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主编:丁易名
搞艺术
艺术的瑰宝图像的世界——中国美术史·先秦-秦汉绘画(一) 空格中国古代传说以夏朝代表文明社会的第一个王朝,但目前从考古实物所见的材料,比较明确的是夏以后商朝的历史,尤其是商族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后的历史。关于商朝和西周(公元前1045~771年)的绘画,我们还缺乏直接的出土作品来作介绍。对夏、商、周、秦时代的绘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没有提供多少具体的文献资料。不过,用我们今天在甲骨、铜器等器物上所见的刻辞铭文及饰文来看,该时期的图像制作方法是和张彦远的“书画同体”的理念相互印证的。这就是说,那时注重平面装饰性的图像,与商周文字的演变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书画“用笔”工具的合一,决定了中国绘画的特殊审美品质。 0001.曾侯乙墓内棺漆画(之一,神异鸞凤),战国,木胎漆绘,棺侧纵132厘米,横249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0002.漆盒彩绘乐舞图(之一,击鼓起舞),战国,木胎漆绘,纵4.1厘米,横6.5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0003.楚墓锦瑟漆画(之一),战国,木胎漆绘,瑟纵40厘米,横10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04.帛画龙凤仕女图,战国,绢本墨绘,纵31.2厘米,横23.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空格迄今所见的中国史前绘画,从材料质地上,显示了原始的特性。即利用岩石、陶器、石器的表面,进行刻画和图绘。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也就是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绘画在材料质地上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从文献史料上可以知道,东周的诸侯列国,纷纷效仿周王室“美轮美奂”的宫殿制作,并绘制各类壁画。蜂起并作的诸子百家,在当时的思想大解放的运动中,也利用绘画来发挥其理论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参观了周王室的明堂所绘的历代帝王画像后,马上想到:“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楚国诗人屈原的天才诗篇《天问》,也是受到楚国先王庙及公卿祠堂所绘的神话壁画的启示,而诗兴勃发,一口气提出了180个神奇浪漫的问题。可以知道,宫殿壁画是大型绘画创作的重要形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有著名的阿房宫。现在考古发现的秦宫壁画,不但对了解先秦的壁画规模,而且对认识东汉明帝在“云台”画名臣像以表彰其功绩的制度,都很有帮助。壁画还大量出现在汉代墓室中,其成就也十分可观。从中原到北方,从东北到西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具体内容,反映出日渐写实化的风格变化。 0005.帛画人物御龙图,战国,绢本墨绘淡设色,纵37.5厘米,横28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06.铜壶镶嵌狩猎图(之一),战国,铜质镶嵌,上层每格纵7.3厘米,下层每格纵8.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0007.漆奁彩绘狩猎图,战国,木胎漆绘,器高12.8厘米,口径11.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08.壁画车马图(局部),秦,泥底设色,陕西省秦都文管会藏 0009.漆壶彩绘马图,秦,木胎漆绘,壶高22.8厘米,腹宽24.2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空格从先秦到秦汉这一时期,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已有不少出土,其中战国时代楚国的帛画和汉代的帛画,在绘画风格的演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最精彩的艺术典范。如果拿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等和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妻、子墓出土的帛画作一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风格转折,即从装饰性艺术向描绘性艺术过渡的特点。公元前4世纪的楚帛画基本上是在绢素上用墨线勾画图案化的形象,通过并置、对比来传达画面的意义。这时的赋彩是很简略的,所以将其称为“白描”十分恰当。到公元前168年,同在楚地,画工的绘画技巧有重要的变化。作为人物为主的作品,画工可以将冥界、人世和天堂三个内容编织在一个T形“魂幡”(汉代人称之为“飞衣”)上。对比《龙凤仕女图》中全侧面的仕女和《轪侯妻帛画》中全侧面的女主人造型,可以注意到后者在描绘中增添了不少生动的细节。尤其是在白描的勾线底子上,汉代画工施加了极为绚烂的色彩。可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和重彩,在西汉时期已经成熟。如果参照楚地出土的织锦和漆绘作品(汉代人称之为“油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画工们施彩技术的来源。从空间处理上看,只要将《轪侯妻帛画》中部女主人全侧面的脸相和《轪侯子帛画》中部男主人四分之三侧面的脸相进行对比,就不难体会画工在描绘人物形象方面开始的新尝试。