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路上,我驮着小子回家。儿子在身后轻轻地说,爸爸,俺要跟你商量一件事儿。唉,俺家小子9岁了,别家的小姑娘早就口齿伶俐能跟家长较劲顶嘴了,他还不能鸿篇大论地说一段话。我说,小子,慢慢说,你想吃好吃的,还是想买东西?小子犹豫了片刻,对我说,我想要三块钱。
我有点想笑,哎呀呀,怎么小子把三块钱的花费,当成了这么重要的事儿啊。我说,不就是三块钱嘛,爸爸说了,爸爸只在学习上批评孩子,别的方面对孩子都要宽松,这样吧,给你五块吧。小子在身后轻快地说,行。
像我这种从村里长大的城市居民,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有点“穷怕了”的感觉。我回老家,尤其是夏天,经常见到当奶奶的或当妈妈的数落孩子,你这个败家子,今天还没到天黑,就花了两块多了。我从1986年9月开始上大学,四年的消费大约是四千多元。这在当年,对村里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了。在很多人看来,怎么每月会花100块呢?馒头几分钱一个,炒菜几毛一个,一天一块多就够了。四年大学,我确实不算节俭之人,但是确实没有放开花钱。
我分明记得,某一次我写信给我爹,谈到了花钱的问题。我说,我娘肯定又在嘟囔我花钱多了。确实,我回到老家,最怕的就是我奶奶和我娘问我,钱是怎么花的。我当然会说出一些花项,但是她们会问,别的呢,怎么花的。我哪里记得何时出门买过地铁票,还去别的学校的老乡那里串门。有时候,还难免买根冰棍,喝瓶酸奶。说实话,晚上,城市的同学有滋有味地吃夜宵,譬如喝一碗馄饨,泡一包方便面,我就很羡慕,但是我舍不得花钱。
我家二小跟着我老婆和小姨子,耳濡目染的是俭省。我家小姨子帮着我家照管家务,她出身农家,有过一段不顺利的婚姻,这些年,贫困像巨大的帷幕,一直蒙蔽着她的生活。我家每次吃饭,小姨子都会牵涉到“钱”“便宜”“贵”这四个字,令我听得心里发腻,甚至怒不可遏地斥责她。人家却振振有词地反驳,人生在世,谁不为钱?你辛辛苦苦地陪伴孩子,还做家教,不是为了钱?唉,一个收入稳定的公务员,跟一个穷怕了的村里长大的女性,真的没法沟通。我老婆某次还气愤地谈及,她给二小买衣服,商家要50元,她杀价到45元,商家不干,她一气之下转身就走。我讥笑她,你真的心穷得厉害,给自己的亲生骨肉买衣服,既然看中了,怎么就因为5块钱的差距而影响购买的欲望呢?
人穷志短,真是无奈。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手头紧,跟同学的交往圈子很小。譬如,周末,其他同学结伴去了抱犊寨,没人叫上我。同学过生日,大盘子小碟在餐桌上摞成了小山,还喝了一捆又一捆的啤酒,我没法参与。20岁那年,同宿舍的哥们女朋友来了,大家凑份子吃饭,我们吃涮羊肉,7个人吃了11斤羊肉,意犹未尽。那是我第一次吃涮锅。人到中年,不得不承认,朋友也是吃喝中加深感情的。吃喝就一种沟通,喝点小酒,然后打打小牌,感情就加深了,为成为更好的朋友奠定了基础。
再扯到我家小子的花钱。二小要三块钱,我当然不会吝啬,我塞给他一把零钞,小子只数了三张揣进口袋,他要买一种中性笔的笔芯。我把这件事跟一个熟人说了,对方说,不要让孩子养成好花钱的习惯。唉唉,我心里想,他娘的又是一个心穷得要命的家伙。俭省不俭省,要看有没有必要,也要看家长口袋里有没有足够的支撑。当家庭拮据时,俭省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家境不是那么拮据,又何必算计得那么吝啬?难道,时下的大儿子跟我当年一样,不喜欢请同学过生日?不喜欢郊游?不喜欢吃野餐?我给你足够的钱去花,你花钱没有超过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就OK了。何况,国学专业需要买书,小子既然是有钱用在买书上,那就百分百报销吧。
我不反对孩子跟身边的哥们和同学吃饭。我对大儿子说,外面请同学吃饭,爸爸能报销。为什么呢,请朋友吃饭是一种交往,我的大学同学现在交情好的,就是当年一起吃饭玩乐关系好的。如果你有哥们可以请,吃顿饭,喝点饮料或者啤酒,这是年轻人社会化的开始。人大美女成群,你大方,你仗义,你说不定就会被人喜欢。因此,只要在学业上能让爸爸满意,唉,爸爸就大力支持吧。比及别人的家长,爸爸无非每年也只是付出一两万而已。
多少人把品行与金钱挂钩,在穷人看来,富人的穷奢极侈与钱有关,穷人眼里,富人才败坏社会风气;而在富人眼里,穷山恶水出刁民,人穷志短。我属于那种不穷也不富的小康阶层。在我看来,能挣钱的人,至少就是对金钱痴迷的人,是喜欢花钱的人。简朴是穷人的无奈之举,铺张对穷人是一种奢侈,对富人是一种正常消费。因此,我不怕孩子花钱,就怕在花钱之外,孩子的学业弄得一塌糊涂。学业能让爸爸满意,能让爸爸欣赏,每月多花几百元上千元的钞票,算个球?
畅读更多胡子宏美文,在微信中搜索中文“胡说”或搜索微信名“xinshihushuo”,或长按猛戳微信订阅号二维码 胡子宏本人微信:13831979088。阅读更多胡子宏精彩原创美文,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