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鹩歌 2016-02-16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沃德利成书画院 2016-02-16 07:56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此帖为行草墨迹(响拓本)白麻纸,纵28. 7厘米,横63厘米,藏日本皇宫。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快雪时晴贴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晋人之书的特色。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点击下面查看更多图片 局部图:[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十七贴(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郗司马帖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   吾前东, 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帖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丝布帖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  知足下帖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瞻近帖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 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天鼠帖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七十帖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下远惠之至。  游目帖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盐井帖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远宦帖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帖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帖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右军书记》'不'为'否')  胡母帖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儿女帖   又称《同生帖》。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 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谯周帖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 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汉时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 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帖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    成都帖   往在都,见诸葛,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服食帖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药草帖   彼所此药草,可示,当致。  来禽帖   4行,20字。楷书。又名《青李帖》、《青李来禽帖》。《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录有帖目。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右军书记》著录在此二十字后,接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胡桃帖   6行,49字。草书。《宣和书谱》录有帖目。《右军书记》著录于《来禽帖》后,不提行。(见《来禽帖》释文后记)    清晏帖   4行,29字。草书。《宣和书谱》录有帖目。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无” 字下,或释为“一”,或释为重复“无”字,或为“乏”,或将“无”字释为“丰”。争论多多。本志释为“无”字下无字,加以逗号,与“乡”分开,各自成句)    虞安吉帖  7行,56字。草书。《右军书记》著录。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敕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初月帖(局部)【初月贴】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他的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拥有很多特点。一点一画都具有丰富的变化。 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得示贴】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其贴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二谢贴】《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 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之作。【何如贴】《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三帖连为一纸。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妹至贴】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频有哀祸贴】草书,纸本,现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此贴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 【平字贴】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 【雨后贴】帖为五行草书尺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比较有争议的一贴。 【姨母贴】行楷,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王羲之早期作品,其结字和用笔隶书的笔意很明显;字体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 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 【孙侍总贴】二帖连为一纸。纸本,24.8×41.8cm。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 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远臣贴】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 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初月贴】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他的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拥有很多特点。一点一画都具有丰富的变化。 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行穰贴】硬黄纸本,24.4×8.9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佳。 【寒切贴】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黄庭径】局部,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曹娥碑】曹娥碑又称《孝女曹娥碑》,元嘉元年立,明人传为王羲之书。 小楷,二十七行。此帖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 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乐毅论】局部,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 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 【游目贴】又名《蜀都帖》,纸本,摹本,草书。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此帖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王羲之墓    王羲之于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据《剡录》载:“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墓为1984年重修,向南,圆形,条石青砌,墓前铺青石平台,中立石碑,碑阳镌刻“晋王右军墓”,上覆以方形石亭,单檐歇山顶。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羲之传论  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干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艾”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剃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 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大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有关王羲之的文言文

书断 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的妻子,为郗鉴之女,名璇,字子房。书法卓然独秀,被称为“女中笔仙”。

“东床快婿”一说,即来自郗鉴择婿的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下落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永欣寺(即现在的云门寺)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 ,唐太宗骗取《兰亭序》的传奇故事,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书法章法

章法就是指对一幅书法作品进行全盘的安排,又称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幅作品的艺术要求,不仅需要把每个单字写 好,而且应当把众多的字成完整的章。无论字与字间、行与行间,以至天头地脚、题款用印,都须作一番总体设计,合理布局。作品内容怎样排列、怎样题款、怎样 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组成部分。

正文、款式、印章是书法作品的三个组成要素,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这三者确一不可。

1、章法总则

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萦带,连绵,远近,向背, 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气运,偃仰,起伏,款识,印章。

2、书法作品正文的布局形式

书法作品正文的布局形式有四种。即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有列无行、无列无行!

3、题款

款式就是指书法作品正文以外的其它文字,它主要是用来说明书写作品的作者、书写时间、地点等。款式按长短分为长款和穷款;按位置分为上款和下款。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

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1、写给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

书写者是晚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2、写给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

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贤弟雅属

3、写给晚辈: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4、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二、下款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1 时间

1.1、 年份的别称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 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1.2、季节的别称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1.3、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麦秋、清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清和月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 、溽暑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月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 如:甲子年桂月上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2、地点:

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但是,如题于早春堂,书于鸿宾楼等到是可以的。

3、署名:

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

4、谦词:

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书,敬书,恭 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

下款的完整题法应是:“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

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书圣王羲之及草书章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