帛画在山东和甘肃也有出土,它颇能说明公元前204年西汉建立之后,到汉武帝时出现的强盛局面。开通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使历史上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尽管汉代帛画艺术并没能传到西方,但汉代的丝绸,却成为罗马帝国贵族生活中令人向往的奢侈消费品。中国因此被罗马人称为“丝绸之国”。 0010.砖刻神人骑凤图,秦,空心砖模印,咸阳博物馆藏 0011.帛画云气占图,西汉,绢本设色,纵48厘米,横15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2.铜镜彩绘车马人物图,西汉,铜质彩绘,径28厘米,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0013.铜镜彩绘车马人物图(局部),西汉,铜质彩绘,径28厘米,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0014.贝壳彩绘狩猎图,西汉,贝壳浅阴刻设色,纵7.5厘米,横9厘米,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空格汉代画工选择的材料质地很广泛,除了壁画、帛画、漆绘之外,还在砖石上刻凿,焙制画像,并施以色彩,作为东汉主要的祠堂和墓室的装饰。其中,像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的画像石,最早引起学者的重视,成为清中后期“金石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这些祠堂内的画像十分完整地再现了东汉时代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念,以及神话、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场景。另外,在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画像石的制作也各具特色。与画像石风格不同,四川、河南等地的画像砖,表现了更丰富的日常生活内容。以四川为例,现在所见的题材大约有五十余种,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在艺术风格上,汉画的基本特征,犹如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汉赋,讲究铺陈布势,具有大气磅礴的风貌。尽管画工们有能力描绘各种画面局部和细节,但他们总体的追求是表现人物动态的外在联系,以避免“谨毛而失貌”的问题。 0015.轪侯妻墓帛画,西汉,绢本设色,纵205厘米,上横92厘米,下横47.7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6.漆棺彩绘二龙穿壁图,西汉,木胎漆绘,图纵53厘米,横6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7.漆棺彩绘山鹿图,西汉,木胎漆绘,图纵53厘米,横6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8.漆棺彩绘云气异兽图,西汉,木胎漆绘,棺长256.5厘米,宽118厘米,高114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9.轪侯子墓帛画,西汉,绢本设色,纵233厘米,上横141厘米,下横5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空格从汉画的美学特征,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的主要来源。其哲学基础,大都建立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之上。例如,《论语》中孔子关于“绘事后素”的观点,是借染织刺绣的程序来说明文与质的关系,表现“文质彬彬”的个人修养及其中庸哲学的“中和之美”。而庄子则通过绘画创作来发挥道家的人格理想,他讲述的“解衣盘礴”的故事,喻示的就是这种绘画创作的自由境界。《庄子·田子方》中讲到:宋元君请一批画师来家中作画,他们都“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大半都不敢进到屋内,表现得唯唯喏喏。只有一个画家姗姗来迟,径直来到客厅,独自在里面“解衣盘礴,赢”。这一目空一切,安然自适的举动,让宋元君大为欣赏,称赞道:“可矣,是真画者矣”。东汉刘安对绘画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也是发源于汉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这些艺术理论,为后来的中国绘画发展,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指南。 0020.轪侯子墓帛画(局部),西汉,绢本设色,纵233厘米,上横141厘米,下横5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1.帛画车马仪仗图,西汉,绢本设色,纵94厘米,横21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2.帛画车马仪仗图(局部),西汉,绢本设色,纵94厘米,横21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3.帛画导引图,西汉,绢本设色,纵53厘米,横11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4.帛画导引图(局部),西汉,绢本设色,纵53厘米,横11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关注公众号:搞艺术 关注主编微信号:夸父逐日 可获取《搞艺术》第一辑精美图书一套 动动手指行动起来吧…… 社会的第一个王朝,但目前从考古实物所见的材料,比较明确的是夏以后商朝的历史,尤其是商族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后的历史。