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带你回到哪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涉县人编、涉县人演、在涉县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于2015年8月4日强势登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随即引发观众追剧热潮,反响强烈。一幅幅精彩震撼的战争画面,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立刻把观众带进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太行山上》话"森林" 一起认识涉县本土编剧张森林2016-02-02 涉县外宣局
2011年,电视剧《刘邓和他们的战友》(后更名为《太行山上》)筹拍,并邀请全国著名红色题材编剧王朝柱任总编剧。“当时王老师提议由本土作家执笔。我以前也创作过一些作品,比如电影《感恩》、电视剧《彩云》、现代戏《山娃》等。”张森林说,“因此,我也参加了《刘邓和他们的战友》(后更名为《太行山上》)电视剧筹拍阶段的一些讨论会,王老师觉得我的思路更贴近他的想法。他说,'你来写吧,写成什么算什么,想到哪写到哪,不用那么规范。’所以,后来我很幸运的成为该剧执笔编剧。” 2011年5月,张森林成为该剧执笔编剧,具体负责剧本创作。虽然有过多年文学创作经验,但张森林仍然对写刘邓剧本心存忐忑。他先是花了一个月时间,写出个故事梗概来。然后,急急忙忙拿到北京给王老师过目。王老师说,“我不看你的梗概,你直接写剧本就行。”张森林没有想到王老师那么信任自己,于是他赶回涉县,开始着手创作剧本。 创作是个异常艰辛的过程。为真实再现1937年至1945年间,八路军129师在涉县和当地群众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历史故事,张森林在北京等地搜集完相关史料后,沿着当年129师的足迹实地走访了山西的沁源县、神头岭,陕西延安,邢台南宫以及涉县响堂铺等几十个县城的上百个村落,采访村民、老八路不计其数。“资料搜集完,开始写。有时候,一天写不出一个字。有时候,写得顺了,顾不上吃饭睡觉。”张森林回忆。 成摞的文稿 几经专家指导修改的文稿
“当时规定写30集。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创作了50万余字的剧本初稿。”张森林2012年4月份完成了剧本的初稿,“拿到北京,王老师说,你这是创作了45集的量啊。”后来,剧本几经修改,凝练成30集。张森林在剧本中重点刻画了“刘邓”(刘伯承、邓小平)、“三陈”(陈赓、陈再道、陈锡联),并细化军民关系,体现出“人民是胜利之本”,获得了总编剧王朝柱的高度赞扬。 2013年9月8日电视剧《刘邓和他们的战友》在涉县开机。取景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庄子岭、磨池村、卸甲村、太平庄村、原曲村等多处地点。张森林全程跟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得看着它成长。”张森林说。 2015年7月30日下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播新闻发布会。张森林作为执笔编剧上台讲话:“我日思夜盼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在台上,张森林感谢了很多人,他的谦逊也是值得人敬佩的。 张森林说,《太行山上》这部剧是八路军129师和涉县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当年,129师在涉县缔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千古神话。勤劳勇敢的涉县人民,每年拿出1000万斤公粮、做10万双军鞋支援前线,腾出三分之一的房子供部队居住,和129师结下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附张森林创作作品及获奖情况: 2010年12月,电影《感恩》获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电影类作品优秀奖; 2009年10月,电影《感恩》被授予第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推介展映活动”优秀影片; 2007年1月,大型现代戏《山娃》获第七届河北省戏剧节编剧奖; 2009年11月,电视剧《彩云》被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娃》被授予“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2010年4月,电影《感恩》获15届河北省奔马奖一等奖。 此外,张森林还创作过话剧《山井水》获得燕赵群星奖二等奖;以及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 200多邯郸群众演员有没有你认识的 刘邓演员与偏城镇服务剧组人员于庄子岭合影。 新兵入伍欢迎大会。 “打的那狼虫虎豹无处躲”。 修建水渠典礼。 这么小的孩子都来了,你们不输才怪。 这是真炸啊。 认识他们就点赞吧。 天生的鬼子样啊(群众演员)。 群众演员也是蛮拼的。 没有武器,拿叉子也要跟鬼子拼了。 老乡发现受伤的八路军。 当时有这么先进的通讯手段吗(注:手机)。 八路军战士就是帅。 八路军女战士教农村妇女认字。 