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接触些传统经典文化,不管是将来应对语文考试,还是立足于修身养性、放眼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不是很赞同孩子在学龄前整段整篇背诵,可以让孩子浪漫地接触,采取轻松好玩的方式,让孩子愿意接触、并能够有所收获增强自信,比如来我家的“五个一工程”: 一周一首古诗 每个孩子们2岁后都会在各位家长的辅导下,背诵起古诗来---特别是长辈们,孩子那时候的大脑发育基本上是背什么会什么,但是都是短暂记忆。如果不持续重复的话,很快就会忘掉。到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又会在教学目标的刺激中被唤起。
由此,我们家开始了一周一诗的“小仪式”,大家轮流选自己知道、自己喜欢、自己愿意背的古诗,作为本周诗歌。一般由我来解读原诗,由大家轮流在纸上写下诗文,钉在门口的记事板(宜家有出售的软木板,之前一直用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手迹什么的)上,吃饭时、出门时、无所事事时,大家都来说一说,背一背。
有时候,我会发挥综合学习的功效,比如妈妈提出了超长的《木兰辞》,我们就安排Movie Day先看动画片《木兰》,孩子们都喜欢,再推出《木兰辞》。因为整体故事孩子们都有所体会,读和背诵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再比如,旅游时,遇到有古人以此地为背景做的名诗,就找出来,读一读,解一解,背一背。例如:刚刚自驾参观了湖北黄冈的东坡赤壁后,和孩子们赏景怀古之余,聊一聊这里为什么叫文赤壁,苏东坡为什么会错把此地当作三国古战场赤壁了,和孩子一起品读苏东坡在此地写的《赤壁赋》及《赤壁怀古》。在前往武赤壁的车上,我先解读《赤壁怀古》,再听名家朗诵版录音,然后大家玩《赤壁怀古》接龙,谁记住哪句就接哪句,接了几遍后,我们夫妻先背诵出来,接着孩子们也争先恐后背诵出来,乘胜追击,又来个《赤壁怀古》诗朗诵大会,爸爸演绎了老学究版,妈妈演绎了播音员版,哥哥表演了小品版,妹妹表演了可爱版,Bingo! 谈笑间,一首词搞定! 一周一个字 我在做主编的时候,编写学前识字内容时候,选择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三个主要的造字方法,编写了36组汉字。其中的象形字从我们自身出发,到目之所及看到的近处、远处的大自然,到我们所接触的动植物、农作物等主题,选了12组96个字,会意字是选择了由象形字的结合而产生的12组84个字,形声字是选择了12组象形字为“形”—偏旁部首共120字。尽量将每组的汉字通过故事的方式勾连起来,帮助孩子理解。
看起来这样的“识字”很慢,量也少,但这是我们汉字的根本。 一周一个成语 我们的阅读实践很多,孩子的阅读习惯都不错,立足与此,我们再做些拓展,比如发现是成语就互相说出来,然后可以由我来讲解,可以由会查字典的哥哥去查一查成语词典。我也会有意识的在故事时间里讲一讲成语故事。 说到成语故事,我挺反感目前市面上的有些儿童书中选的成语故事,总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龙点睛、杯弓蛇影这些离孩子生活太远的成语,也没什么趣味性。
成语积淀还可以通过词语接龙游戏来进行。除了收尾相接外,我们特别喜欢一些专题性成语“接龙”,比如说出带数字的成语,说出有动物的成语。趣味性更强,而且也在帮孩子形成归纳总结的意识。 一周一个典故 有些成语都有典故出处,我会找到出处,读出古文原文。慢慢让孩子们知道文言文的存在,打消他们的陌生和抵触心理。 后来发展成选择有趣的故事性特别强的典故讲读给他们听。我是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开始的,有趣的故事让大家忍俊不禁,说完故事再读一次古文,他们虽然不怎么去深究,不抵触就是胜利。
一月一个古人
由此,我开始跟儿子聊聊古人。 当然,我们从孩子知道和学到的古人谈起,比如李白、孔子、李世明、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值新年前后,我们还买了门神,当时还听评书《隋唐演义》)、三曹、三苏、夏启等等。 综合学习、立体阅读,抓住孩子主动学习的契机,提供较为宽广的信息,和游学、电影、课文学习等结合,古文启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古诗文的阅读跟母语阅读启蒙、英语阅读启蒙一样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金庸里的古诗文就很多,我们阅读的时候兴趣盎然,全赖整个小说的趣味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