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开扒盗墓IP的正宗科学范儿!

 中原高考678 2016-02-18


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自上映以来可谓是好评不断,《鬼吹灯》《盗墓笔记》这些大IP进行了各种商业化的再创作,吸引了大量粉丝,做过不少解读,但是你知道看它们最正宗的科学范是什么吗?小说和电影里面有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说法,如“鸡鸣灯灭不摸”“阴阳眼”“彼岸花”等,这些在现实中能找到吗?“盗迷”和“灯丝”且慢心急,下面就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来破解这些看似神秘的东西吧!

鸡鸣灯灭不摸金

这才是开扒盗墓IP的正宗科学范儿!

选择“鸡鸣灯灭不摸金”的意思就是盗墓者一般不会选择在鸡鸣天亮、蜡烛熄灭时进行盗墓行为。这个说法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盗墓贼多选择在晚上动手,主要出于安全需要。由于挖掘的盗洞大多暴露于地表,晚上有夜色遮掩,所以不太容易被人发现。另外,古代历朝历代均有宵禁之令,寻常百姓夜晚不得擅自在外游荡,否则便被视为犯法,所以晚上动手更为安全。鸡鸣之后天色便已破晓,古人起床比现今要早,为了不被他人发现,自然要在天色破晓前离开盗洞。

“灯灭”指的是在盗墓时,盗墓者会在地宫的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如果蜡烛熄灭就要立刻撤出。蜡烛熄灭除去物理撞击因素外,多半是因为氧气不足,许多墓室多封闭数百年甚至长达千年,空气早已变质,氧气含量明显低于地表。真实历史上,许多葬身墓室的盗墓贼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为机关所杀,而多半是因困在墓室缺氧而死。

阴阳眼

这才是开扒盗墓IP的正宗科学范儿!

影片中刘晓庆饰演的“虹姐”,一身白袍长衫,一票黑衣随从,从小阴阳眼,一黑一黄,被人传说可以看见鬼神。电影中对阴阳眼的科学解释则很残酷,说所谓的阴阳眼就是脑瘤,压迫神经导致幻觉。从科学的角度说,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疾病“虹膜异色症”(Heterochromia),这种疾病是一种身体状况异常,导致两眼的虹膜呈现不同颜色的性状。眼睛的颜色,特别是虹膜的颜色是由虹膜组织的色素沉淀及分布决定的。因此在形成过程中,任何因素影响以上的色素分布就会造成眼睛颜色的不同。比如著名摇滚巨星大卫·鲍伊,左眼黄褐色,右眼淡蓝色。

彼岸花

这才是开扒盗墓IP的正宗科学范儿!

“彼岸花”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线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彼岸花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这种植物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彼岸花,学名石蒜,又叫曼珠沙华,属于石蒜科,最常见的是鲜红色的石蒜。石蒜是一种多年生球根花卉,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目前不仅在江南及西南各省均有野生,且已广泛分布到了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其特性是先开花,花末期或花谢后再出叶;也有的种类是先抽叶,在叶枯后开花。因为它的花和叶总不得相见,才有了“彼岸花”的称谓。

另外,因为这种花经常生长在野外的石缝里或坟头上,所以也被称为是“黄泉路上的花”。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娇艳美丽的彼岸花,在民间却被视为邪恶的象征。从科学的角度看,老人们让孩子远离石蒜,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石蒜是一种有毒植物,它的植株含有一种名为“石蒜碱”的毒素,能使人中毒甚至丧命。其中,石蒜的花朵和鳞茎毒性最大,被拗断的茎干渗出的液体中也含有这种有毒物质,皮肤接触汁液后会马上红肿发痒,进入呼吸道更会引起鼻子出血;如果有人误食了它的花朵和鳞茎,还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它的鳞茎常被用来制作农药,其毒性之烈可见一斑。

磷火

这才是开扒盗墓IP的正宗科学范儿!

影片中有个剧情是摸金校尉和虹姐团伙的人在墓穴中要经过一座木桥,而最先经过木桥的人在没有任何预料之下自燃了,该怎么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其实,这座桥是用磷石铺成的,只要轻微的摩擦就可被点燃。电影中这种燃点很低的磷石应该是白磷,它是一种无色或者浅黄色、半透明的蜡状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类似于大蒜,燃点极低,一旦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暴露于空气中且在暗处的白磷会产生绿色“磷光”和白色烟雾。白磷虽然危险,但也有很多用途。在工业上多用白磷制备高纯度的磷酸;在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燃烧弹。其中白磷弹就是一种威力十足的武器。这种武器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却是一种非常厉害的燃烧弹,沾到皮肤上很难及时去除,燃烧温度又高,可以一直把人的软组织烧尽,同时产生的烟雾对眼鼻刺激极大。伴随燃烧过程,即会有白烟产生。白磷弹的基本机构,就是在弹体内充填磷药,使之遇空气即开始自燃直到消耗完为止。影片中在过木桥时目睹了手下被烧死的虹姐,迅速拿出一件白色透明的衣服披在身上,然后安然地从木桥上走过,可见这件衣服是防磷火的。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是能防火的衣物呢?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

洛阳铲

这才是开扒盗墓IP的正宗科学范儿!

