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课

 感通天下 2016-02-15
本帖最后由 高润禾 于 2011-8-24 15:29 编辑

看看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好多人上火,三黄片,那三黄片很差劲的,吃多了拉肚子,三黄片是什么呢?大黄,黄连,黄芩,有的还加牛黄呀之类的,这样的方子都很差劲,因为很多时候都是郁火,把那郁气解了,火就散了,不要专门去治那个火,你看现在不是有清热派吗,要全清热,龙胆泻肝汤,方子我给你念一下: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生甘草,80%的药都是攻伐的,清热的,这样的方子不可常吃,还有关于这方剂学,我拿的是5版教材的方剂学,这里面的方子都不是特别好,却堂而皇之的上了课堂,你看这个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檗栀子,一边倒的药,这个方子一边倒,身体虚的人如果天天喝黄连解毒汤,身体就会吃出毛病来;你看伤寒论的石膏汤就很好,也是清热的,石膏竹叶清热,半夏散结,麦冬人参甘草基本都是补,补中带攻,补中带清,这样就好中正平和,那能开一边倒的方子呢;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有攻有补;逍遥散的方子就很好: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气平和,看着平平淡淡的,常吃对身体有好处;关于补益的方子也不好,如大补阴丸就不好,黄檗知母熟地龟板,这个暗耗人的阳气,黄檗知母吗;你看看这个左归丸,张景岳的,熟地枸杞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什么问题呀?不符合我们讲的那条原则呀?看看那条原则?浊而不凝,它太浊了,光补没调了,它太凝滞了,你看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全都是凝滞之药,川牛膝稍动一点,其它的都是凝滞之药,这个人是不是虚不受补呀?都凝在下焦不化了,所以很多方子,大家都要长好眼睛,堂而皇之的都上教材了;你看补方什么好呀?炙甘草汤就特别好,给大家找一下,你看: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麦冬阿胶麻子仁大枣,大家用那9条原则衡量它一下,你看这个药当中,浊而不凝::甘草人参地黄大枣麻子仁麦冬这些都是凝滞的,但是它加了生姜桂枝,桂枝是通散的,生姜是散的,凝中带散,这个比较好;温而不燥,桂枝是温的,生姜大枣是温的,但是有地黄凉的阿胶凉的麦冬凉的去其热,麻子仁平的,大家仔细去理解这个方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子,寒热并用。 时间有限咱们就不多举例了,多看伤寒方,体现咱刚才说的那几个原则就可以。

 参麦散熬成膏可以常喝吗?

 治什么病呀?光是麦冬人参气太轻了,不治下焦病,治下焦病必须有浊药,今天到点了,要体现清浊相近的特点吗.?开方要有情有浊,不能一直都是清气,也不能一直都是浊气,要不都静,要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要都是热药,也不要都是寒药,要寒热并用,寒热错杂,不能都是补药,也不能都是攻药,要攻补兼施,这不是很简单的阴阳结合吗,都是阴阳合意的体现在开方的方方面面;要想学好开方,首先要学会认药,要想认药先尝药,一步一步来吧,要是想进一步了解,大家可以到气道论坛去看看,我的很多录音讲课呀写的一些东西在上面都有,现在学中医贵在方法得当。下一次讲治疗,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肺寒用那些药?

