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赏——糊斗
糊斗,古时对贮浆糊器具的称谓。明屠隆《考盘余事》中载:糊斗有铜质、陶质材料制成;有酒杯式、带足长桶式等数种,今无此制作。糊斗分盖、器两部分。糊斗为文房中盛糨糊之器,加盖以防鼠窃。此器形制稳重大方,色调清雅。器声是老红木所制所用材料是防止糨糊变质,瓷器盖子上的金钱眼又是防止糨糊变质和防鼠窃,双重功能。
糊斗用青铜制作的最好,便于洗涤。有古代青铜小提卤,像一个拳头般大,上有一根系在提梁上的绳子,有糊斗盖,盛浆糊就可免去鼠窃之忧。又有古代铜圆瓮,瓮腹像酒杯样式,下有一方座,并巨瓮体厚重,不知古人作什么用,今天用它来作糊斗却正合适。建窑造有一种外黑内白的长罐,定窑造有蒜蒲形圆腹长罐,都可用来作糊斗。哥窑造的斛状的方斗,中有一横梁,也可作糊斗用。古代青铜三箍长桶,底下有三只脚,高约二寸,非常适宜装浆糊。
法糊方:白面粉一斤,浸渍三至五天,等发酸发臭之后,加白芨粉五钱,黄蜡三钱,白芸香三钱,石灰粉一钱,官粉一钱,明矾二钱。再用花椒一二两煎汤,除去椒,接着将黄蜡、明矾、芸香、石灰、官粉投人椒汤中熬化,然后将面粉投人作糊,则粘褡牢固而不会脱落。另一制法:细面粉一斤,加白芨粉四两,用楮树汁调制,也很好。
既有糊斗,岂可同俗人一样用手指涂抹浆糊,于是就有了专门的文具,俗称抹子。一般用象牙,竹片制成,以便于事后的清洗。
文房清赏——香囊
古代很早就有佩香的风俗,《广韵平支》云:“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不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芻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不惟帐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文房清赏——水丞
文房清赏——墨床
墨床亦称墨架、墨台。研磨墨时稍事停歇,因墨锭磨墨处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为供临时搁墨锭用的用具。多为玉、瓷所制,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造型一般为几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简练。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文献亦鲜有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与墨形相吻合,又因明代尚朴素浑厚之风,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线条劲挺,棱角分明,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干脆制成光面通体不加任何雕饰。清代是文房雅玩的鼎盛时期,墨床的制作材质,也从古铜、玉器,发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玛瑙、翡翠、景泰蓝。它从单纯的承墨用具,发展到既实用又可赏玩的艺术品。
清代墨床较为常见,玉墨床多为几案形,但较明代雕工细腻。青白玉墨床,几案形,与白玉墨床造型相仿,但雕工明显较上器细腻,风格殊异。清代玉墨床的另一特征是床面多有纹饰。如玉墨床,几案形,造型简单,线条圆润,案面雕有东坡游赤壁图,浅浮雕的技法纯熟,纹饰层次分明。为清代玉墨床中的精品。
清代木墨床多用玉镶嵌床面,嵌玉雕墨床,几案形,红木座上嵌有白玉牌,雕饰有花丛鹦鹉纹。红白相衬,别有韵味,清早期器物。清代墨床以瓷质较多,但形制不外乎几案形、床形两种。最为常见的是几案形墨床、笔架两用器物。粉彩山水墨床,几案形,两边有山状凹凸用以搁笔,中为平面用以搁墨,床面绘有山水纹饰,下有红木床座。墨床在文房用具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
文房清赏——古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文房雅乐之一,其音色“冷然”,出音“苍古”,被视为国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古琴的式样在传世琴书中分类众多,有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列子式、仲尼式等。据记载,古琴样式可达44种之多,但以仲尼式和列子式居多。
