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柳下弈 2016-01-13 10:03:51通过对现象我在(包括量子论现象和相对论现象)的分析,我认为,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存在对外无固有属性。在混沌的存在中,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这是广义主体。(主体前存在为混沌,没有任何形式,没有任何意义,不可言说,凡我们思虑或言说的存在皆有所指。)“实现的存在”定义主体的由来和内容、边界,“作为”强调“实现的存在”的亲身(第一人称)地位,主体不可替代。存在A受伤实现疼痛,疼痛是A的亲身实现,A是疼痛的主体;A的信息实现在存在B,B为认识到A疼痛的认识主体,认识主体B不可能替代其客体——疼痛主体A。有实现就有主体,有什么实现就有什么主体,实现在哪里主体就在哪里,主体和实现严格对应。主体是存在之间的实现,实现了存在之间的相应确定,实现的存在已是主体内容存在,主体确定是主体自身既然实现,是主体自在属性(非指不变,是指已不依赖他在,例如:一条实现快感的鱼可以宣称“(现在的)我是快乐的”和手指被剪掉实现疼痛的人。主体实现(或主体确定)非“空”,是主体生活(实践)的依据),但主体对外关系仍是相应实现和相应确定。柳下在《实现哲学》(2013初版)中曾称“存在无固有属性”,后在2015修订版中调整为“存在之间无固有属性”。柳下以“相应”唤醒“相对”,以“主体确定”唤醒“不确定”,这是哲学的后现代觉醒。对主体概念的重建是柳下最为得意之作,柳下揭示和唤醒了主体,将开启主体自觉和主体分析时代。 存在一经实现,即为主体内容。生物及其感觉是进化而来且在继续进化中。生物的一元(种)感觉实现没有意识(认知)意义;二元(种)以上感觉的同时实现才可实现相互确定,实现意识(认知)意义。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意识主体以自身感觉实现建立对象属性,感觉种类为属性范畴,有何种感觉才可能有何种范畴,一切属性、语言(包括物理语言)都可还原为感觉,意识主体的立足点是感觉,不是物理(尽管我们以物理解释感觉的形成,但物理语言的元素全部是感觉,离开感觉物理语言不可理解)。没有某种感觉组织及其兴奋经验,理解、交流不可能进行,柳下称之为“主体间鸿沟”。对感觉为意识的基础、范畴和边界的揭示是延续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二次革命(康德革命不彻底,弄了些先验范畴。柳下认为任何先验预设都是不适宜的),柳下意识实现神经连接模型及其逻辑已经可能解释任何意识现象,成功实现了哲学的认知神经学转向,语言分析哲学将成为昨日黄花。 环境中人类具体主体的先天生物进化遗传的神经组织和后天经验差异决定其意识和价值形态差异,绝对价值不存在。柳下广义主体主义明确利害(价值)统一于主体美苦(快乐或痛苦)感觉,生命的意义(价值)在于主体亲身美感实现而非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只是途径)。柳下提出“一切动物行为都是环境中主体主观向利实现”并定义“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若干主体”,认为“相应实现确定的利益才是一切社会学根据”,具体价值主体是相应社会实践的角色。正因为绝对价值不存在,所以,主体之间不可替代,柳下提倡尊重和促进具体主体价值自由和利益主张。 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这里是广义主体,意识主体只是广义主体的子集,非意识主体实现什么是意识主体无法理解的。 存在之间相应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离开实现,离开主体,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实现”,已成为哲学概念新的王者。主体前存在没有任何形式,意识主体谈论的都是也只能是主体后存在,都是主体感觉范畴内的建构实现。 柳下广义量子论、广义相对论和广义进化论: 存在有统一最小组织单位,存在之间相应实现,相应确定。这就是柳下广义量子论。认知主体确定只是存在之间的相应确定,也即只能是关系确定。有或没有统一最小单元都是假设,设若没有则无以解释质量和能量量化的是什么和作用实现在哪里,所以,有统一最小单元更为可能。柳下提出满足量子现象、相对论现象和进化论现象的严格的单元几何学模型假设(详见《实现哲学》),这是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建构,揭示单元之间状态相应实现确定及其质料、扩展速率等公因内容无意义(无论如何都不影响实现结果),给出因果决定解释的量子逻辑,这是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终极认知。认知主体只能给出关系而绝不能给出本质,永远没有谁能给出更进一步的东西。单元间实现模式是存在之间的最根本关系,复杂存在之间关系是其中单元之间关系的集合。 存在之间相应实现,相应实现确定;存在之间一切实现(作用)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存在不可自我比较实现,公因内容无意义。这是柳下广义相对论。由此建立一元存在的多元主体非线性相应实现逻辑,消除了一切认知矛盾和悖论(悖论出于对一元存在的多元主体实现的不解。主体各以自身为参照系,同一存在于不同主体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状态),给出主体相应运动和时空,揭示时间不可穿越逆转。“公因内容无论怎样都不影响实现结果”的提出,消解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破除了预设必定,为柳下新概念和新逻辑作出完备体系论证。柳下概念体系完全出于经验解析,绝无预设,任何先验预设都是不宜的。 无穷的宇宙中,存在互为环境;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和组织、再组织、被组织或分解,并改变、分化着环境;实现为再实现的基础和路径依赖;存在的适应和优势是与环境相应的,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某存在量取决于环境中其组织材料的获得量与自身被组织量及两者代价之差。这是柳下广义进化论,也称作自然,这是柳下广义自然,是柳下实践论根基。自然只可能被利用,不可能被改变。环境决定存在。 柳下哲学有精致的模型,“柳下三广义”面向任何存在,对量化分析和操作包括意识在内的任何存在给出完备的数学基础和前景,这也是所谓的“哲学的科学化转向”。 对同一存在可能有多种概念体系解释,且不断有新现象冲垮其中一些呈现悖论者,但科学史上从未也永远不会绝对证实一个命题。柳下以为,实现物理学、实现意识学和实现哲学虽建立在能元论假设之上,但整合了已有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主要成就,圆融自洽,无相悖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和应用可能。从相应实现的统一最小单位,到相应实现的多元主体,柳下对人类数千年哲学追问给出了全面的彻底的回答。尽管柳下哲学还敞开着,但哲学基础概念体系至此已大体完成,今后再做的只会是技术调节、细节补充和语言选择。柳下新概念面向广义存在,自信适用于各种环境及其变化(所谓“可能世界”),包括宇宙各局域的收缩洗牌重演。当然,柳下也对怀疑和发挥抱以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