这个很简单,肺寒干姜要用吧,杏仁、麻黄、桂枝、陈皮、半夏、生姜、细辛,这些热药都可以应用,但是跟大家说一点,热药当中,这些辛散的药当中,必须有甘润的药,有敛阴的药,大家开方子时不能一边倒,比如小青龙汤那么热的药,里面要有五味子,姜辛味吗,要细辛、干姜、五味子,就像桂枝汤一样,里面必须要为白芍,都是阴阳搭配来开方子,为什么要用甘润的药?就是因为辛热的药太燥了,容易伤正,伤气血,热药虽然能够驱寒解表,但是伤正也不好,所以要用甘润的药加以缓护,比如说甘草、麦冬、党参、人参,这个很简单,就像麻黄汤一样,麻黄汤很厉害,但是里面一定要加甘草,道理就在这里。有的人开方子,认为甘草可有可无,你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如果药里面已经有甘药了,如果没有甘药,可以加甘草,如果有了党参大枣了,甘草就可以不用加了,并不是说一定要加甘草,要知道开方的原则。比如说我们气道开方,要知道开出的方子是团什么气,不同的几味药组成一股什么气,这股气不能过于粘滞,粘滞伤正,都滞在那里了,不能过于辛散,不能过于辛热,不能过于苦寒,过攻过补都不好,一定要是一团流畅和美之气,在里面体现有辛散的作用,有通经的作用,有活血的作用,有去湿祛瘀的作用,有行气的作用。这个大家要清楚,开方要知道原则是什么,鉴别标准是什么,这块可以多说两句。现在大部分中医大夫,可以很肯定的说,不懂开方原则,没有标准,要么完全的死板地按古代的方子开,要么按不知从哪里继承下来的原则来开,大家要遵守一个规律。就像炒菜做饭,端上来一盘菜,这盘菜好不好,怎么评判呢?很简单,是不是适口,大家想想是不是感觉,一个菜好坏首先要有一个大概的标准,通过根据个人的口味产生不同的标准,这个就是开方用药的差异性,但是有统一的原则,如果这菜太咸了谁吃都不行,还有味不同,有人喜欢吃芹菜的,有人喜欢吃香菜的,它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还有一个个人的标准,我们对待疾病也一样,有一个通用的原则要放在那里,大家要都认可,同时对不同的病人也要有差异性,大家要清楚这个标准。药食同源,开方熬出的汤药就是一道菜,在这里直接跟大家说白了,好喝不好喝,不是说多甜多香多辣,药表现出来的味道要适口,要适病人的口,并且有一个大的普遍的原则人们可以接受。是不是适口就是好喝啊?不是这么回事,开方用药多了自然就知道了。我们开方是在干什么?我以前跟大家说过,开方就是模拟,开出方子的气首先要跟人身的正气不相抵触,和人身的正气很接近,然后再去纠人身之气的偏,比如说口很燥,外面的天很热很毒,那怎么办呢?用食疗的方法吃一个甘甜爽口的大西瓜,是不是吃了西瓜就可以了?不是的,要吃甘甜的西瓜,有的西瓜没熟,有的西瓜不甜,有的西瓜还坏了,这些西瓜都是不能吃的,一定要吃甘甜的西瓜,这个是关键,不是大街上随便拿一个西瓜来吃就是可以的,那同样开方子呢?可以开一个葛根汤加白糖,葛根是升津液的,白糖是解暑的,可以再加点白醋,酸甘化阴,这就很好了。那么加多少醋呢?一盅两盅还是三盅?喝的时候适口就可以,既不很酸,但能喝出酸味来,也不很甜,但是这种甜很舒服。熬出汤药浓淡火候掌握关键在哪里?今天咱们讲课直接说明了,就在于合不合口味,加三十克还是四十克,这个标准谁来定啊?是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感觉来定,就像驱寒的时候,很多大夫喜欢开吴茱萸汤一样,怎么喝吴茱萸汤病人就是好不了,为什么呢?首先开错药了,有的是陈年老寒,有的是血分的,没有加血分的药,还有要告诉大家,尽量不要用吴茱萸这味伤正气的药,突然有寒实用吴茱萸来打是可以的,但是虚寒久寒血分之寒,夹杂其他病变,不要上吴茱萸,你想想天天喝吴茱萸汤,你喝一次吴茱萸试试,如果大家是医生的话,如果你再开吴茱萸汤,我劝你回家喝一次吴茱萸汤,试试舒服还是不舒服。吴茱萸是非常难喝的一味药,为什么古代的方子苦参不入煎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苦参这味药特别苦,有点邪苦的意思,没有黄连的正苦,所以苦参不入煎剂,很多大夫把方子里加苦参让病人来喝,为什么大部分病人反应中药难喝?