此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琴则冠于四艺之首。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古琴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高洁清雅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世界艺坛的钟爱,如今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长107厘米,七弦,通体施以彩绘,彩绘风格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线条精细流畅,木胎有轻微炭化现象,应为战国时期王族娱乐之器具。
此琴为仲尼式,长123厘米。龙池内刻隶书“光化二年”、凤沼内刻隶书“升”字,琴底刻有长方形篆书图章“松雪斋”,底面上端镶“玉堂富贵”白玉牌,已被涂盖。光化二年是唐末的公元899年。从“光化二年”及“升”刻字的尺寸来看,应是先刻字再合上琴的面板和底板。从刻字的字迹来看,其风格为典型唐隶风格,遒劲自然。观其风化程度非常古旧,应为光化本年所刻。此琴有流水兼蛇腹等断纹,细密自然,环绕琴身,无后世开盖修复痕迹。综上可知其年代悠久,当为唐末所制古琴。本琴刻有“松雪斋”篆书图章,与赵孟俯印谱核对几乎完全一致,很大可能是元初名家赵孟俯曾收藏过本琴。 据明代万历蒋一葵着《尧山堂外纪》第70卷记赵孟俯“有古琴二,一曰大雅,一曰松雪,因以大雅名堂而号松雪焉。”如此良琴所配之物当很贵重,是否刻有琴名或印章,现无法得知。
这件北宋黑漆「虞廷清韵」官琴,由梧桐木制成,为伏羲式,琴底部刻有“虞廷清韵”琴名,及“开宝戊辰”四字,意谓该琴制于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开宝九年,即公元九六八年,被视为宋代最早的官琴之一。该琴先后由苏州琴师吴兰荪、徐少峰所藏。
古琴背“玉振”篆书款,桐木面,梓木底,造型秀美,肩当三徽,耸而狭,典型南宋琴风,十三黄金徽,琴背古琴为宣和式,木质大漆,色隐紫气,形若箭鉡,身系七弦,和响天籁。器形完美,至今古弦呕哑。背额“小雷”二字,题“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句,以及“万古流韵”文,落方印“朱大甫”款。
古琴仲尼式,桐木面板,梓木底板,木质朽旧,松透,典型“桐天梓地”,通体上数层鹿角灰胎,髹褐色大漆,漆色厚润坚实,老红木制岳山,呈露,冠角,焦尾,餍足。整张古琴造型大气浑厚,身宽体重,美材良工,琴面通体显大腹蛇断,琴底显密集整齐的小腹蛇断,古朴苍穹,华贵无比。琴背刻篆书“松风”,结字古拙。
琴额题:“风啸云明,庭坚题”铭。
琴项题:“黄太史有言,东坡之生眉山草木衣被声先盛矣。况家氏之才子兼资文伟然于此得,句中可以想见,所以有增岷峨之高喇,锦水之清。三敬叹乃书。圣元辛巳秋兮,陈有宗。”铭。
琴腰题:“余北游五年,尘垢所蒙不知久,上林下高不忘耶,惠我琴张其太古法言,皆是物也。元三年二月一日,眉山苏轼记”
琴腰钤印:“宣文之宝”“东坡居士”大印二方
琴尾题文徽明记,可惜己弥待考。
琴身秀美,敦实,通体靝粟壳漆并退光打磨,光亮华丽,面桐底梓,琴材朽古,其承露,岳山,龙龈,焦尾,雁足俱老红木制,细腻光滑,古琴因年久,面底俱开小蛇腹断纹,古朴美观。张弦试弹其音,高音尖亮,低音拙透,三准音俱佳,然古漆保存极佳,其纳音边缘以湘妃竹贴边。手感舒适,且制作极精,殊为鸿宝,名音良琀。
宣文之宝:为元顺帝内府收藏章。
琴背刻“水月宗风”行书款。古琴黑漆,仲尼式,面桐底梓,和符法度,通体髹以鹿角霜漆灰,外罩退光漆,十三镙钿徽,岳山,承露,冠角,焦尾,俱原装黄花梨制,未经修缮,包桨古朴,琴身通体开流水断及牛毛断,如棱如羽,宛如溪越石涧,缤纷百极,华贵无比。绕丝为弦,漆木相合,始出原音,琴身宽大,额阔尾狭,弧颈。束腰,符合元代型制,造型稳重,出音宏量。雄若晨钟,细若幽泉,三准协合。琴背原刻草书“水月宗风”款,字口罩金,髹漆,打金胶,贴赤金,红艳动人,为元明旧金彩,毫无重镀之嫌,历经数百载,保存得当,品貌全美,长物耳。
仲尼式是古琴中最常见的一款样式,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它的修饰,它的简捷而流畅、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内敛的风格。
全长:3047.5px;肩宽495px;尾宽360px。
