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子成龙,究竟是为了谁?

 yagi1 2016-02-15

有一种苦,叫「我怕你以后会吃苦」...望子成龙父母皆然,你想过是为了谁吗?

撰文者许皓宜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几乎是在「成绩至上」的社会期待下长大的。因此许多这一代的父母会开始嚷着:「别让孩子承受考试压力!」、「让孩子快乐长大!」

在这种氛围下,早期的儿童才艺班绝大多数转型为「快乐中学习」、「做中学」也就是标榜:你送孩子来,其实不是让孩子来「补习」,是让孩子来「快乐地玩」。于是,有时间的父母,在家里「陪孩子玩」;没时间的父母,送去让老师「陪孩子玩」这一玩,玩出什么结果呢?

玩出一堆早期可能被过度开发的「小天才」,也造就父母们时常关注在两个问题上:

第一,即使我已经告诉自己不要给孩子太多期待,我还是从孩子身上看到好天才的地方!

第二,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我们家的孩子还不会,是不是我家的孩子有问题?

在过去的书籍当中,绝大多数在讨论「孩子成绩不好、跟不上学习」的状况,但我在这里,却想先邀请大家一起思考「当孩子表现好」这个问题。

因为,孩子进入学习后的表现,之所以会让父母产生「落后而担心」的想法,有绝大部分是出自「我觉得我孩子不只这样」,或者「我孩子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心情。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厘清自己在「孩子表现好」时的心态,才能进一步去思考,我如何处理「孩子表现不好」。

孩子的长处,可以隐藏父母的短处

人会用别人的长处,来隐藏自己的短处。这点我们可以从宫廷剧看出端倪:一个原本没没无闻的嫔妃,如果生了一个聪明争气的皇子,就可以藉此翻身、母凭子贵。

这在心理学上是有根据的:研究发现,人们总是容易被「突出」、「特别」的事件给吸引。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本身就是一个漂亮女孩,但走在满是漂亮女孩的台北街头,她受到路人的「回眸注目率」并不高。后来,她嫁给了一位「African In American」(非裔美洲人,也就是黑人),走在台北街头,却获得很高的回眸率;等到她生了小孩之后,那回眸率更高了大家都想看看黑人与黄种人夫妻所推着的婴儿车里,是什么样颜色的婴儿!

只是,人们又有另一种有趣的心理状态:我们对「坏事」的持续关注与散播率,会比对「好事」的程度来得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果吃了一碗好吃的面,可能会很开心的跟家人分享;但只要吃了一碗里头有杂质又难吃的面,就会气得PO网告诉大众!

同样的,我们对自己也是如此:当我们有某些优点的时候,即使优点很突出,许多人仍难以看到,或者真正感受到、满足其中;但当我们有某些缺点的时候,却常常在意不已,想要把那些让自己不好过的部分给去除掉(例如:身上的肥肉、不圆满的家庭背景、不够体面的伴侣)。

事实上,想去除的并不是真正的人事物,而是心里那种不好过的「感觉」。倘若我们带着这种「有所短处」的感觉,进入到父母的身份中;很自然地,我们就会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他不要像到我的「坏」,而有许多「好」可以来掩盖我的不好。

这是我所观察到的,许多父母期盼孩子成龙成凤的由来。

虽说是希望孩子的未来能有条顺遂之路,但倘若不是自己体会过何谓不顺遂,我们又如何会执着于孩子的顺遂人生呢?

建构幻想,就有撑下去的力量

在智力理论中,有几个我自己当妈妈后,觉得很受用的观点:

其一,智力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他的聪明度已经被算计在「遗传」的基因魔咒中;然而,智力指数是以一个「范围」来计算的,假设你智力测出来是A分数,那你的实际智商表现可能是在A加减10之间,而这部份就是「环境」可以努力的范围(但顶多努力到A+10)。

其二,智力是「多元的」,有超过至少八大面向,所以你不能只靠孩子五个月就会讲话、一岁就会回答加减乘除来判断他是不是天才,你顶多只能说:「这孩子有语文或数理天分」。也就是说,是天才还是笨蛋,绝对不是眼睛看到这样简单。

