,无恶寒、汗出等。
   
舌诊:舌淡苔白,舌尖微红。
   脉诊:90次/分。电话问诊所得。
   
方剂: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 栀子6黄连2半夏3瓜蒌12 二剂水煎服。 
   辩证:发热者,病性之标为阳胜则热,咽痛病位之标为少阳,触痛,当时立即想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心下者,太阳之末,阳明之始,发热无恶寒、汗出,符合栀子豉汤证。声音嘶哑者,太阳宣发不利之象,小陷胸汤与栀子豉汤,实热与虚热夹杂,佐以寒饮,与病机相合。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小青龙汤医案中曾言:水气致咳。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皆为湿困阻碍太阳宣发所致。
   方剂: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 栀子6黄连2半夏3瓜蒌12 二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热退,咽痛消失,声音嘶哑好转,偶有干咳。嘱冰糖、黑梨、陈皮代茶饮。
   此案因当时夜半,不能面诊,加之该患儿一直在我处诊病,体质状况有所了解,故勉为其难。
   医案四:自己,40岁,上颚前缘牙龈处肿胀略有疼痛,闭嘴时下门牙触到肿胀部分很不舒服,吃饭时食物碰撞不适。无口渴。
   舌诊:舌淡无苔,水滑。
   脉诊:80次/分,浮短略大。
   辨证思路:脉短为阳虚,脉数为热,二者共存,为虚热,此为标,何处之热?脉大为阳明病,邪实之象,何处邪实?肿胀其标为湿,湿因何而来?肿胀为局限性不是弥漫性,此为结实之象,思索多时拟了几个方子,皆不能令自己信服,心绪不宁夜不成寐,忽悟:此为虚热虚烦,栀子豉汤也,局限性肿胀,枳实栀子豉汤,枳实破坚满,栀子清虚热,豆豉除烦宣郁,脉证阴阳虚实之理完全合拍。遂起身抓药煎服。
   方剂:栀子12豆豉15枳实12 一剂水煎服
   疗效反馈:服药后安然入睡,晨起肿胀消褪大半。继前方再服二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