实在是太难喝了,医生开个方子基本从来不去喝的,都让病人来喝,自己在那里纸上谈兵,就像厨子一样从来不尝自己做的菜,拿本菜谱就能做,这样是不行的,这样治病害了自己也害了病人,我也我劝各位,凡是想当医生,想把中医学明白的,有几点是要做的:第一,你所用到的药要了如指掌,有几个品种、如何炮制、价钱多少、长得什么样、尝出来什么味、真假如何分辨,这些都要了如指掌。第二,组成的简单味,比如桂枝白芍搭配、麻黄汤、小青龙汤、四君子汤是什么味,多加熟地什么味,多加白芍是什么味,这些大家知道吗?如果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我说的这些话大家措手不及,希望大家回去尝一尝,什么叫临床?不是开方子叫临床,要对开方子中的每味药了如指掌,这个是临床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然怎么派兵点将啊,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大家,我开的方子我基本上都知道什么味,每一味药都知道什么味,刚才跟大家说的那些,我都知道什么味,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我一说苹果,大家都知道苹果什么样,哪种苹果好吃,多大多圆,这些都知道,为什么药上医生就不知道呢?一到药店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认识。第三,很多主要的药,喝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大家要知道,会出汗还是会放屁,还是会头痛,起码要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比如黄芪、白术、白芍、吴茱萸喝多了会怎么样?白芍喝多了会腹泻,黄芪喝多了会发热出汗,吴茱萸喝多了会头痛,这些都要了解。咱们谈气道中医,我不求大家能够感知气、看到气、摸到气、听到气、闻到气,不需要大家这样做,但是大家对药对方要有感知,怎么办呢?拿嘴巴尝亲身来试。说的激进点,巴豆吃多少会暴泻?你们做过试验吗?生附子吃多少会有麻感?哪种附子好?药店炮制的黑附片是怎么回事?生半夏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藜芦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如果大家没有做的话,请做一下。甚至雄黄吃到肚子里有什么感觉?作为一个医生,这样要非常了解,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这些药,跟它们打交道,慢慢地再融入气道理论,就知道了,就心领神会了,方子一配出来是什么气马上就知道了,白术茯苓配在一起什么气,加上陈皮、半夏、麦冬、党参、延胡索、白芍各是什么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药是忠臣,哪些药是奸臣,哪些药是鹰爪之药,哪些是伤正之药,这些都要区分开,比如全蝎、蜈蚣伤正,这些都不建议常用,还有薏米去湿是去的哪种的湿,白术去的哪种湿,陈皮去的哪种湿,这些都要了解知道。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东西不去做,天天做一个开方医,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迷宫里走,一辈子也走不出来,就像一个从来不尝自己菜的厨子一样,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厨子,更别说成为一个名厨了。还要说一下,巴豆大家不要瞎尝,巴豆很厉害,半粒也就跟大米粒那么大,两个大米粒是一粒,尝半粒生巴豆就能导致严重的腹泻,能泻上七八回。巴豆无色无味,搁到嘴里一点味道都没有,不麻不辣不酸不咸不苦,等一回就发现自己的肚子开锅了。三味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咱这里面有做过的吗?其实对于一些急症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说是热爱中医,好多丸散膏丹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下,尤其是丹药。

