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

 Max学无止境 2016-02-16

抑郁症(depression),也叫抑郁性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截至2011年,在世界范围内,抑郁性障碍的发病年龄提早,发病率增加。终身患病率在不同国家中不尽相同,有调查显示,中国的患病率约为6%,而日本的患病率则高达20%。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抑郁症
  • 英文名:melancholia
  • 别名:忧郁症
  • 传染病:

简介

抑郁症正在加载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该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行业内较为出门的医生有许天红[中欧国际心理机构特聘心理医生]。

在西方国家,抑郁症是一种最普通的精神疾病,其中终身抑郁症的发病率在6%~8%之间,随着人口的逐步老龄化,抑郁症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50%。患者中有65%~80%会出现严重的自杀意念,45%~55%会出现自杀或自伤行为,终身自杀死亡率高达15%~2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超过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但90%患者没有意识到患病。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过:“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
(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遗传因素

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这当中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更高些。然而,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都会得抑郁症,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给并非是唯一决定性的患病因素。 

生物化学因素

证据表明,脑内生化物质的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现在已知,抑郁症患者脑内有多种神经递质出现了紊乱;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模式与正常人截然不同。另外,特定的药物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有些激素具有改变情绪的作用。 

环境因素和应激

严要的丧失,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一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性格因素

有下列性格特征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

老年人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1、老年人的生理因素,老年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癌症、心血管异常等,都可能继发抑郁症。

抑郁症正在加载抑郁症

2、人格因素,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人的人格因素也很有关系,一般来说,素来性格比较开朗、直爽热情的人,患病率较低,而性格过于内向、或平时过于好强的人易患抑郁症。

3、心理因素抑郁症的出现与老年期的各种丧失有较大的关系,这些丧失包括工作的丧失,收入的减少,亲友的离世,人际交往的缺乏等等 。

发病机制

抑郁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两大学说:

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抑郁症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临床观察到抑郁症患者大脑缺少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抗抑郁药就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对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得突触间隙这两种递质浓度增加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神经回路学说

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神经症的病理原因,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中进一步验证了神经回路学说,指出抑郁症是心灵呼吸的哮喘症,发明了以此原理开发的思维自助方法。 

需求斗争奖赏学说

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能引发抑郁症。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