八路军与鬼子肉搏。 巧妙融入邯郸文化 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张森林结合真实的史料记载,以战争场面或故事形式为依托,把永年广府古城、弘济古桥以及太极文化等邯郸文化巧妙融入其中。 如,在史料记载中,当年侵占华北平原一带的日寇将领大多都是“中国通”,他们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吸引。日军攻陷永年广府城后,一个日军大将知道这里是杨式和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便趾高气扬地来到古城一位太极宗师的家中,要求他向日军传授太极拳。当时,这位宗师说道:“如果你们是以和平目的而来,以拜师为名,我可以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你。但,你们以侵略者身份而来,我宁死不从!”对于这段历史,剧本以故事形式将太极文化穿插其中。 此外,与以往的革命题材影视剧树立领袖人物高大形象为主不同,这部剧将把大量镜头放在普通人物身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第12—13集,内容是与邱县有关的香城固伏击战。由陈赓和王新亭指挥的香城固伏击战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开创了平原歼敌的光辉范例,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它的胜利对整个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震动很大,从而坚定了华北平原抗日军民抗战必胜信心。平原伏击歼敌,是香城固战役的突出特点,但电视剧却将香城固战役拍摄的地点放在了山区。另外拍摄的季节也不对,香城固伏击战发生的时间是1939年2月9日、10日,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草木干枯,根本不可能出现电视里树叶葱绿的场景,战士的服装应该是冬装棉衣,而不是秋装。可见,导演在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上还是没下足功夫,不知是无心之过还是不尊重历史。 香城固伏击战前,为了选择地形,陈赓旅长接连几夜都没有睡好觉。因为冀南根据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南部,再加上当时又是冬季,举目望去,到处是一片光秃秃的原野。哪里是有利地形?兵力如何集结?如何隐蔽?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陈赓旅长派出部队到处勘察地形,并组织对平原作战有经验的干部战士召开“诸葛亮会”,献计献策。最后确定伏击战场在邱县香城固村西北一带沙滩。这里地处黑龙港流域,是黄河故道冲积形成的一条袋状沙丘河道,当地人称转向湖。四周长满了一丛丛红柳棵、野枣树,地形倾斜,洼地西是一条沙丘,长约1500米,岗高两三丈(电视剧里明显是高大的山岗)。香城固村东北3里处的庄头村,隔沙滩与张家庄村遥遥相对,把地势倾斜的洼地紧紧夹在当中,构成一个自然的钳形防御阵地。陈赓旅长听了韩东山(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副司令)和周希汉同志(三八六旅作战股长)对该地形的实地勘察汇报后,高兴地说:“这是一个很理想的袋形伏击阵地。我们就在这里让小日本鬼子见阎王!”,并组织各团干部秘密地详细看了那里的地形、地貌。大家对这个预伏战场也十分满意。这样选定了香城固平原伏击战的地址,将部队部署妥当后,于1939年2月9日夜,命令韦杰的六八八团一部,于2月9日夜袭击了威县城,引诱敌人出城追击,一步步将日军引进伏击阵地。敌人进入“口袋”后,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硬仗,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250余人,活捉了8名俘虏,缴获山炮一门、九二步兵炮两门、迫击炮一门、长短枪数百支,击毁汽车8辆。我军伤亡50人。 刘伯承师长称这次战斗是:“平原模范伏击战!”当地邱县人民也高兴地编了个顺口溜来歌颂这次战斗:"三八六旅好儿郎,打头的人是陈(赓)王(新亭)。沙滩布下口袋阵,转向湖上设罗网。汽车大炮全击毁,日本鬼子见阎王。解了咱们心头恨,保住咱们好家乡"。 由于电视剧的不严谨,完全没有拍出平原伏击战的样子来,对观众而言,难免有几分遗憾和失落! 《太行山上》拍摄地 民俗风情古磨池2015-10-15 猎者 长治上党公社网
![]()
磨池村,涉县影视基地,位于索堡镇东北,由娲皇宫景区西侧的道路一直上行,过石家庄和高家庄两村就到。著名编剧王朝柱任总编剧,著名演员唐国强、张再新、杨俊勇主演的26集抗战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在这里拍摄,抗日战争主题电影《鬼子别跑》及22集电视连续剧《硝烟背后的战争》也曾在此取景拍摄........
涉县磨池古村倚靠太行山脉,远离浮躁喧嚣,村落古朴,空气清新。千百年来,生活在磨池村的人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朴实的胸怀,在这片土地上世代耕耘,也将古磨池颂扬的女娲文化一代代传承给后人! 《太行山上》入选广电总局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电视剧推荐剧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