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到了,身为单身狗的多肉君,除了“汪汪汪”以外,还能怎样。抱着一种舍身取义,心如止水的心态,我向无情地向大家揭露一个事实,情侣们,你们尽管秀恩爱,其实你们送的,都不是玫瑰。 说到玫瑰和月季的区别,从植物学上角度上来说,玫瑰和月季是蔷薇科科蔷薇属的两种不同的植物:玫瑰:Rosa rugosa ,月季:Rosa chinensis “Rosa”是拉丁文“蔷薇”的意思,月季的种加词“chinensis”是拉丁语“中国”的意思,所以月季的拉丁文可以直接翻译为“中国蔷薇”,英文名则是Chinese rose,这是因为月季是在中国发现的,当下所有的月季品种都带有中国血统。 这里要注意的是,玫瑰和月季叫法的混乱,和所谓的“凤梨和菠萝之争”,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中,凤梨和菠萝本来就是同一种东西“凤梨Ananas comosus”的两种不同叫法,并没有所谓的“凤梨比菠萝优越”;而玫瑰和月季则没有科属的差异,但却有种类上本质的区别。
相比于学界的严谨,在日常生活中,玫瑰和月季的叫法就随意多了,大家习惯把花大而单生的品种叫做玫瑰或者月季,小朵群生的叫薔薇。但在英语中,它们都称为rose,所以老外们也搞不清玫瑰月季的区别,只是叫着叫着,便都一样了。 如果硬要深究“月季玫瑰之乱”,就要要追溯到早期的翻译,玫瑰、月季在英语都是“Rose”,学名里在又都有“Rosa”,好多翻译家并非植物学者,他们看不懂,也就都都翻译成“玫瑰”,这和日语里把玫瑰和月季都叫做“蔷薇”是一个道理。后面就演变成了一股风潮,一些文学作品也推波助澜,帮助“玫瑰”挤下俗气的“月季”,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玫瑰”,实际指的就是当时名闻天下的上海月季,1987年邮政局还专门发行了一套《月季花》的特种纪念邮票,其中有两枚与上海有关,分别是“上海之春”和“浦江朝霞”。 试着想象下,如果把其中的经典句子“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全部换成月季,那不单单只是两个字的改动,整部作品的魂儿都瞬间就散了。所以把“月季”叫成“玫瑰”的错误,其实正催生了一种文学上的美感,借用莎翁的话:“名字有什么关系?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 如果要认真地回答玫瑰和月季间的区别,那就是: 真正的玫瑰其实挺不起眼的,它没有月季硕大美艳的花型,而且颜色和品种都比较单调。要辨别两者,先从叶子入手。玫瑰是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且叶皱有刺,无光泽。同时玫瑰茎干上长着多而细小的刺,花味香浓馥郁,玫瑰的花期在4、5月,只在夏季开一次花。 玫瑰没有月季那么浪漫,更多用于经济作物栽培,提取玫瑰油和香精,干燥的花蕾可以制成花茶。像欧洲国家保加利亚就是“玫瑰之国”,以盛产最好的玫瑰精油而举世闻名。 相比于玫瑰,月季品种繁多,花色和花型变化多端:从微型月季到大花月季,从普通的红色到罕见的绿萼月季都有,奇数羽状复叶的小叶一般为3~5片,叶子光滑,平而无刺,而且茎干上的刺少而大,一般每个节只有3~4个刺,一年花期多次,花开盈盈。 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鲜切花品种“玫瑰”,你在情人节送给ta的玫瑰,其实都是月季。只是“玫瑰”的叫法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罢了。但要注意,这里的月季指的是现代园艺月季品种(Modern Garden Roses),但经过数代的杂交,包含了蔷薇和玫瑰的基因,和中国古老的月季(Rosa chinensis)有很大不同。 博物君也说了,要区别玫瑰和月季其实很简单,二者最大区别:玫瑰的叶片有皱纹,一年只开一次花(5月)。月季叶片光滑,一年开花多次。花店里所谓的玫瑰,都是各种杂交月季。不过别伤心,英语里,玫瑰、月季都是一个词:rose,所以你买的还是rose~ 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