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距离,是衡量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采取仰卧位测量,测得结果为“身长”;采取站立测量,测得结果称为“身高”。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你家娃体格发育咋样?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赵冬梅教您一张图看清宝宝发育轨迹。


一般增长规律 年龄越小,身高(长)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身高(长)生长的两个高峰期。 与出生时身长相比,1岁时约为出生时的1.5倍,4岁时约为2倍。2~12岁小儿身高(厘米)=年龄×7+75(厘米)。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影响小儿身高(长)增长的因素: 遗传:人的最终身高70%取决于遗传因素。
出生情况:出生时即为宫内发育迟缓(足月小样儿/小于胎龄儿)的小儿有10%左右的孩子2岁后不能追赶到正常生长发育百分位曲线。
营养、睡眠和运动:均衡的营养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坚实基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运动能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更多的生长激素,所以常做运动的人通常比少做运动的高。
疾病:像慢性胃肠炎、心脏病等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疾病,会使得孩子的身体营养不够,身高无法正常生长。还有一些疾病会直接影响身高,如甲状腺、脑垂体功能低下等。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
精神因素:一些专家研究发现,情绪障碍同样也能影响身高。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那么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
一张图看清宝宝发育轨迹: 小儿体格发育情况可通过描绘生长曲线图来进行监测。 一般而言,婴幼儿的生长指标在第3至97百分位之间属于正常,否则就要考虑该项生长指标有过高或过低的问题。要强调的是,儿童生长是连续性的,除了观察每个落点外,更要观察生长曲线的走势,如果走势变平、变陡或呈现锯齿状,都代表婴幼儿的成长出现变化,需请医生评估检查。
安装了今日头条的用户请您搜索“教育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