仲尼式。白玉髓轸,雁足。岳山,焦尾均为酸枝。琴面为梧桐木。琴底项处刻有隶书:秋塘寒玉,是为琴名。龙池右刻铭:招明月、引清流、猿为友、鹤为俦。左刻铭:棄却人间俗事、长伴此君游。龙池左腹内刻铭:赤城朱致远制。清朝后期重修,黑漆,间带浅褐色,鹿角霜灰胎杂以少许金/铜沙。依希始发牛毛及小蛇腹断纹。朱致远所制之琴,多为仲尼式。现今偶有见收藏于博物馆,私人藏家,或流传于琴人手中供抚弄。其大小尺寸不一,腹内署名不尽相同,造型风格亦互有回异。究其因由,此或为自南宋过渡至明初时,元朝社会政治之动荡,士大夫知识分子阶级首当其冲,从而影响当时古琴造型风格。并,其琴内腹鲜有书制年款。目前所知带有年份之腹铭:1)见于1936年出版“今虞琴刊”之“古琴徵访录”中,记有琴家白体乾先生所藏,其腹铭为:洪武三年赤城朱致远。2)公元二千年,台北市立国乐团出版之“古琴纪事图录”一书中,录有一无名仲尼式琴,琴腹内左右铭:赤城朱致元制明龙丘祝公望修祝公望即祝望即祝海鹤,为明初时代琴家,见“龙游县志”,“琴”(屠隆德542-1605《明史》)等。就以上数点,朱致远制之琴,当以明朝初期为下限。
底刻“虎啸”篆书款。
琴体硕大,厚实,仿唐制,杉木面,标木底,斫制规整,漆灰俱厚,岳山承露,焦尾,雁足皆老酸枝木制,十三螺钿徽,琴身通体开大小蛇腹断纹,面见大片龟背断,或隐或显,或联或离,集沧桑显于断,蕴古拙出于材,漆木相合,始出原音。琴体宽大,稳重,出音宏量,雄若晨钟,泛音轻幽,细如幽泉,三准协合,敦厚稳重,取连珠式,始于秦汉,盛于唐,明代亦制,工材俱佳,堪称佳制。历经数百载,保存得当,品貌完美,仍能上台演奏,长物耳!
款识:“清吟”、“吴绮”款。
古琴型籹典雅见谱,作工精细考究。通体髹漆。吴绮(1619~1694) ,清代词人。字□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
仲尼式样,通身光素,其表面黑漆乌亮,有明显的蛇腹形断纹,当是明代髹漆特征。
琴为仲尼式,形制秀巧,通体黑漆,七弦十三徽,背面琴池上半部阴刻有“霜天铎”,池右侧有喻继高题“广陵第十一代古琴宗师梅曰强”。此琴音质苍古,琴面合缝严紧,内部未经剖修。十三琴徽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意为天圆地方。
藏印:黄节 何玄夫印 六如手拓 留山馆藏 水墨纸本 何曼庵旧藏。 157*1162.5px
款识:“九天仙乐”款。
款识:“康熙三年”
此琴为仲尼式,玉轴,木质为桐木,琴池上刻有“伴云”二字,池内书写“康熙三年春甲辰白云山人监制”,池左上方刻有《成亲王印》及《皇十一子》两方印,池左刻有《邓氏家藏子孙永宝》、《男水云慕鲁恭奉于白云楼之白云深处》,池右刻长圆型印为《白云山人监制》。此琴做工精细,形制秀巧,通体黑漆施八宝灰。此琴具有皇室气息,为清代邓氏家族家藏,此琴音色结实、深沉是一把不可多得具有使用及收藏价值的好琴。
造型仿效唐琴工艺制作,大器饱满,圆混厚重,琴漆木质古朽,温润苍穹,通身髹紫漆,退光亮丽,漆质优良纯净,手感极佳。
琴腹龙池内墨书:“蜀都北高,冯瀛笃造,壬寅岁仲秋月,玲珑山馆主人制于江洲尊德堂”,楷书铭文,通身髹八宝灰胎,松石银硝,满布漆间,珠光宝气,更显华美,此琴凡岳山,承露,冠角,焦尾无不以整块象牙掏挖而成打磨圆润,奢侈华美,体现了以奢华著称的乾隆典型工艺,将古琴的装饰和制作工艺推向极至。张弦试音,三准俱佳,低音浑厚凝重,深若晨钟,高音亮丽,穿透力极强,不愧“良工出佳音”德美誉。现中国中央音乐研究所珍藏“明黑漆仲尼式小递钟琴”亦以象牙镶嵌尾,额,足,颇有同工之妙。
款识:“乾隆五十七年”
此琴为仲尼式,玉轴、玉枕、桐木黑漆,琴形扁圆修长,做工考究。琴池上刻有《乐意、琴声》琴池右刻《落落尘寰、知音最难惟我与尔乐意相关》琴池左刻《眉山少鸿氏自识》琴池内书《乾隆伍拾柒年王子岁南吕月造作于湔江之古城》琴池下刻有《雅韵》,此琴音色古朴浑厚、结实。
琴背刻:金声玉振。白衲斫成,五音斯偏。
清緽醇和,合乎天地。□□公李勉潢
龙池下刻:“长生久眠”大印
风沼下刻:“玉清宫道人藏”“杨伯润”篆文印
纳音内刻“道光丁亥中秋月制”
古琴仲尼式,髹褐色大漆,微发隐下小蛇腹断,漆下施细薄鹿角霜,琴身体长修美,桐木刨制,饶丝为弦,木质古旧,以紫檀制岳山、琴轸,以翠玉做焦尾,雁足,琴额镶明代玉雕灵芝花片,琴体素雅不失华贵,此琴发音细腻温润,三准轻幽灵敏,极富古韵,更见其镶制奢华,当为琴家所重之物,越百年,原物重显,原音重响,流传有序,足见其珍。
“秋籁”古琴由衫木斫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岳山焦尾均以红木制成为工艺规范琴,鹿角黑胎漆,突显琴面浑古、音质苍古、古意盎然,琴面合缝严紧,天地柱均极牢固,未经剖修,略一匀拨清雅醇和,发出金石之声。琴腹左部提有“广都彭省三监制于翠微山”,右部提有“清光绪之闲逢阉茂秋九月韵”等题字。背面琴池上半部刻有“秋籁”楷书,琴池右部刻有著名书画家喻继高所提行书“广陵第十一代古琴宗师梅曰强”。实属稀世之品。“秋籁”琴是广陵派第十一代古琴宗师梅曰强先生所藏之一。该琴制作工艺精湛,具有典型的清代仲尼式风格。
