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 功 与 姜 夔

 远山星际 2021-01-05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启 功 与 姜 夔


作者:魏新河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名家,以词最为著称。龙榆生在《今日学词应到之途径》一文中言道:“以姜、吴一派,代表南宋词家。”八百年来,在词的领域里,像他那样影响深远的人物,实在不过三五人而已。有清一代甚至出现了“家白石而户玉田”的局面。同时姜夔又是造诣精深的音乐家、书法家、诗人,在金石、鉴赏方面亦颇有成就。陶宗仪说:“白石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


(图一)
当代诗词、书法家启功先生与姜夔虽然是“萧条异代不同时”,但却有着许多共同的爱好和观点。启功先生深爱姜夔,他的诗词、评论经常涉及到白石,评价极高。在书画中,他也爱写姜夔的诗词,爱画姜夔的诗意词意图。
启功先生把姜夔的诗词评论为两宋之冠。这样的评价在古人言论中也是很多的,但启功先生态度更加肯定。
他有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白石《湖上寓居杂咏》的第一首,即“荷叶披披一浦凉”一首,先生颇爱此首,屡屡书写,我见过很多幅。在这一幅末系小款两行:“白石道人诗无败笔,足冠南宋。一九八四年三月灯下书,启功。”
(图二、图三)
另外还有一幅书法写的是白石《湖上寓居杂咏》的第九首,即“苑墙曲曲柳冥冥”一首,题款写道:“白石道人诗不愧敲金戛玉之称,少于放翁,精于放翁也。启功”。 
(图四)
他在《论诗绝句·姜尧章》中写道:“青芦荷叶共吟商,更有箫声伴夜航。雅洁不妨边幅窘,江湖诗伯首尧章。”对白石的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先生在《论词绝句·姜夔》中说:“词仙吹笛放船行,都是敲金戛玉声。两宋词人谁道得,春风十里麦青青。”对白石的词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两宋期间还没有人达到白石的水平,至少也是那首《扬州慢》的水平,而这首词乃是白石二十二岁时的作品。他论周邦彦时却说:“叔世人文品亦殊,行踪尘杂语含糊。美成一字三吞吐,不是填词是反刍。”
其实,词有着不同于诗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其特质就是要眇宜修,要求含蓄蕴藉,反复勾勒渲染,潜气内转,意脉迂曲,欲言又止,王顾左右,借景寄托,达到“隔江人在雨声中”的艺术效果,同时,还要竭力推敲揣摩字词的音、色、味及其协调搭配,最终构筑成为有表有里的“七宝楼台”。所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对这些,先生可能不甚以为然,他论周邦彦也不是褒义的,但正是这种感觉,却曲尽美成妙处,实在是搔到痒处,形象生动。他说吴文英是:“沙里穷披金屑小”,这不正是“七宝楼台”的外观效果吗?还说是“崎岖路绕翠盘龙”,这不正是 “意脉迂曲”的形象语言吗?凡此,都能于贬语中见其精确。他论史达祖:“顾影求怜苦弄姿,连篇矫揉尽游辞。史邦卿似周邦彦,笔下云何我不知。”在两宋名家当中,先生对绝大多数都没有正面的肯定,对有“词中老杜”之称的王沂孙连提都没提,对周草窗等辈就更不屑一顾了。况蕙风尝云:“性情少,勿学稼轩。非绝顶聪明,勿学梦窗。”(《蕙风词话》)。这可为倚声者警惕。
两宋时期是以婉约为正宗的,斥苏辛为“变体”。在南宋正宗派词人群中,除了姜夔之外,只有两个人受到先生的表扬,一个是李清照,先生说她“清空如话斯如话,不作藏头露尾人。”另一个是深得姜夔衣钵的大音乐家、词人张炎,先生说他“情深不碍语清圆。” 
(图五)
我们可以看出,先生是偏爱“清空如话”、“清圆”的风格的,他写书法时也多是选择此类诗词。


