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解读鲜于枢《行书诗赞》及《老子道德经》

 聽雨軒sjh 2016-02-15

解读鲜于枢《行书诗赞》及《老子道德经》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至太常典薄,太常博士,元代书法家,与赵孟  并称二妙。其书法工行楷,尤精草书,超迈唐宋,直接魏晋。在元代书坛上也有“巨擘”的誉称。据有关史料记载,鲜于枢曾见二人挽车淖泥之中,顿悟书法之奥妙,其书法风格纵横开阖,不局小节。据元人陈绎曾记载:“今代惟鲜于枢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鲜于枢在纸与笔墨之间,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思想获得了超越,心灵得到了慰藉。又据袁褒《书林藻鉴》记载:“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伯机相识凡十五,然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可见鲜于枢其人其书之卓然不群,存世作品有《老子道德经》,《海棠诗卷》,《韩愈进学卷》,《透光古镜歌》,《行书诗赞》等,现取黄山书社出版的《元·鲜于枢法书选——行书诗赞》做解读分析:

《行书诗赞》是鲜于枢的代表作,全文为长幅横卷。加上落款一共七十一行,整体书风表现一种洒脱不羁的人性追求,从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奔放流转的线条气韵生动,全文笔墨挥动的得心应手,利用行草这一极富抒情意味的形式,创造出凝聚着他生命精神的书法杰作。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来加以解读,四个部分犹如一段交响乐中的序曲、发展、高潮、尾声;第一部分为前二十六行,这一部分变化平和,基本上以字为单位,行距与字距匀称,有两个字写错后,旁边点了三个点以示写错,一点点不完美更能显示出作品的真实性,作品整体自然天成;第二部分是从二十七行至四十七行,这一部分变化逐渐加大,打破汉字的界限强调线条的运动,第二十行“为清修”三个字为枯笔渴墨,总领下文,线条“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与毫端,合情调与纸上,忘怀楷则,无间心手。”(孙过庭书谱语),线条显得格外的遒劲,在这一部分中,或一个字为一行,或五个字为一行,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如“三千秋”一行,形式由收至放,节奏由快到慢,由重到轻,“三”字三横重若泰山,力能千钧,“千秋”二字如骤风扫过,幽淡空灵,第三部分为第四十八行至六十二行,这一部分墨之浓度加重,笔锋多用笔肚至笔根部分,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书者书到此时情绪激动而不能自抑,这好像一段乐曲的高潮,旋律高亢,节奏奔放,洋洋洒洒,劲韵双绝,到最后“黄也”两个字戛然而止,最后一部分是落款,鲜于枢的落款很特别,落款用与作品中同样大的字,且用楷行书体书之,成为这幅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鲜于枢这幅《行书诗赞》书法作品中,奔放流转的线条与其天地不惧的胆识和洒脱自由的精神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展卷凝视,仿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万马奔腾,云烟满纸,气势如虹,仿佛自然万物都摆脱了束缚,焕发出本真的光彩,尽情地展示出它们生命的活力、天然的英姿,并且又是那样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丰道生为《古诗四贴》题跋云:“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无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题跋云:“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此跋用在这幅作品上也不足为过。在鲜于枢这幅《行书诗赞》作品强劲的笔力,线条虽纤细而不娇媚,虽粗犷且不失美,气惯昆仑是这幅作品撼人心魂的基础。陈振濂在《书法美学》一书中,说书法具有一种强烈的空间特征。这一点本文不敢苟同,理由是构成空间特征的艺术作品必须由长宽高三个基本因素构成,我们可以说建筑、雕塑有空间审美特征,不能说绘画书法也具有空间审美特征。钟繇所提出的“笔迹者,界也”只是说笔者在平面上的一种分割和划分。书法是由长和宽二个维度构成的平面视觉艺术,因此,我们可以说书法是一种平面的构形制象艺术方式,但是,书法无疑具有时间性的审美特征,我们可以从笔画的缓急徐弛的时间展开与书者过程取得同步,南宋书论家姜夔在他的《续书谱》中也曾说过:“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划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我在欣赏鲜于枢这幅《行草诗赞》这幅作品时,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中赋于生命的线条去追朔创作的过程,进而去揣测书者当时心绪的冲动,情感的起伏,挥洒时即兴的抒泄,都有明显的轨迹可寻。这幅作品不但在强烈的连带,率意的开合,自然的格局取得了最佳的整体视觉效果,而且也表现了一种高度的精神自由和思想的超越,这幅书法作品具有“逸”的品格,为书之至极。

惯穿于中国之“形”与“象”高度统一的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那种既不是机械的摹拟自然,却能善于把自然美以抽象化,规范化,程式化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其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对美的规律的认识!

中国书法宝库中的法书作品浩如烟海,能够积淀下来经得起岁月腐蚀的,能够历经风霜而不褪色的,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点墨都是跳动着的生命律动,不同风格的作品不仅决定着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价值,也给人们欣赏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书法也可以像诗的划分那样分成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奔放,情感激越,令人振奋,婉约派笔墨散淡,意趣悠然,使人安恬。鲜于枢的《老子道德经》大致属于婉约一派。

鲜于枢精于楷行、、草,每写一幅法书作品都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烙印,并又有自己的突破和超越,体现了他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精神在历代书法家都是难能可贵的。从艺术角度讲,是自我超越的不断追求,从抒情扬性角度来讲,又更加自由地抒写了自己的心灵。

这幅楷书作品是鲜于枢书法存世作品为数不多的楷书作品,《老子道德经》卷上二千余字,书者洋洋洒洒,守法且不拘于法,劲骨兼有温润,从侧面也表现了书家一种书者一种道家精神,情感内容和书写内容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孙过庭书谱语)

赵孟  超越了唐人的法度,另辟溪径,走出了自己的一路,而鲜于枢也超越了唐代尚法的规整森严,《老子道德经》便是激活唐楷的充分表现,整个作品字体挺拔俊俏,划与划之间上下顾盼,前呼后应,笔画洒脱自然且能坚守法度,轻松惬意之情,尽溢笔端,运笔娴熟精妙,章法工整自然,整体风格不激不厉,闲雅清丽。

结体统一中有变化,端庄内有欹侧,是这幅产生作品独特韵致的又一重要因素。“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书谱语)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评其曰:“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景度之谓也。”其结体总体上端庄,但形态多变,欹正相映。但全篇书写运笔缺少变化,笔画形态单一,使全篇法书风格略有匠气之感,这一可以说是美中不足,玉之瑕疵吧。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字的书写——书法发展成为一种极高的艺术,它以抽象的形式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的特征。鲜于枢《老了道德经》统一工整的整体布局,端秀而略带欹侧的结体,飘逸自然的线条,以及由此而造就的庙堂之气的情致,向我们展示出意气十足的审美态势,对同期的书家以及以后的玉山文化都颇有影响,对这两副作品我们不但对其外在形式借鉴和学习,更重要的收获则在于人生意趣上的熏染,实现自己更自由更高洁的生命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