早在明《永乐大典》中曾记载,唐代已有了蕉叶琴的式样,但没有实物留下来为证,我们目前看到的蕉叶琴最早的是明代祝公望君制作的。蕉叶琴是指琴的形制酷似芭蕉的叶子,故取名蕉叶式,古琴的形制来源有四:一则圣人制琴类、二制作师制琴、三文人造琴类、四为民间野斫,蕉叶式古琴是文人制琴类中的典范之作。她的造型飘逸、流畅、完美、细腻,音色既保留了其它式样的古朴凝重,又增添了一份甜美和浪漫。王鹏先生制作的蕉叶琴,历时两年的时间,采用四百年的古杉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通体大漆鹿角霜灰胎,流水兼牛毛断纹,造型典雅流畅,比例适中,音色古朴厚重,圆润甜美,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文房清赏——压尺
压尺,属于镇纸之类,因为其长而扁平如尺,故名。一般成对,用于镇压大幅的字画、长卷。
文房清赏——拜帖匣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交往活动也日益的频繁,拜访投刺之风盛行,于是就有了专门盛装名刺(名片)的盒具:拜帖匣,又称拜匣。拜帖匣多选用紫檀、黄花梨等名木制作,长约尺余,宽三寸。拜匣,在拜客、送礼时,不仅可放置柬帖,还可放置礼封和零碎之物。晚清、民国时期,名帖开始小型化,拜帖匣也多弃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精致的名片盒。当时除流行象牙镂刻名片盒之外,还有采用紫檀、黄杨木、螺钿、玳瑁等材料制作的名片盒;民间则多用织绣的“名片夹”,色彩绚丽,也颇有特色。
文房清赏——印泥盒
印泥盒,亦称印奁、印色池。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宋曾巩诗:“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传世品中亦见有唐代印盒,由此可见,印盒不晚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窑均烧造过印盒。
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箋》中將印泥盒列為專項。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內盛印泥處十分平淺。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銀、銅、鐵、象牙等多種,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賞。前人有云:“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
文房清赏——砚屏
砚屏是搁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过去研墨写字,墨得自己磨。不像现在,有现成的墨汁一倒就行。过去没这事儿,先得自己研墨,研俩钟头,终于研好了,爹妈叫去吃饭,回来一看,墨干了!这时候就必须搁一个屏风,挡在墨前,防止有小风吹到它,使其尽可能慢一点儿干。这就是砚屏最初的功能。
砚屏在宋朝就有了。宋朝人认为是苏东坡、黄庭坚发明了砚屏。宋代文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说:“古无砚屏……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山谷,就是黄庭坚。我发现好事一定记在名人头上。其实砚屏不一定是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大人物发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
砚屏搁在桌子上的时间长了以后,逐渐变换了角色。一开始,它是强调功能性的家具,当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时,它的陈设性就出现了。此时,砚屏上的装饰开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桌屏后来就不搁在需要研墨的画桌或画案上了,而是直接搁在条案上,就是为了让人欣赏。
文房清赏——笔筒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
明清笔筒传世品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铜、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文房清赏——界尺