苦能坚阴的说法不对,没有说苦能益阴。这个说一下,甘药能益阴,甘药酸甘益阴,辛甘益阳,中药甘味药占七成,酸味药二成,辛味二成,这个是开方子的标准。以甘为主,因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大地的滋养,所有的方子甘药至少有一半;把《伤寒论》中所有的方子都算上,攻伐方子甘味药占三成,补益方子甘味药占七成,这个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跟大家说了,是一个原则。所有的方子的配伍都在味道上,不下功夫尝是不行的。酸药微酸,苦药微苦,大凡治病,除非是实证,才用大苦、大辛的药。现在人的汤药不好喝是对我们的耻辱,首先汤药补药非常好喝,喝的时候不反感,如果自己有虚喝了会非常舒服。现在人开方子少君子多小人,搞得药腥臊乱臭没法下咽,完全把病人给耽误了。两阴夹一阳合成坎卦是不对的,非常有问题,因为不管是丹道上讲,还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须有土气从中间做和事老,做中和,也就是甘味药,这没有任何疑问。

所谓的良药苦口跟大家说一下,古人得病多实证,苦药能治实证,用甘苦之药。所有的方子都有甘药,为什么加甘草?不是平白无故加甘草的,《伤寒论》上大部分方子不管是补益的还是其它的,都是在甘药的基础上再加其它药,古人多实证所以加苦药破而发之。没有人说补药非常难喝,现在人用全蝎、蜈蚣、羌活,还有其他的乱七八糟的搞不明白的药放到锅里以后,熬出来烂臭,捏着鼻子喝也不愿喝。好药都很好喝,大家尝尝《伤寒论》的方子,麻黄喝过吧,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味道,桂枝甘味还有点辣,芍药微酸,石膏也没有什么怪味,知母熬出来微苦,也没有什么怪味,黄连是正苦,为什么不拿苦参熬出来喝,大家可以尝尝苦参有多么难喝,开方一定要注意,就是多加一个药就会难喝得不得了,苦参都是外用,基本不内服。大家多看这些方子,经方之所以叫经方是有它的道理的。甘味占第一,你看着不起眼,其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甘中见辛,甘中见酸,甘中见苦,甘中见咸,只是比例搭配的问题,淡味也属于甘,白术、茯苓也属于甘。现在一些治风湿病,不知道补气血只知道用祛风湿药,罗列祛风湿药物的大集合,太有问题了。

选自大千老师录音稿

开方子就是在开一团气

这团气要中和中正不太热,也不太凉,不太滞,也不太散,不太攻,也不太补,在攻和补的中间

这样,首先人才能受得了。然后才是治病

这是我开的方子:党参30,黄芪30,白术10,茯苓30

这里白术茯苓起什么作用?

调一下气,把参芪的气调开,起搅拌的作用.白术茯苓调气,当归白芍调血,术苓调清,归芍调浊.这是四大调药,作用的深浅是不一样的

一团气,清在上,浊在下。清在外,浊在里,清在浅,浊在深。

如阴血分的药,一样是这些药 地,归,芍,芎,桃,胶,气分的:参,术,苓,芪,化痰理气:夏,朴,陈,苓,苏,温里的:附,姜,吴,辛,清热的:石、知,三黄,栀,枯,龙,竹

然后组方是,攻补调都要混在一起,挑合适的加

比如一个化痰理气的组方原则,半夏去破这个气结而生的痰,破后,厚朴推送向下,陈皮再扫一下地,白术运开,茯苓扫街,如果体虚,就要加参芪,如果时间长了,要加归芍,如果有燥,或是防燥,就再加麦冬,每味药都是一种气,有自己的能力和作用范围,开方治病要综合应用。

肉桂味厚,干姜相对来说味薄,肉桂配熟地,治下焦虚寒,熟地是温的,不是寒的,缺盐了要在水中加盐,阳不旺了,要在阴中求阳,气机衰,阴阳一起衰,只不过有所偏。陈年疾病,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去除的, 不要狂风暴雨,不要急,破国亡家之后,治乱需要一个过程。

丁香,质地结实,破沉寒,此药不错

虚寒症不用附子,温通就行,附子一定要配上当归白芍熟地黄芪党参之类的药,通完之后补要跟上

年轻人嗓子痛是什么原因呢

气郁在那了 ,疼是郁,痒是气血想往外攻 ,而没有攻出来。气微微结在咽部了 ,散一下,通一下就行

如果没有其它外感的症状。桂枝不必用 ,太热了,也不是针对咽部的药 ,仲景不是有个半夏甘草苦酒 的方子吗。拟那个方子开 。要有一味酸药为好 ,白芍不好 ,乌梅可以 ,白芍气散,乌梅气聚。对于咽这样的地方要用乌梅 ,乌梅又能生津利咽止喝 ,法半夏 散一下结就可以了 ,开方要有阴有阳。 如果单用半夏就太燥了。所以要配醋,或乌梅中和一下 ,中间现加生甘草 。法夏,陈皮,桔醒,生甘草,浙贝母,乌梅 ,这样开方,就济济一堂了

药气偏散,而有气温,不伤阳,也不伤阴。

当归味厚,可以滋补,气浓烈可以活血脉,老年人,尤其是女人,一定要补阴血.归脾汤气偏阳偏上气要清浊有度,动静有常.有开有合 ,归脾汤浊气不够. 不能很好的滋阴养血. 汤煮出来.一尝就知道了.有熟地的发浓,发黑.凡是滋补的药,必然是甘味为主,多汁或多油润.大家用这一条去分辨是不是真的补药.很好使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药.

