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等待MYLOVE 2016-02-17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导读]“夜啼帖”仍然在陕西民间口口相传,不仅满足了父母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道教医疗仪式。通过召唤神明祛疾的仪式源自早期道教的“三皇”信仰。

文/陈宇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回回道)‘这怕是遇上夜哭郎了!我给你写一张夜哭郎表,你贴在镇上桥头的树上,或许就会安宁了呢。’当下找出一张旧报纸,麦绒翻出禾禾当年从部队上拿回的一支铅笔,回回写了表: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里完整记录了20 世纪70 年代流传于陕西民间的“夜啼帖”。时至今日,“夜啼帖”仍在渭南、咸阳一带口口相传。“贴符止啼”不仅满足了父母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医疗仪式。那么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渊源何自,是否仍有其他形式与内容的“夜啼帖”?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贴符止啼 资料图

“夜啼郎”是什么呢?

陕西民间一说就是晚上哭闹不止的孩子,中医上认为小儿夜啼是因为心虚以致神魂不宁,血虚以致经络不畅,故要藉生人招魂以安神定魄,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就有“安魂魄咒”。对于古代的父母来说,安魂咒就如同灵丹妙药般神奇,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宋真宗晚年得一皇子,昼夜啼哭不止,有道人自荐能止儿啼,一通咒语后小儿果然不再哭闹。宋代王安石的次子王雱,娶了同郡庞家姑娘,逾年生了个儿子,从小夜啼不止,后来请一道人念了神咒才不哭,王雱感激不已。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一说“夜啼郎”即夜啼狼 资料图

又有一种说法是,“夜啼郎”即夜啼狼,为什么是狼呢?一方面,陕西多狼,贾平凹在《怀念狼》中描绘了陕西商州地区狼灾成患的情况,当地也有关于狼的民谣:“长尾巴狼,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至于“狼外婆”“大灰狼”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商州一带“怕狼”成为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苦结,这用来譬喻小儿半夜哭闹不止的心态是十分形象的;另一方面,狼通常半夜嚎叫,它的叫声能大能小,善于伪装成小孩的啼声。

唐代人的医方中便有在找不出病痛的情况下,将狼粪中的骨头烧成灰,撮成黍米大的药丸服用以止小儿夜啼的做法。

民间更为普遍的认识,“夜啼郎”是种邪祟。元代有一小儿夜啼咒,云:“小儿莫夜啼,朱书田字在肚脐。路上逢着李达道,自是老君上马时。我有拨火杖,将来作门将。拐捉夜啼鬼,至晓打不放。急急如律令。”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夜啼郎也叫夜星子,据说只有会巫术的人才能见到 资料图

这里就搬出太上老君来为孩童驱魔,是一种什么样的邪祟呢?夜啼郎也叫夜星子,据说只有会巫术的人才能见到,用桑木做的弓、桃木做的箭才能射中。古代有一侍郎家里有小儿尚在襁褓,夜啼不止,请人来捉夜星子,后果见一妇人长七八尺,手执矛戈,骑马而行,捉得乃是家中老妪所变。这当然只是小说家语。

旧时陕北一带若家有小儿夜啼吵闹,就请人用黄裱纸画符。先画一只倒吊的毛驴贴在树上,并在驴旁边写上咒文:“倒吊驴儿本姓周,小儿夜哭不识羞,今夜晚上再来哭,钢刀斩断鬼驴头。”这驴俗称颠倒驴,取晨昏颠倒之意,以求破解小儿夜哭。毛驴与当地农民关系密切,在这里又被民间创作成致使小孩吵闹的作祟之物。

宋代的道经《三皇内密文》认为五方之内一切小灵都属于精魅,分七十二种,为天不收、地不管、食血肉的不正之鬼,中有一女叉精即是造成小儿夜啼的鬼怪,其文描述云:形状如粗恶妇人,著青衣,于夜内多附着小儿腹内,以盗小儿之魂魄,令小儿夜啼是也。这女叉在夜间进入小儿腹中,偷食小儿魂魄,使之心虚受惊而夜啼,因此道教藉符咒之神力和阅读符咒者的气将之消灭。

巫、医最早实为一体 祝由之术历代传承

上古文字中并无“醫”字,只有“毉”字,表明了当时巫、医实是一体,巫者就是最早的医生;到了周代,巫、医分立为巫师和医官,分属不同的职司体系,巫师只主管占卜、祭祀之仪式。但是在传统的医事制度中却将古老的祝由之术延续保存下来:

唐代设“按摩咒禁博士”,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专门将禁咒、符印列为“救急之术”;宋代承袭前制,医学设立“三科十三事”,必修禁咒之术;元明医学有十三科目,其中就有祝由科。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元明医学有十三科目,其中就有祝由科 资料图

符咒行医祛疾的做法在陕西地区由来已久

陕西是道教发源地,以太平道为代表的早期民间道教在继承和发展了巫术后,民间巫符也就转变成道符。“咒”字在中古才出现,之前称为“祝”,所谓的“祝由之法”就是通过“移精变气”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以治病,《黄帝内经》已充分肯定某些疾病“可祝由而已”,《太平经》中云:

(祝)为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道人得知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术也。

这里将祝咒看作天上神仙之语,只有修道之人方能藉其力以治病,凡人无法学习这种救治之术。东汉时太平道利用符水咒说替人治病,《三国志·张鲁传》云:“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咒,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后汉书·皇甫嵩传》也指张角“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可见,这种藉助符咒行医祛疾的做法在陕西地区由来已久。

明人江盈科《雪涛诗评》中记了四句云:“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盖谚词为儿啼发也。”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夜哭郎是什么?

