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串胡同VS大上海走弄堂

 雨雨下个不停 2016-02-15


老北京串胡同VS大上海走弄堂

来源 | 唐品 ID: tangpinwang


前段时间电影老炮儿一上映,把冒着热气儿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又一次端上桌面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老炮儿是一种文化,沉稳有经历有见解,是某一群人的领头人,生活在胡同里,做着平头老百姓,却整天嚷嚷,这破世道。




现如今,宣武没了,归了西城,后海尚在,成了酒吧一条街,冯唐说“现在的北京是个伟大的混搭,东城像民国,西城像苏联,崇文像香港新界,朝阳像火星暗面”。 对北方观众尤其是北京观众来说,看《老炮儿》有一种搔到骨缝痒处的畅快感,管虎和冯小刚等主创用京味儿十足的对白、场景,把老北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原汁原味地趁热给您端了上来,里面凝聚着老炮儿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或许不够丝滑Q弹,但够醇,够酽,他们干了,您随意。



我们今天来聊的不是关于老炮儿,而是北京的这些胡同们。要说北京最有特色的当属一条条的胡同,胡同是历史的产物,反应的是北京的风貌,不少外地游客想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都会选择走进胡同转一转。


老北京胡同



91年前的一个秋夜,鲁迅在北京自家四合院里写下了“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65年后,罗永浩同学因答不出这句话体现鲁迅什么心情而愤然退学,再过十多年,老罗成了北漂,曾蹭住于冯唐在后海以西、恭王府以北购置的四合院里,“每年花树开花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这就是北京,四九城威严方正,胡同儿四合院儿则是另一番风情。《老炮儿》里六爷也住四合院儿,虽说没有麦肯锡出身的冯唐的院子那么壕,却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街坊四邻包饺子没葱了会去六爷家借,并带出六爷的份儿来,典型的“中国好邻居”。老北京的四合院儿就是这样人情满满的住所,有着现在的电梯洋房里体会不到的地气与人气儿。



大上海弄堂



说完了老北京胡同,不得不说一说上海的弄堂。“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弄堂房子家家户户紧挨着,共同分享屋前屋后的弄堂,平时出入照面时常会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它的优点是这里的生活富于邻里感,邻居相互帮助,“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最能体现。缺点是,“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鲁迅)。人们常说上海人善于处世、门槛精,可能从小就处在这个微妙的小社会里,接受这个小社会关于人际关系的教育有关。 




弄堂与弄堂房子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起初英国人只许中国人在租界工作,不同意居住。后来发现要发挥上海可能成为都市的潜力,仅仅靠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是不行的。那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江南(1853年),大量富有与中产阶级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于是租界当局顺水推舟,公开向中国居民开放。为了便于管理,便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集体住宅。房子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并于行列组成网络,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弄才能达到马路,弄口设铁门,可以随时关闭。





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属于上海人的。它记载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上海有各式弄堂房子,每种是上海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部分。阅读上海弄堂,就如阅读上海与上海人的社会历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