杜仲,桑寄生,补骨脂这类的药只能是裨将.不能当大任的.动物药一般都腥,味也很怪。 把人的气团都污染了 。这些药,气都不正。

心中有实热,则当清之去之.三连清热去实,芍甘化阴滋阴,姜甘为反佐,不致过寒伤正.

对于治火热之证,古人用方之思路如下。

我们但想象一团火热之气积在胸中不散,那么这个团火热之气也是分清浊虚实的.。气结的实的,用大黄去实,枳厚为佐。气结的稍松的,用连芩,栀胆为佐。气在外周散漫开的化热不是火了,用石知,竹叶 大青为佐。这团气伤阴了,用冬地芍甘,米葛为佐。用药过于寒凉,以免伤到没有火热的地方,用干姜,同时干姜辛散,也有散意

希望加速气团的消散,用陈升柴调散之,前荆防为佐

如果热气团伤了血分,可以加入血分的药,归芎桃地用之.

这样开方就是一个立体综合方.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配伍

配伍非常讲究,很有意思,明白了配伍就明白了用药,本身对药了解之后,你就可以去做配伍实验,配伍非常灵活,药方那么多,如果你每个都死记,那么可能你也记不过来。要懂得了配伍,知道药的搭配的基本原则,那么你开方的时候,来了一个病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两味药,不要说上来想到方子。不知道大家在临床之中有没有这个体会,病人一坐那儿,马上你头脑子出现一两味药对治这个病,然后围绕这一两味药,其他的药都是佐药或者臣药,一两味君药,不是说君臣佐使是说着玩的,病人坐这儿,比如一个咳嗽,头脑中第一个反应就是麻黄。有一个急性淋证或者急性膀胱尿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滑石,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想到方子,想到方子很死的,以后你都不会变通了,比如一个热证下客血的,你上一些不痛不痒的萹蓄瞿麦根本没效果,下面有湿热的,不上滑石木通这类药,你根本通不动,滑石气硬,效果很好。比如一个胃阴虚,嘈杂吐酸,第一味药就想到麦冬玉竹,再结合这个药其它的往上放,肝郁加什么,胃中气滞加什么,还会再考虑其它的药,所以大家学了中药之后,第一个选择药而不是方,想方就坏了,想方就死了,其实治病就那几味药,一两味药是主药,其它的边边角角的你就打点就可以了。比如说虚证哮喘肾气不足的,尤其老年人容易得这个病,上来第一味药就想到熟地。心气不足的第一味药想的是黄芪当归,这个就是你头脑中能够条件反射,病人坐这儿,首先脑子里要有两三味药就出来了。

配伍的具体原则:1一个助体,一个助用2收中有散,散中有收3方子中要有甘剂。

组方用药的一个原则:搭配用药,缺盐了要在水中加盐,生机不旺阳虚了,要在阴中求阳,在熟地中点肉桂,像水中点盐一样,人的气机衰是阴阳一起衰,不会阴衰阳不衰,阳衰阴不衰,只不过弱的有所偏,阴阳一起长一起弱,不要认为阴收阳长、阳长阴收。一个种子发芽了,长出两片子叶一左一右都往外长,所以用药要阴阳相协,不要过热过寒,寒热是标,阴阳停当。一个方子有缓有急、有寒有热、有放有收这就是一个好方子,古人用方都是阴阳两方面,不是偏于一方,不能治寒的附子干姜肉桂三味药一起上,人是阴阳的和合体,你不能上纯阳的也不能上纯阴的,咱讲的纯阴纯阳是概念性的,要落实到实际就是附子干姜细辛不能一起上,大热走窜耗气血伤正,要包着用,放在生地熟地当归党参黄芪麦冬黄精之中一起用,就得到了阴阳和谐的感觉。