(图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而“清空”二字正是历代评论家们评论姜夔的专用词汇。当然,先生并不反对“七宝楼台”,他反对的是表里不一的“七宝楼台”,反对的是矫揉造作、搔首弄姿的“游词”,这和王国维的观点是一致的。我曾当面听到先生肯定梦窗的话。我们看他的两首《十六字令·题牧石先生〈梦边填词图〉盖学词慕梦窗者》:“词,七宝楼台玉树枝,心所慕,异代若同时。” 又:“词,理屈而穷我自知,一个字,拈断数茎髭。”
(图十)
可见,先生是肯定“七宝楼台”的。他甚至在看到吴梦窗有些有表无里的词时还发出感叹或遗憾:“七宝楼台蓦地空!”也就是说,梦窗有些词确实过于重视词汇这个外表了,如海棠,有色无香,徒然“眩人眼目”,张炎曾经一语中的:“拆碎下来,不成片段。”白石正是避免了这种种不足,所以赢得先生赞美。张玉田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形成了更加醇雅、流利的风格,也受到先生的肯定。
而白石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达到了前文所述的那些标准,又将主意表现得相对比较明白,分寸尺度把握得比较到位。尤其是白石所特有的那谐婉的音节、冷淡的色调、雅正的词汇、超然的气息,更是夐乎不可及。正是这些,与先生的审美情趣相符,所以他才给出了那样高的评价。当然,我们认为,白石是受之无愧的。清代大家朱彝尊早就说过“词至南宋始极其工……姜尧章氏最为杰出”。
在此,我们看看部分古人对白石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白石诗集一卷附诗说一卷》:“今观其诗,运思精密,而风格高秀,诚有拔于宋人之外者,傲视诸家,有以也。”清陆钟辉序白石诗集云:“善能诗声,所为乐章,更妙绝一世。”杨万里在《进退格寄张功甫姜尧章》诗中说道:“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教白石作先锋。”张炎在《词源》中说:“古今咏梅,惟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成绝唱!” 郑文焯手批《白石道人歌曲》亦云 :“千古词人咏梅绝调”。周济也说:“与稼轩相伯仲”。并且“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清代的浙西词派奉姜夔为韩愈、杜甫:“词中之有姜白石,犹文中之有昌黎也”、“词家之有姜石帚,犹诗家之有杜少陵”。(我个人人认为,这话实在有些过了。仅就技艺而言,或许距离还不大,但是少陵那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博大深沉,确是白石无法方比的。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到白石高超的技艺是何等深得人心。) 刘熙载《艺概》:“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白石曾作《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题下自注云:“此诗录寄诚斋,得报云:‘所寄十首,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杨万里并介绍姜夔去见范成大,在《送姜尧章谒石湖先生》诗中道:“咳唾珠玉皆新诗、惭无高价索璠玙。”白石则于《雪中访石湖》中从容地吟道:“黄芦阵野鹜,我自将十万。三载渠未降,北面石湖范。”。而爵高位显、诗名天下的范成大竟然有点受宠若惊地说:“当时访戴舟,却访一寒范。新诗如美人,蓬荜愧三粲。”(《次韵尧章雪中见赠》)。当时著名诗人萧德藻激赏白石,并“以兄子妻之”。杨万里《送姜尧章谒石湖先生》:“吾友彝陵萧太守,逢人说项不离口。”足见白石诗艺震动公卿、征服巨匠。
这些,即使不为白石下“南宋之冠”的结论,但说他是顶尖级人物,则是无可争议的。
先生爱白石,屡屡见诸诗词书画。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书画作品是丁亥(1947)年冬日画的白石《念奴娇·闹红一舸》词意图,款为“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丁亥冬日用明贤淡雅之笔写白石词意。启功。”

