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香港因何而落

 春风杨柳万千条. 2016-02-16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香港因何而落

2016年02月15日 08:34来源: 编辑:东方财富网
五十年前香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五十年后香港依旧繁华,但属于它的光荣时代已经随风逝去。

  两首歌,两座城,两段迥异的历史变迁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董文华《春天的故事》 1994年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罗大佑《东方之珠》 1991年

  这是两首被打上深深历史烙印,推出时间几乎相同(只隔3年),并风靡当年深港两地乃至全中国的歌曲——它们分别讲述了一河之隔的两座城市迥异,甚至令人唏嘘的历史变迁。

  1994年董文华《春天的故事》的背景是1992年小平南巡,深圳这个曾经的边陲渔村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当年GDP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深圳2015年正式超越香港。而1991年罗大佑的《东方之珠》的背景则是在香港6年后将回归中国的大背景下对香港未来与前途的思考。歌词中的忧虑,多年后竟一语成谶:“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今天的香港,明显被“卡”住了。

  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香港作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以不及大陆千分之六的人口与约万分之一大陆面积的弹丸之地,创造了相当于大陆近20%的GDP。而与香港仅一条深圳湾之隔的深圳市,在18年前,尽管已经历长达近20年的经济腾飞,但每年创造的GDP却够不上全国的一个零头。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

  然而,20年后,东方之珠,你的风采如今是否浪漫依然?1979年“春天的故事”又唱到了哪里?

  如今的香港已经褪去了当年“亚洲四小龙”的光环,经济缓慢增长。随着大陆经济的腾飞,香港经济总量在国内的占比已不到3%。而过去18年的奋起直追,让深圳不负经济特区的使命,2015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香港,人均GDP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

  在最新的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全球20强排名中,深圳位居第四。

  2015年仲量联行发布的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全球20强(仲量联行,2015)中,深圳排名第四,城市发展充满活力,而前二十名中已然找不到香港的踪影。 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深圳脱颖而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香港,并在10项主要竞争力指数中名列前茅。深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正如其2015年的房价飙升。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

  我一直在惶惑:当年创造出亚洲神话、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究竟是怎么了?深圳究竟因何而起?香港又因何而落?

  鹏城是吃着螃蟹长大的

  这是个渔村。1979年改革开放,邓爷爷在南海划了一个圈,从此当年荒凉的小渔村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地位也一跃成为副省级城市。深圳从此成为了中国改革的先行地,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正因如此,深圳自由、开放,极具创新精神。

  深圳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成就突飞猛进,有目共睹。改革初期增速曾一度连续五年高达60%左右,至2014年底,深圳GDP占全国总量之比由改革前不到0.5%,增长到了2014年底的2.5%。深圳经济增长的奇迹让当年的那个小渔村逐渐成长为了现在的全国人均GDP排名第一、总GDP排名第四的城市(数据:2014年wind数据库).

  自2012年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降至8%以下,从此结束了经济增速连续十年9%以上的时代,尤其是2014年,经济增速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首次低于政府设定的年度增长目标7.5%。然而,深圳市却是一枝独秀,经济增速保持了8.81%,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经济增速最快。2015年的深圳依然保持了优异的经济增长成绩,截至第三季度,总GDP就已经接近1.24万亿元,同比增速8.7%。深圳的人均GDP2014年高达14.95万元,位居全国第一,也更加凸显了深圳的创造力与活力。在深圳每个人每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其他三个一线城市,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


  无数敢为人先的“第一次”成就了今日的深圳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成立是深圳的第一个“第一次”,正是这个“第一次”为深圳日后的经济腾飞定下了基调。

  1984年,率先放开粮食经营,打响了市场经济第一枪。在那个“姓社还是姓资”大争论的时代,在粮食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抛开计划经济、拥抱市场的改革不可谓不震动。

  1985年,香港汇丰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外汇调剂中心也正式成立。深圳作为国内经济的对外窗口的作用开始凸显,为后来深圳成为国内主要外贸口岸打下基础。

  1987年,招商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成立,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雏形。

  1991年,深交所正式成立。尽管日后关于深交所与上交所孰是第一家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深交所的筹建与营业开展先行一步却是毋庸置疑的。

  2000年,深圳高交所成立,并于每年秋季举办一届“高交会”——中国科技第一展。今年的第十七届“高交会”的参与度与影响力爆棚——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渐萎缩的“广交会”。

  勇于人先的深圳总是冲在最前锋,做了别人不敢想或感想不敢做的事情,并且做的很成功。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充当试行市场经济、开放经济的试验田。起初的经济腾飞的确与深圳特区的优惠政策密不可分,但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当政策扶持逐渐变为限制后,深圳并没有故步自封,自怨自艾。在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竞争对手带来的危机后,深圳政府率先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政府效率等方面进行改革——今日的深圳,已经是中国货真价实的硅谷,所有人——市长,以及毕业没几年的学生——都在热火朝天谈论高科技与创业。

  反观香港,尽管有着很好的底子,也经不起长达20年的故步自封与停滞不前。香港的高科技、创新与内陆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好不容易弄个数码港,最后硬生生弄成了一个地产项目。再比如移动支付,八达通18年前就已诞生,彼时香港的电子货币系统曾在全球领先,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八达通依然停留在实体卡的状态。但近年来内陆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手机支付已经遍布各生活消费场景,基本实现了“出门不用带钱,支付使用手机”。相比内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香港的互联网创新领域几乎是沙漠。

  你能想象吗:深圳的“高交会”开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15年里,香港几乎全部缺席。据报道,今年为香港首次参展高交会——I服了U.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深圳这个地方,本市大学毕业生不想离开,外市大学生大量涌入。深圳本市大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深圳工作,以深圳大学为例,72%深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深圳。从省内人才流动看,广州的毕业生中除了一半左右留在广州工作外,其余毕业生迁入的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从跨省人才流动看,湖北湖南等外省的毕业生也大量涌入深圳。

  涌入深圳的人口中,应届毕业生只是冰山一角,据2014年中国社社科院数据显示,深圳市外来人口流入量排名第三,总流入量为755.59万。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据非官方消息宣称,2015年深圳实际管理的人口已经高达2100万,深圳每年吸引的人口实在惊人。大量年轻人才的涌入既是深圳经济发展有活力、创业氛围自由浓厚、宜居和政府工作效率高的体现,也反过来为深圳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深圳的崛起与香港的衰落


  深圳政府近年来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这是深圳人才流入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自2011年始,深圳市推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人才、创业和住房等补贴。2015年,深圳市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针对毕业生推出了一项租房补贴政策。深圳市的安居政策也已经初见成效,自2010年来已惠及约32.32万人才。深圳市的惠民政策种类繁多,包括了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创业、老年人补贴在内等多项福利政策。这些人才补贴政策与惠民政策的推出,不仅让这个城市更宜居、更适合人才的发展——在今天深圳的街头巷尾,年轻人谈得最多的,不是泡妞,而是创业。

  反观香港,资源被少数家族垄断,房价、地价堪比天高,企业营运成本与人居成本都畸高。经济增长放缓必将伴随着就业机会的有限,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香港老千股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多数企业都没有什么盈利业务可做,出千多少还能挣钱点)与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只好上街的原因。

  回想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遣送、判刑与溺毙等各种危险都阻挡不了大陆人去香港寻梦的脚步,相当多大陆人靠一个轮胎或者几块泡沫游过深圳湾——为什么?因为这块土地当年是有梦,是可以造梦的。

  今天,梦没了……

(责任编辑:DF1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