其三,智力和成就大多不能画上等号:30岁前的智力靠学习和记忆,30岁后的智力靠经验累积。也就是说,20岁以前的天才,如果在20~30岁这段记忆的黄金期大量刺激思考,30岁之后就会被那些累积许多工作与人生经验的人赶上。

这三个观点给我几个启发:

第一,如果你小时候觉得读书很痛苦,你孩子长大后八成跟你一样,你逼他就像当年别人逼你一样。

第二,不喜欢读「正书」(指国语、英文、数学等「正规书目」)的孩子,一定找得到其他喜欢读的「书」(例如:喜欢篮球的孩子可能爱看「灌篮高手」),重点是你有没有从其中发现他的潜能所在。

第三,「学业成绩」只能拿来看孩子有没有认真学习,不能评估他未来能让他自己活得多好。所以你只能要求他在成绩上能超越自己(考得比上次好),而不能要求他一定要超越别人(考得比别人好)。

虽然「期待孩子成龙凤的心情」,父母多少有之。但科学也告诉我们:孩子有他先天的特质,父母只能给予督促与协助,其余勉强不来。那么,为何许多父母仍要费尽心思,期待或苦恼孩子是否成龙成凤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也过得很辛苦。不管是原生家庭、婚姻、工作、养孩子,都让人觉得好辛苦!在这种状况下,倘若生活可以多一点点幻想:想象孩子会有怎样美好的未来;想象孩子有天有所成就的时候,会甜美地站在台上说:『我有这一天,都要感谢生我的妈妈

如果有这一天,现在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于是,幻想让父母可以活得轻松一点,可以在疲累时得到心灵上的平静,可以把打孩子的罪恶感当成「促子成钢」的试炼但不知不觉的,我们却可能让自己飞在一个虚幻的高空上,想着如何用直升机将孩子载到云端,想着如何让孩子「过得比我好」。

所以我们才发现:压力越大的父母、越无法放松的父母、越卡在过去不完美事件的父母,越期待孩子成龙成凤。

父母可以这样做

对自己:面对成龙成凤的自我期许,面对自我不足的短缺处

倘若你仔细观察孩子,你会发现许多我们觉得「不好」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别。也就是说,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环境和周遭他人「建构」出来的。

也就是说,你现在所认为的「缺点」,在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并不会把他定义为「缺点」。就像,许多孩子都长得胖胖的,难道他们就会为自己没有个尖下巴就羞愧不已吗?

所以,倘若我们要释放孩子「表现完美」的压力,我们就得要先面自己得要「表现完美」的压力;要面对自己「表现完美」的压力,就要先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也就是面对自己的「短处」。想想,困扰自己的限制在哪里?我的这些自我期许和困扰,是否转嫁到孩子身上了?

倘若你发现你将自己的哪些部份转嫁到孩子身上,也得要了解:这些幻想往往会遮掩我们看到孩子真正的兴趣与模样。试想,我们真的希望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自己」,让他有一天觉得生活不快乐时,反过头来怪父母吗?

对孩子:把「对孩子的爱」,与「对孩子所做所为的爱」分开

对孩子的爱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对孩子这个人的爱、一种是对孩子所做所为的爱。

倘若孩子把父母的爱和他所做所为挂勾,孩子的内在压力是大的;但当孩子能把父母的爱和他自己连结在一起,那么他会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

平时肯定孩子:多说我爱你、我好喜欢你。即使孩子哭闹时说不要父母也是如此。

表现好时肯定事情,加入「父母自己的感受」(社会性鼓励):宝贝,妈妈很高兴,因为你有好好努力。

表现不好时,以「孩子的立场」、「开放式问句」加以引导(启发式反省):宝贝,这次考的分数你自己满意吗?(再顺着孩子的回答往下探问:「为什么呢?」以了解孩子的思维逻辑)

专栏简介_心理学会客室

许皓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知名谘商心理师。长期研究心理动力治疗、婚姻与家庭治疗,是媒体节目长期邀请的心理学专家。

曾出版《人生不能没有伴,找回各种关系里的安心感》《与父母和解,疗愈每段关系里的不完美》《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等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