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意延年 □薛元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又一次如约而至,又是一幕幕火树银花不夜天,又一派歌舞韶华欢笑声。 对于普通人来说,时常要面对生活中那些林林总总的落寞、世态中那些熙熙攘攘的诱惑。很多人曾经有过迷惘和困惑,曾经有过欢笑和失落。尽管凛冽的寒风还在肆虐呼啸,尽管前行的道路依然坎坷,风雨彩虹又一年,回首往事,一切变得风轻云淡。只要能一家团圆,没有什么再比这更能让人感到快乐。在这个繁忙的世界,可能也只有春节能让这所有的一切如梦幻般实现,让漂泊的心开始靠岸,让忙碌的大脑开始放慢节奏。新衣裤、灯笼、饺子……林林总总拼凑出了中国特有的新春气象。奔波了一年的世人终于迎来了停歇、迎来了收获、迎来了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团圆、祝福、欢庆……从来都是永恒的主题;温暖、明媚、希望……这个世界所有美好的词汇可能都无法形容春节带给国人的感觉。 对于诗人来说,春节是古代作诗的重要题材。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有头、首、始、大之意,如元首、元旦、元年、元帅、状元等;元日就是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古代也称为元旦,现在则将公历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这就是文化的变迁。
早在汉代就有关于春节的书法作品留存于世。《公羊传》砖刻于东汉元和二年(85年),砖面刻有“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曰王者孰胃(谓),胃(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之正月?大一统也。”作为东汉民间流传的草隶书体,行笔驰骤,结体舒婉和紧密兼具,风格朴素,大巧若拙。 对于书家来说,有些人会有意识地选择在春节前后临池挥毫,留下纪念。
晋代陆云留存有《春节帖》。刻帖会有变形,好在还有很多墨迹。宋代是文人主导的世界,非此莫属。“宋四家”中就有三位留下了关于新春的作品。蔡襄《入春帖》书于1051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写道:“襄启,入春以来,属少人便,不得驰书上问,唯深瞻想,日来气候阴晴不齐,计安适否,贵属亦平宁。”蔡襄书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笔法圆润流畅,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展卷之际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苏轼《新岁展庆帖》书于元丰四年(1081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写此信时苏轼46岁,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挥洒自如,率意而成,姿态横生。米芾的《元日帖》记录了老米在大年初一仍临帖不辍,其超常勤奋,精于艺事,由此可见。《元日帖》的大意是,正月初一那天,米芾向友人透露自己正在展玩《文皇大令》法帖。《文皇大令》见于米芾所著《书史》,即唐太宗《唐文皇手诏》。米芾不只展玩,并临写数本。高超的真迹放在眼前,气焰慑人,而米芾功力过人,遂以草书书一纸,成就千古名篇。此书为米芾的“草书九帖”之三,属草书代表作,古雅脱俗,意趣天成。字字多不相连,唯有一些字与字之间以末笔相连,如“向吾友”“不及”“本不”;另有一些以游丝线相连,如“怀可”“在前”“何得”。字字华滋精妙,若行若藏,首尾相接,左右呼应,实是笔不到而意到。笔意极尽变化,擪拓相间,圆中蕴方,苍润互补。看似洒脱不拘,实则结体自由不散乱,率真平易,气韵高古。
明代文徵明留存于世有《立春进贺》,乃是其经典代表作。此卷用笔秀劲严谨,结体端庄,在尽兴的书写中流露出温文尔雅之气。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较少火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因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英年锐气,大器晚成而使风格日趋稳健。 书法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说到文化,和春节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干支和生肖。送走乙未,迎来丙申。古人以“羊”为“美”,以“羊”为“祥”,故而有“美意延年”之吉语。“美意延年”出自《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意思是,但凡能得到民众拥护,就能感动上天;拥有快乐心境,可以益寿延年。真实诚信,做事犹如神助;浮夸欺诈,最终导致丧魂落魄。除此之外,张贴春联和福字也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不分职业和年龄,不分身份和财富。春节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记录着世人最初的梦想,感受生活最纯粹的意义。人应该学会在合适的时候拍去那些过往的岁月之尘,告别那些过往的爱恨哀愁,怀揣梦想,放飞希望。春节容易暴饮暴食,首要问题是注意养生。养生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手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清石天基语)。《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使人快乐的原因,最大的快乐就是身边有家人和朋友相伴,不是炫耀财富,不是与人攀比。如此这般,每天以最佳心情投入工作,开心生活。生活满足感多半常发生在一个人沉浸于有吸引力的活动中,达到物我两忘、无忧无虑的状态。
新春来临,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祝广大读者新春万福。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