关于商朝和西周(公元前1045~771年)的绘画,我们还缺乏直接的出土作品来作介绍。对夏、商、周、秦时代的绘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没有提供多少具体的文献资料。不过,用我们今天在甲骨、铜器等器物上所见的刻辞铭文及饰文来看,该时期的图像制作方法是和张彦远的“书画同体”的理念相互印证的。这就是说,那时注重平面装饰性的图像,与商周文字的演变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书画“用笔”工具的合一,决定了中国绘画的特殊审美品质。 0001.曾侯乙墓内棺漆画(之一,神异鸞凤),战国,木胎漆绘,棺侧纵132厘米,横249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0002.漆盒彩绘乐舞图(之一,击鼓起舞),战国,木胎漆绘,纵4.1厘米,横6.5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0003.楚墓锦瑟漆画(之一),战国,木胎漆绘,瑟纵40厘米,横10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04.帛画龙凤仕女图(上图为局部),战国,绢本墨绘,纵31.2厘米,横23.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空格迄今所见的中国史前绘画,从材料质地上,显示了原始的特性。即利用岩石、陶器、石器的表面,进行刻画和图绘。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也就是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绘画在材料质地上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从文献史料上可以知道,东周的诸侯列国,纷纷效仿周王室“美轮美奂”的宫殿制作,并绘制各类壁画。蜂起并作的诸子百家,在当时的思想大解放的运动中,也利用绘画来发挥其理论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参观了周王室的明堂所绘的历代帝王画像后,马上想到:“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楚国诗人屈原的天才诗篇《天问》,也是受到楚国先王庙及公卿祠堂所绘的神话壁画的启示,而诗兴勃发,一口气提出了180个神奇浪漫的问题。可以知道,宫殿壁画是大型绘画创作的重要形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有著名的阿房宫。现在考古发现的秦宫壁画,不但对了解先秦的壁画规模,而且对认识东汉明帝在“云台”画名臣像以表彰其功绩的制度,都很有帮助。壁画还大量出现在汉代墓室中,其成就也十分可观。从中原到北方,从东北到西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具体内容,反映出日渐写实化的风格变化。 0005.帛画人物御龙图(右图为局部),战国,绢本墨绘淡设色,纵37.5厘米,横28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06.铜壶镶嵌狩猎图(之一),战国,铜质镶嵌,上层每格纵7.3厘米,下层每格纵8.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0007.漆奁彩绘狩猎图,战国,木胎漆绘,器高12.8厘米,口径11.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08.壁画车马图(局部),秦,泥底设色,陕西省秦都文管会藏 0009.漆壶彩绘马图,秦,木胎漆绘,壶高22.8厘米,腹宽24.2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空格从先秦到秦汉这一时期,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已有不少出土,其中战国时代楚国的帛画和汉代的帛画,在绘画风格的演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最精彩的艺术典范。如果拿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等和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妻、子墓出土的帛画作一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风格转折,即从装饰性艺术向描绘性艺术过渡的特点。公元前4世纪的楚帛画基本上是在绢素上用墨线勾画图案化的形象,通过并置、对比来传达画面的意义。这时的赋彩是很简略的,所以将其称为“白描”十分恰当。到公元前168年,同在楚地,画工的绘画技巧有重要的变化。作为人物为主的作品,画工可以将冥界、人世和天堂三个内容编织在一个T形“魂幡”(汉代人称之为“飞衣”)上。对比《龙凤仕女图》中全侧面的仕女和《轪侯妻帛画》中全侧面的女主人造型,可以注意到后者在描绘中增添了不少生动的细节。尤其是在白描的勾线底子上,汉代画工施加了极为绚烂的色彩。可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和重彩,在西汉时期已经成熟。如果参照楚地出土的织锦和漆绘作品(汉代人称之为“油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画工们施彩技术的来源。从空间处理上看,只要将《轪侯妻帛画》中部女主人全侧面的脸相和《轪侯子帛画》中部男主人四分之三侧面的脸相进行对比,就不难体会画工在描绘人物形象方面开始的新尝试。帛画在山东和甘肃也有出土,它颇能说明公元前204年西汉建立之后,到汉武帝时出现的强盛局面。