洛阳铲又名探铲,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洛阳铲一端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地下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都对洛阳铲有一定介绍。洛阳铲原本是盗墓者使用的盗墓工具,后为考古界运用于考古探测,成为最常见的一种考古探测工具。除了考古界外,建筑界也大量用洛阳铲来探测地基,用途甚广。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犯罪行为,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春秋时期,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也益为盛行。禁止盗墓的法律,在先秦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厚葬形成风习,于是“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而自然会因此诱发“奸人”盗墓行为。“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历史上各朝各代对盗墓行为的处罚都比较严厉,现如今当然也不例外。在考古时,考古学家遇到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盗墓,盗墓者不仅损坏了原来的墓穴,甚至盗取了珍贵的文物,使考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摸金校尉”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洛阳铲

 
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1] 
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1]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19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1] 

历史文化

河南洛阳邙山上冢垒嵯峨,几无卧牛之地,地下随葬品埋藏极为丰富。郑和七次下西洋后,中国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购于黑市”。由于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阳的凹形探铲,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
洛阳铲逐渐为后人改进。最早广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盗墓,而今则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20世纪50年代,洛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工厂选址常遇到古墓,以机器钻探取样,费时费工,于是工程施工人员就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地探测出千余座古墓。之后这种凹形探铲推广到全国,并很快传到东欧和亚非各国,洛阳铲从此驰名中外。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洛阳铲”的发明者是洛阳当地一些人。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100多年间,神奇的“洛阳铲”,使得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阳铲”由此恶名远播。
“洛阳铲”既是盗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洛阳铲”已被正式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在教科书上划出图形,介绍其使用方法,向全国推广使用,并因此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也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可以说,在世界范围,“洛阳铲”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洛阳铲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
洛阳是“洛阳铲”在中国的唯一产地。然而,长期以来,“洛阳铲”的生产经营一直处在民间手工作坊的原始状态,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一些考古专家呼吁对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洛阳铲”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整理和规模开发,甚至建议将“洛阳铲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 
2014年,洛阳铲文化保护协会把“洛阳铲”注册商标,把洛阳铲真正留在了洛阳。洛阳铲博物馆等相关机构也在逐步建设,洛阳铲作为一个世界性文化符号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

发明来源

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据考证,打造出第一把洛阳铲的铁匠叫做陈印娃,现已故去。

样式原理

洛阳铲洛阳铲
洛阳铲因为是要作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新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而今,洛阳铲的家族已经十分庞大,比如电动洛阳铲,俨然是一个小型的钻探机[3] 

具体分类编辑

电动洛阳铲图片电动洛阳铲图片
手动洛阳铲:是指传统的通过手动进行操作的洛阳铲。
电动洛阳铲:电动洛阳铲是手动洛阳铲的电动化、机械化。针对不同的地下情况。分为土层型电动洛阳铲和延时性电动洛阳铲。电动洛阳铲其工作效率是普通工人的15倍之多。

使用方法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使用时身体站直,两腿叉开,双手握杆,置于胸前,铲头着地,位于二足尖间,用力向下垂直打探。开口到底,不断将铲头旋转,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圆柱形。从刃部逆铲将土抠下,纵向掰开看断面。看土时,不能回铲,回铲是连续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铲。洛阳地下的土种类很多,探工将其粗分为死土、活土两类。一般说来,死土是一万年以前未否则探不下去,拔不上来,将铲卡在孔中。搞钻探一面下铲,孔半圆;两面下铲,孔椭圆;只有四面下铲,探孔才是圆的。打的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弯,直是不歪。打垂直孔也并不十分容易,对工具而言,铲头要正,杆子要直。否则,易打弯孔,甚至打孔小口大肚,不成名堂。测验探孔的正直弯曲,可以拿一面镜子,借助阳光,从孔口往下照,光线射到孔底,则孔是直的。如果光线射到孔壁下不去了,则孔是弯的,必须修整工具后再打。打弯孔很费劲,双手拔杆时也可以将肩头顶靠木杆借力上拔。
初学者打几米深的孔,一个孔或几个孔打下来,手掌容易磨出水泡,不久便磨出茧子,这是学习者的最初经历。初学时,可面朝南打50厘米,转向面朝北再打50厘米,轮流转向下打,纠正双臂执铲的偏差,练习打垂直孔。开始打洞时将洛阳铲用力地探下去,打个米把深,稍微出点力,顺劲就下去了,如果打得深一些,人就不用出力,手一松铲子下去,就打进土里了。如果初学时没有接受严格的训练,或者的拿铲姿势不够标准,以及个人使用习惯等,都会出现一些偏差,打出歪孔。两个相距不到1米的探孔,二人同时下打探,一个垂直孔,一个歪斜孔,那么,在8米深处,歪孔甚至与直孔交会,两把铲头碰到一起。这种情况虽然很少有,但并不罕见。[1] 

