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泉民俗之一:岁时

 zsw77792 2016-02-16


 



据石泉县马岭关新石器遗址和中池镇腰岭子旧石器遗址考证,早在五千年前,秦巴山间、汉江两岸的石泉县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创造了农耕文明,用智慧孕育了优秀的民俗文化。后来,随着明、清时期的大移民,汉水文化、鬼谷子文化、移民文化、古子午道、川楚、秦川古商道文化与秦巴边缘交汇文化在石泉大地上交相辉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积淀,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特征,更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
                                       岁时民俗

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称为“大年三十”,元旦称为“大年初一”。年事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腊月三十日,家家张灯结彩,门上贴红纸对联,称为“春联”,又称“对字”。午餐时,全家男女老幼齐集一堂吃“团年饭”。饭前鸣放鞭炮,堂屋神龛明香敲罄,拜祭天地君亲师祖宗,饭后祭祖坟,称“送亮”。入夜称“除夕”,间间房子灯火通明,称“三十晩上的火”,全家围在火炉旁,火要烧得很旺,通夜不熄,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全家坐到深夜,称“守岁”,长辈给孩子们一些钱,称“压岁钱”。过了午夜,全家人走出大门燃放鞭炮,称“出天星”。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穿新衣服,各家关门闭户,连垃圾也不外倒。初二以后,亲友相互往来,送礼拜年。所谓“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左邻,初三四里拜几亲”。春节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倡导过“革命化春节”,大年三十不停工,年节气氛淡化,之后又恢复春节放假,年节气氛愈隆。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吃元宵,意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石泉民间,从正月初十以后,白天有高跷、社火,夜晚有龙灯、狮子、彩船,元宵节晚上是的最后一晚,人们争相观灯,通宵达旦,十分热闹,谓之“正月十五的灯”,也叫“彩船、狮子闹元宵”。    

    清明节。农历三月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是民间扫墓、挂坟,祭奠祖先的节日。由于县内人口远流复杂,多川、楚、赣、皖移民后裔,挂坟习俗各异,有的挂五彩的“清明吊”,也有将方块白纸压满在坟头上。旧时大家族都建有祠堂,供奉有本家族历代祖先,因此每年要举行“清明会”,全族人积聚祠堂,大摆酒席,开展祭祀活动。其中中池镇冯氏祠堂有田产近百亩,供清明会支出。每年清明会要举行3天祭祀活动:第一天各支系族人汇聚“清明会”,参拜祖宗后,分别为各自先人扫墓挂坟。第二天,即清明节这天,在祠堂举行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宣读祭文,行集体拜祭大礼。第三天商定族内大事,完善族规制度。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又称“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插艾蒿,挂菖蒲。为啥要插艾蒿,挂菖蒲呢?石泉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当年“八大王”军行石泉,突然内急,方便后顺手扯了把草擦屁股,谁知扯着了龁麻,龁得十分疼痛,于是大怒:陕西人好厉害,连草都咬人,发誓要杀个片甲不留。正怒行之际,见前面山路上一妇女背着一大孩,牵着一小孩,八大王感到很奇怪,便问其缘故。妇女说:“大孩子是别人托付照看的,自当尽心尽责,小孩子是我生的,粗心一点没啥。八大王感其负责精神,便对她说:“明日八大王血袭陕西,你只要在门上插上艾蒿、菖蒲,保你无事。这位妇女将这一消息告诉乡亲们,结果全村人门上都插上了艾蒿、菖蒲,免遭了杀戮,从此这一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端阳节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采回带露水的艾蒿、菖蒲、灯芯草、夏谷草,八角枫、金银花藤熬水洗澡,可以预防生疮。妇女们则做“香荷包”,缠“香菱角”给孩子们佩戴。已订婚的青年小伙子要备彩礼到女方家拜端午,借此男女会面。女方回赠小伙子草帽、衬衣,以示度夏关切之情。石泉民歌“五月好唱五月唆,新打龙船啰过江河。姐坐船头郎坐尾,二人对面笑呵呵。”就是描绘五月端午情人会面之情景。这天晚上,沿江城镇有划龙舟的习俗。

七月半。七月十五,亦称“亡人节”、“鬼节”,家家户户在门外场地上画上圆圈,明烛燃香,烧纸,祭奠在天之先灵。沿江城镇有放河灯的习俗。关于“亡人节”、“鬼节”的来历,石泉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目连和尚,潜心修炼,终成正果。但他的母亲“六十四娘”挑弄是非、打骂僧人,无恶不作,死后在阴曹地府受尽酷刑惩处。目连得知这一情况后,寻遍地狱,终于找到母亲。但因他母亲生前罪孽深重,被打入饿鬼道,给她吃的食物一到嘴边,便化成了火。目连无计可施,只得祈求于佛。在佛的指引下,目连于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大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他母亲吃饱。他母亲吃饱后转世变成一条黑狗。目连一头挑着经书,一头挑着这条黑狗,沿途诵经劝善,为母亲赎罪。过了三年六个月,才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目连救母,历经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之苦,孝心感天动地,这便是孟兰盆节、鬼节、亡人节的来历。同时也有另一种传说,凡人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多烧纸钱冥财,以便祖先享用。祭祀时,焚烧纸钱打包,并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称“烧包”。以上虽为迷信,确有劝善、行孝之意,因此七月半祭祀祖先的习俗至今仍然延续下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月正圆,是团员的象征,人们以举家吃月饼来度过这个团员的节日。石泉民间以月亮为神,晚上备上水果,敬月、赏月,不准小儿指月亮,否则会受到月亮神的惩罚烂耳朵。另外,已订婚青年还要到女方家去拜节,名曰“拜中秋”。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据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在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示纪念。于是,这天石泉城乡,家家户户主妇清早起来,将八种以上五谷杂粮,淘洗干净,开始煮,再用微火炖,经几个小时熬好以后,全家人吃“腊八饭”,以此纪念释迦牟尼。在石泉农村,农户房前屋后栽有果树,腊八节这天,农户在老树干上砍些刀口,边砍边念叨:“砍一刀,结一万,来年再喂腊八饭”,然后一一在道口上喂上腊八饭,表达对果树的热爱、褒奖和期待。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石泉民间称之为“过小年”。家家户户祭灶神,打扫扬尘,将房间里里外外,门窗户扇收拾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旧时,财主也要在这天放假,让长工回家过年。因此民间向有“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满工”的惯例。民间传说腊月二十四日,“灶司老爷”要上天汇报主户情况,于是各家各户用自己熬制的苕糖,石泉人又称“打糖”敬灶神,这样灶神吃了苕糖嘴甜,就可“上天言好事”,大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后,“下界降吉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