开通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使历史上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尽管汉代帛画艺术并没能传到西方,但汉代的丝绸,却成为罗马帝国贵族生活中令人向往的奢侈消费品。中国因此被罗马人称为“丝绸之国”。 0010.砖刻神人骑凤图,秦,空心砖模印,咸阳博物馆藏 0011.帛画云气占图,西汉,绢本设色,纵48厘米,横15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2.铜镜彩绘车马人物图,西汉,铜质彩绘,径28厘米,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0013.铜镜彩绘车马人物图(局部),西汉,铜质彩绘,径28厘米,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0014.贝壳狩猎彩绘图,西汉,贝壳浅阴刻设色,纵7.5厘米,横9厘米,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空格汉代画工选择的材料质地很广泛,除了壁画、帛画、漆绘之外,还在砖石上刻凿,焙制画像,并施以色彩,作为东汉主要的祠堂和墓室的装饰。其中,像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的画像石,最早引起学者的重视,成为清中后期“金石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这些祠堂内的画像十分完整地再现了东汉时代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念,以及神话、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场景。另外,在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画像石的制作也各具特色。与画像石风格不同,四川、河南等地的画像砖,表现了更丰富的日常生活内容。以四川为例,现在所见的题材大约有五十余种,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在艺术风格上,汉画的基本特征,犹如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汉赋,讲究铺陈布势,具有大气磅礴的风貌。尽管画工们有能力描绘各种画面局部和细节,但他们总体的追求是表现人物动态的外在联系,以避免“谨毛而失貌”的问题。 0015.轪侯妻墓帛画,西汉,绢本设色,纵205厘米,上横92厘米,下横47.7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6.漆棺彩绘二龙穿壁图,西汉,木胎漆绘,图纵53厘米,横6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7.漆棺彩绘山鹿图,西汉,木胎漆绘,图纵53厘米,横6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8.漆棺彩绘云气异兽图(局部),西汉,木胎漆绘,棺长256.5厘米,宽118厘米,高114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19.轪侯子墓帛画,西汉,绢本设色,纵233厘米,上横141厘米,下横5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空格从汉画的美学特征,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古代绘画思想的主要来源。其哲学基础,大都建立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之上。例如,《论语》中孔子关于“绘事后素”的观点,是借染织刺绣的程序来说明文与质的关系,表现“文质彬彬”的个人修养及其中庸哲学的“中和之美”。而庄子则通过绘画创作来发挥道家的人格理想,他讲述的“解衣盘礴”的故事,喻示的就是这种绘画创作的自由境界。《庄子·田子方》中讲到:宋元君请一批画师来家中作画,他们都“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大半都不敢进到屋内,表现得唯唯喏喏。只有一个画家姗姗来迟,径直来到客厅,独自在里面“解衣盘礴,赢”。这一目空一切,安然自适的举动,让宋元君大为欣赏,称赞道:“可矣,是真画者矣”。东汉刘安对绘画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也是发源于汉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这些艺术理论,为后来的中国绘画发展,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指南。 0020.轪侯子墓帛画(局部),西汉,绢本设色,纵233厘米,上横141厘米,下横5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1.帛画车马仪仗图,西汉,绢本设色,纵94厘米,横21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2.帛画车马仪仗图(局部),西汉,绢本设色,纵94厘米,横21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3.帛画导引图,西汉,绢本设色,纵53厘米,横11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0024.帛画导引图(局部),西汉,绢本设色,纵53厘米,横110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关注公众号:搞艺术 关注主编微信号:夸父逐日 可获取《搞艺术》第一辑精美图书一套 动动手指行动起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