应用改进

洛阳铲洛阳铲
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主要用于挖坟淘宝,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此外,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洛阳铲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犇牛洛阳铲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学校选址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犇牛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利用洛阳铲对基坑开挖进行质量检验。
洛阳铲有更新的价值:
在2007年红极一时的“盗墓小说”《鬼吹灯》中,有关盗墓工具的详尽描写,但主要是“洛阳铲”(洛阳的盗墓者以李鸭子发明的“洛阳铲”闻名)、探杆和绳索等。可见古代的盗墓工具还是比较原始的。
在2006年创作的著名盗墓小说《盗墓笔记》中也有一定的介绍。
除了盗墓贼之外,洛阳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考古、钻探、建筑等领域。最早将洛阳铲改邪归正的就是考古学家卫聚贤,他发现了这种工具之后马上意识到其在考古上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广在考古活动中使用。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洛阳铲也改变了不少,首先由于过去用的木杆太长,勘探考古携带不便。现代的洛阳铲也与时俱进了,采用螺栓固定钢管作为铲杆,可以随意加长而且携带方便。另外为了建筑和工业勘探的需要,洛阳铲也出现了电动版本,完全就是个U型钻头。
洛阳铲甚至成为一件特别的工艺品,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给该国同行作为礼物。如今洛阳铲已经被洛阳地区视为城市名片之一,作为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街头摆卖。[4] 

组成结构

如今的洛阳铲已经被精明的商家做的更加完善,携带方便,洛阳铲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部件:铲头、配重杆、加长杆吊环安全绳以及携带包六大主要组成部分。环环有丝扣的方式连接起来。

铲头

铲头被分为土铲头,破砖铲,泥沙铲头以及筒子铲四大类。
土铲:与名字一样主要用来开凿由土构成的土壤。
破砖铲:由于一般的铲头遇到强硬石材无法继续挖掘探测而专门设计的一种铲头,用于打碎石块,砖瓦。
泥沙铲:普通的铲头无法把泥沙带出,在土铲的基础上增加铲头出两侧护翼让洛阳铲在泥土,沙质的土壤也能够快捷的工作。
筒子铲:一种新兴的产品,它的作用主要是对付淤泥,在其他铲头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带出的如水一样的泥沙,它却可以轻松带出,也是被探测人员称绝的铲头。
掏沙铲:一般用于戈壁、沙滩、河滩、沙地等。这些地方土质松软不易带出,掏沙铲独有的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能顺利的带出土壤。
探针:一种搭配的工具,先用探针(扎杆)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是用洛阳铲打探洞观看。其探头有多种形式。

配重杆

配重杆:它的作用就如同标枪的前面,更加准确,有力的向深层挖掘探测,都是以丝扣的方式连接。
配重基本分为两类:口径2cm和口径2.5cm。主要因为部分大铲头2cm的配重不能带来配重的效果而增加尺度。

加长杆

加长杆:它的作用加长整体长度,因为它也是由丝扣连接方式,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加长的,但是没有必要加过于多的加长杆因为有吊环。

吊环

吊环:看起来比较一般,它是所有丝扣连接洛阳铲的最顶端,用于在深沉探索把洛阳铲从深层取出的作用。一样是现代洛阳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全绳

安全绳:连接吊环负责把整个洛阳铲从深坑中带出。

携带包

携带包:现代的洛阳铲方便携带可装可卸,有一个包来装洛阳铲和从前的洛阳铲比起来要方便许多也更加专业化。[5] 

制作工艺

洛阳铲也是由各种不同材料所制成的,最主要的金属是铜,其次还一一有精铁、铅制成。比例为7:2:1.最终将明矾涂抹使其更坚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