《三才图会·器用类》说:“尺(界尺)以镇纸,锥以刺书”;《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界尺,文具。以画界罫线,兼镇纸幅。与戒尺不同”。从这里考证,我们可以知道:界尺,是用来画直线、打方格兼压纸的一种文具,一般上面标注有刻度。
在中国绘画中,有个很独特的门类:界画,指的就是描绘古代建筑时,使用界尺来划线条,使线条不变形,无粗细的绘画方式。
文房清赏——水勺
水勺,用于研墨时从水盂中取水的小勺,故又名水盂勺。通常为铜制小勺,高档的也有玉制、珊瑚和象牙的。小勺虽不起眼,却也颇为讲究。造型多取自于传统动植物纹饰,玲珑可爱。可依据其勺柄的造型,分做几大类,分别介绍与下。
1, 鹅首式,估计与羲之爱鹅的传说有关。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市买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据说,白鹅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羲之从中悟出运笔之神韵,其字出神入化,流畅潇洒。后人学字运笔均学王羲之。小勺以鹅首为之,有勤学苦练、风雅助人之意。
2,凤首式。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为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成为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的象征;在习性上,凤凰不啄活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乱翔,非竹食不食,非灵泉不饮,非梧桐不栖,又是品性高洁的象征。作为百鸟之长的凤凰,它是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韩诗外传》中说:“得凤之象,一则过之,二则翔之,三则集之,四则春秋下就之,五则没身居之。”当君道清明,其政太平时,才能感动皇天,凤凰才会翔于天下。据说孔子时代,各国朝廷腐败,所以孔子感叹祥瑞的凤凰没有出现。凤凰为百鸟之长,群鸟皆从其飞,这与人世君臣之道相合,故而又以凤凰喻君臣之道。历来君王,皇家之事物多冠以凤。古有凤车、凤邸、凤纸、凤盖、凤驾、凤辇等,皆皇家或仙人所享,他人不能僭用。以栖梧桐、饮灵泉的凤凰为勺柄,反映了古人对品性高洁的追求。
3, 鹤首式。仙鹤不仅仅是因为长寿而深受国人的喜爱,更在于它脱凡超俗的秉性:“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古人看到无拘无束的孤云野鹤,会引起超尘绝俗的想法,遇到山谷溪涧的流水,会引起洗濯俗世庸常的心念。孤云野鹤,那份高远、寂寞和脱俗,已是成仙之道,已是中国传统文人古典而隽永的意像。孤独的云彩与山间的野鹤,都是自由之物,这对于身在乡野,或萍踪浪迹,或落拓不羁而恃才傲物的文人,不正是心灵的良友益侣吗?也许,他们淡薄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同时,同样也渴望着有一日也能“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吧?古人以鹤首为柄,包涵了多少深沉的含意。
5, 螭虎式。螭虎,形似龙而无角,性威猛、忠于职守。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
6, 如意式。如意源于古时的抓挠,明、清时期,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为一种富贵人家赏玩的陈设品。勺为如意状,以取兆吉祥。其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柄端为灵芝形、云朵形、心字形及团花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7, 竹节式。竹,坚韧、耐寒、清雅、质朴,既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松、梅合为“岁寒三友”。 无竹令人俗,中国人视竹,虚心有节,真乃君子之风。以竹节为柄,取义高雅脱俗。
9,条形类。
文房清赏——文镇
镇为压物之器,其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古代镇纸大多采用兔、马、羊、鹿、蟾蜍等动物的立体造型,面积较小而分量较重,材质多为玉、陶瓷、铜以及水晶等等。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极大的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镇纸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新的变化,材料除了继续使用铜、玉之外,还增加了石材、紫檀木、乌木等等,形状大多为长方形,因为这个缘故,镇纸也常常被叫做镇尺、压尺。