资料图

佛教公案“黄叶止啼”

明和尚释函可集中收录较全:“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往来君子读一遍,安眠稳睡到天光。”此条列于“颂古”篇,牵涉到佛教中的一场古德公案。《涅槃经》记载婴儿啼哭不止的时候,父母会拿一片杨树黄叶,对他说: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看见已生真金,便止住不哭了,实际杨叶并非金子,这是父母权变的做法。“黄叶止啼”是为了譬喻如来为度众生所作之方便行,释函可虽是有名的诗僧,但这条偈颂并不是原创,因为江盈科的生活年代比他要早上半个多世纪,当时已有此谣谚,只是在他笔下灌注了深刻的佛理。

清代也有类似的咒语:“天苍苍,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郞,来往君子念一遍,小儿睡到大天光。按:是语用纸敬书,书后遍贴路旁,为人易见之处,总不要四眼见。”

旧时陕南地区将此咒增了几句:“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一觉五更总不睡,堂上父母好惊慌。过路君子请诵唱,让他一觉睡到大天光。”

“三皇”为医学始祖

所谓“天皇皇,地皇皇”,指的是“天皇”和“地皇”。天地初立时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地皇十一头,兄弟十一人,此外还有泰皇(人皇)。“三皇”之名起于战国后期,最初见于《庄子·天运》和《吕氏春秋·贵公》,但是直到司马迁《史记》中才有明确记载的官方“三皇”,他们分别掌管着天、地、人三界,被民间视作民族始祖和圣贤先哲。唐代在京师长安设立“三皇五帝庙署”以供崇祀,宋代将“三皇”分开祭祀,元代立国后将尊祀“三皇”的活动纳入国家祀典,并且尊为医学始祖,到了元成宗时期更命郡县通祀“三皇”,礼仪规格与儒学的宣圣释奠礼相当。

道教本身信奉“三皇”,葛洪曾提到他在师从郑隐之的时候见到“三皇内文”,这可以视作葛洪接受与搜集的最重要的符文之一。它曾隐藏在名山大川之间,世人若能拥有“三皇文”,就能辟除灾祸,因此被认为具有护佑的功能。人们藉由“三皇文”可以召唤六丁之灵、五岳之君、阡陌亭长诸神判明吉凶,预测未来;可以召唤“六阴玉女”为仆役,还可以召唤“八史”代为卜筮。这种透过“三皇文”来召唤神明、问以吉凶的行为逐渐成为道教符文的传统。

“天灵灵地灵灵”乃”天皇皇帝黄黄“的变体

元朝有一“霹雳大法咒”,开篇便是“天皇皇,地皇皇,人皇皇,色苍黄”。在《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中有符文云:存身为六丁,右手持斧钺,左手掐第三指第二节,六丁诀不得辄动,动则不灵。此符便把施咒者自己当作了手持斧头的六丁神灵,道教符文中更为常见的“天灵灵,地灵灵”也是“天皇皇,地皇皇”的变体之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内服的道教符咒已经基本退出大多数人的视野,而外用医符由于对人体无害反倒保留了下来。百姓父母一心想让孩童安睡,小儿止啼咒易于记诵、偶有灵验的特性使它流传千年成为最被人熟知的方法。

天界上存在着一个“太医院”

道门里普遍视治病疗疾为济世度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宗教动机的推动下,道教符咒与医学密切相关。在其看来,天界上存在着一个“太医院”,通过符咒可以请得天医神吏降临,疗治天底下男妇小儿诸多的内外疾病。道教的医用符咒也由早期的原始、单一逐渐扩充为适用于不同临床症状的专用符咒,包括伤寒符、头疼符、腹痛符、背痛符等等,施治的方法有口服、佩戴,也有将符悬挂于门窗、墙、树甚至患处的外用医符,小儿夜啼咒需要张贴在交叉路口甚至厕所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才能起效,就属于典型的外用医符。

“夜啼帖”的作用

“夜啼帖”能流传数千年,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夜啼帖”有时的确能够起到一些疗效,至于为什么有疗效,这又需要回到祝由疗法的原理。

前文已经提到东汉的张角利用符咒治愈了大批民众,《隋书》中记载:“其术业优者,行诸符禁,往往神验,而金丹玉液长生之事,历时靡费,不可胜记,竟无效焉。”通过对比饵食登仙的徒劳无功,肯定了祝由术的有效。因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情志的变化都将影响着个体的生理、病理情况,而在情志活动间又存在着生生相克的复杂关系,故外界所施加的情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情况的变化,《素问》称之为“移精变气”,因此祝由之术尤其适用于精神情态的疾病以及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

《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关于小儿夜啼的成因:“小儿夜啼者,由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则可以法术断之。”

资料图

在传统医法不见其效的情况下,需要借助“法术”进行去除,这“法术”在现在医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如果父母们口口相传“贴符念咒”可以止小儿夜啼之症,那么小儿就有可能不哭,这和现代心理学中的双盲法有相似之处:即便某些药物被证明对某病无效,但是在病人和医生双重的心理暗示下,也可以取得一些疗效。

从“夜啼帖”的疗法来看,父母长辈都会很认真的选取红纸,写上咒文,并有意识的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以至于贴在厕所里,以期藉助陌生人的力量祛除邪祟,这显然是个强烈的心理影响。这也无疑会改变父母在其后照顾孩子时的行为活动,孩童虽然无知,对于外界的刺激却十分敏感,周围人行为的潜在变化便会逐渐使孩童的心理活动的改变,进而刺激生理活动的调整。但是心理治疗的效果总是有限的,父母在小儿夜啼时往往伴随着抚摸、安慰等行为、语言,孩童自身也会因为疲惫停止哭泣,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都为“夜啼帖”增添了有效的光环。(编辑:行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