(图六、图七)
其时先生才35岁,就已爱慕并寝馈于白石技艺了。
他在外地作诗词作书画也不忘白石。他在一幅自书旧作诗的书法中写道:“艳说朱华冒绿池,西园秋老几多时。赏音最是尧章叟,爱看青芦一两枝。偶写秋塘小景,戏拈二韵。摇动青芦一两枝,白石道人句也。一九八一年秋借榻同乐园作,冬日书,启功。”
(图八)
在他看来,姜尧章是最为赏音、知音的。
他失眠的时候也想到白石。《失眠口占》:“半世牛衣榻,余年燕处家。窗明星似月,杯浅酒疑茶。字欠逢人债,诗凭自我夸。傲他姜白石,生傍马塍花。”诗后自注:“院中多此树,花开正繁。”这里还有一段相关的故事,令历代文人艳羡,寇梦碧先生称之为“布衣诗人最为得意的事情”,据陆友仁《砚北杂志》载:
小红,顺阳公(范成大)青衣也,有色艺。顺阳公之请老,姜尧章诣之。一日,授简征新声,尧章制《暗香》、《疏影》两曲。公使二伎肄习之,音节清婉。姜尧章归吴兴,公寻以小红赠之。其夕大雪,过垂虹,赋诗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尧章每喜自度曲,吹洞箫,小红辄歌和之。尧章后以疾殁,故苏石挽之云:“所幸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宋时花药皆出东西马塍,两马塍皆名人葬处,白石殁后葬此。
这一段轶事广为流传,尤其为文人们所津津乐道,历代有很多画师以此为题材写入丹青。先生“更有箫声伴夜航”之句也不无美意。梅兰芳善画梅,其斋名曰“缀玉轩”,也是从白石《疏影》首句“苔枝缀玉”而来,颇为吻合。我曾多次到杭州寻访姜夔墓,已不可得,只剩一条马塍路,两侧高楼林立。诗人王翼奇先生就居住在这条路上,他也说已无法找到了,就把他居住的小区中心花园聊当墓地,默默祭拜,其时杜鹃等杂花方盛,我作了一首小词《竹枝·翼奇先生居马塍路,白石故葬此,商拟楼侧小园为墓地默祭》:“欲把词心托杜鹃,群花不语树无言。翠禽小小来还去,过了梅花八百年。”事有奇巧,后来读白石诗《次朴翁游兰亭韵》“山色最怜秦望绿,野花只作晋时红”之句,诗后自注云:“右军祠堂有杜鹃花两株,极照灼。”看来,书家身后都是“托杜鹃”的,右军与白石千载灵魂相通,祠畔杜鹃照眼。据此,我所默拜的的马塍路上杜鹃小园必是白石墓地无疑了。
他因曹雪芹故居也联想到白石。起因是著名的“十二条拐棍访西山”。一九七五年农历八月晦日,萧劳、夏承焘、张伯驹、钟敬文、周汝昌、李今吾、潘素等十二位耆宿,策杖偕游北京西郊香山,访吊曹雪芹故居(是否为曹故居有争议)。吴柏森、周笃文等先生以小辈随行。瞿禅翁首唱《减字木兰花》词,诸翁纷纷作和,声家云集,一时盛事。启功先生作《南乡子·友人联袂至西郊访曹雪芹故居,余因病未克偕往,佳什联翩,余亦愧难继作》词云:一代大文豪,晚境凄凉不自聊。闻道故居犹可觅,西郊,仿佛门前剩小桥。    访古客相邀,发现诗篇壁上抄。愧我无从参议论,没瞧,自作新词韵最娇。
启功先生还有许多涉及到姜夔的地方,不能尽列。
(图九)
今先生也已作古一年有余,地下若逢姜白石,两位诗书圣手当樽酒论文,把臂尽欢了。
                 2006年8月5日脱稿,8月11日修改。
作者简介:
魏新河,号秋扇,斋号孤飞云馆,1967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市。长期执教于空军大学。自幼研习诗词书画,尤致力于词学,旁及小学经籍。著有《秋扇词》、《孤飞云馆诗集》、《秋扇词话》、《论词八要》、《作诗十二讲》、《词人年谱五种》、《词学图录》、《词林趣话》、《帖学要论》、《孤飞云馆书画丛论》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