魏、晋、隋、唐随着在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特别是明清时文人书写绘画用纸用绢的增多,压书、压纸的纸镇,书镇格外兴盛,镇的质地更加多样,但自身重量减轻,体型略为缩小。质地除铜、铁、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景泰蓝、象牙、竹木等都可作成纸镇,提供文房清玩。此阶段浙江衢州瓜园村史绳祖墓出土的宋玉免镇,应为富有阶层所使用的纸镇,属高档的文房用具。
唐长沙窑出土的各式瓷镇,造型包括狮、虎、豹、龟、蛙等应为士庶阶层所使用的纸镇。纸镇或制成尺形,也称镇尺。福州茶园山南宋墓曾出土兽钮铜镇尺。镇尺从宋一直流传至今是适合文人雅士阶层文房使用的精铜小件器或仿古创新的案头珍玩。
文房清赏——文房匾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封建社会,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著者,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后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其中不乏对真正维护民族利益,为民伸张正义之人的表彰,如岳王庙的“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匾。但更多的是维护封建伦理的匾额,对如众多烈女节妇、官宦人家的表彰,对恪守封建伦常、政治规范起警策、训诫和宣传作用,如《红楼梦》里先皇御笔的“慎终追远”。
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统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也有相当多的匾额是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的。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挂“三味书屋”木质横匾。用语切当,意味深长。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
民间根据礼节和风俗,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匾额交流,如祝寿时的“寿比南山”,建屋落成时的“华堂永昼”,添子的“文曲星耀”等。在闽粤台等地民居的大门口、厅堂或楼房上,往往悬挂有与该姓氏堂号有关的匾额,如姓张的家族一般用“金鉴千秋”、“渔阳惠政”;李姓用“西陇望族”、“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泽”、“九龙衍派”等。
中国商家的“商匾”,其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美好愿望。如旧时浙江绍兴酒楼上挂有“太白遗风”、“刘伶停车”等长方形青龙扁,显得含蓄多趣。现代商家所悬匾额更是推陈出新,巧构妙句,如饺子馆题匾“无所不包”,石灰厂题匾“白和起家”,当铺题匾“当之无愧”,音响电器行题匾“一呼四应”等,都很含蓄多趣,耐人寻味。
我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的匾额,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劝诸宾”,就描绘了题匾趣事。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道出了匾额具有美化景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又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所居之处题写的匾额有“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大观楼”、“缀锦阁”、“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等,还有四字匾额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