三分通七分补也可以说三分通三分补四分调这是开方基本原则,建议大家用附子一定要配上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党参这类补气补血的药,附子通的时候后面要补进来,不要上来只用附子,后面没有后援,附子急先锋向前冲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香附应配伍白芍,是男女搭配,香附辛散要配伍酸收的药,这是组方的重要原则,有人说一开一收就像迈步,往前一步,往后一步,两个加起来,就原地不动了,那为什么还要用酸收呢?所以好多人开方治风湿全是祛风湿药,威灵仙、秦艽、独活、羌活、鸡血藤、桑枝、桑寄生、红花,这些药全堆上去,这不对,这个比喻往前一步往后一步还在原地,但这个原地是有区别的。这就引出了开方的基本原则,第一:一个助体一个助用。香附用上是散,你要散中有收,收中有散,肯定得有别的药辅助一下,也不是各行其道,而是相互作用,不可能煮出一盆药,其它的药各走各的,像一盘散沙,这样的理论可能迷惑一些人,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行军打仗一个队伍往前走,难道他们各行其事、各做各的?肯定是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当中,一定范围内各行其事。一个乐团不是吹笛子的吹笛子,弹吉他的弹吉他,谁也不管谁。桂枝汤下肚,谁也不知道去了哪儿,各走各的,谁也不理谁了,那你熬药还有什么意义?就是一团混合的气,这团混合的气到了身体里去影响整个周身,一味药是一团气,诸药熬了也是一团气,这团气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身体各处发挥作用,气散中有收,收中有散,是五味和合的气团在身体各处发挥作用,不是各走各的。药理方理下肚之后怎么走,大家要清楚。配成缓和之剂对,什么都有,是一个综合性的药,既有它的特点,下肚之后该治什么病治什么病,缺粮补粮,郁了解郁,用收的拉一下别太猛了,配一个和的有个性的一团气,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相互配合,这是最重要的。具体怎么做呢?香附随时跟着白芍,香附的辛散不至于过于猛烈,如果酸味太多,抑制了香附的辛散也不好,所以两药配伍要合适,白芍一定要拉住香附,所以要致中和,不要让香附走的太烈,你酸收一下,白芍除了酸收的作用,熬出来之后,酸甘阴气很足,白芍有柔弱的阴气,不仅是酸的表现,乌梅也酸,但是乌梅没有柔弱的阴气,大家可以经常喝白芍,这团柔弱的阴气会很好的补肝体,是白芍柔弱的阴气补肝体,不是酸补肝体,酸味可检验出它有柔弱的阴气。白芍的阴气不腻不滋不烈,非常柔软和缓,正好符合肝的特点,只有在柔弱中才有生机,而不是刚强中才有生机,老子不是讲了吗?柔弱胜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小孩肢体柔弱才能慢慢生长,气血调达,肝也是这样,所以用的不是酸,五味子也酸不补肝,木瓜也酸,它补肝体也不好,唯独白芍最好,白芍这味药非常非常好,肝硬化肝癌伤了肝体都要用白芍补,凡治肝病和生机之病,白芍或多或少都要加一些,没有比白芍更合适的了,所以用白芍补肝体香附开肝用,这是直接从体用上讲的,像一个人很困乏,吃的也没了,精神也疲乏,靠香附提神,靠白芍补其资粮,这是开方用药的一个大原则。第二:五味本身,用上的收发来考虑,好方子收中有放,放中有收,致中和,但看治什么病,如果以发散为主要发大于收,如果以收为主收大于发。像做一个火车活塞运动,一来一回往前走,收了发,发了收,相互商量着这事就做了,不能一个劲往前,也不能一个劲往后,不能光有用没体,也不能光有体没用,阴阳之意,和合之美,这是开方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什么事情都是在往返中产生,走路也是,右脚后左脚,左脚后右脚,不可能左脚一直迈也不可能右脚一直迈,所以收中有发、发中有收、收中带发、发中带收,收而发、发而收,这是开方用药的基本原则。第三:方子中要有甘剂,白芍收香附发,中间要有和合的药,大家学过本草中药中甘草调和诸味,但甘草怎么调和诸味,也并非仅指甘草调和诸味,所以甘味缓和之剂都可以调和诸味,加甘草麦冬黄精玉竹山药大枣熟地都可以,甘药都可以加,所以吃到嘴里药都是甜中带辛,甜中带酸,这药就足了,甘味药既回护了辛辣的烈味,又回护了酸收的劲味,强劲的酸收劲都中和了,所以这个方子就是一个不伤正又有自己个性的能治病的四方都照顾全了的方子,一边辛甘化阳起散的作用,一边酸甘化阴起收和滋润的作用,大家以后开方原则就定了,甘中带四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