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7年全国中小学使用统一教材后,文言篇目大量增加。整个小学古诗文增加55篇,增幅高达80%。初中古诗文也占据全篇51.7%,每年级增加10篇以上。语文课本中的《日积月累》栏目,内容基本以古诗文、谚语、成语、歇后语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并且通通要求背诵。 一些网友表示:“增加一些古典诗歌名篇还是好的,古文的文学性比许多现代的文章更浓。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国的底蕴。” 也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低龄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涵义,要求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其实,熟悉才是理解的基础,没有幼年的熏陶储藏,就没有长大后的活学活用、水到渠成。 一位小学老师提道:“在课堂上,相较于普通课文,讲文言文或古诗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在古文讲解中穿插许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也让他们拓宽视野。” 诗歌的美好,等到长大后就能懂得。 年纪小的时候,在父母和老师的强压下,牙牙学语也好,机械记忆也好,都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但总有一天,这些古诗文会化作人生最美妙的体验与我们重逢。 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 看到了盛开的桃花,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苒苒物华休”; 高兴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悲伤时,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古诗词,给了我们最好的意象与感受,让孩子学古诗,教会不是目的,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掌握认知美的一种方式,自己去运用,才是目的。 我从很小还不大认字、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到正式上课了,我认字渐渐多了起来,就开始背唐诗,唐诗不在正课中,正课是“四书”,只是我十分喜欢背诗。在我家里不仅伯父、父亲喜欢读诗,伯母、母亲也都读诗... 不论是伯母教唐诗,还是姨母教“四书”,都不详细讲,都是让我背诵。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 我小时候,虽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诵,可是我觉得这种背诵的古典教学方式是有用处的。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叶嘉莹:小孩子如何读古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