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七、推手...

 武当太极师兄 2016-02-18
  一、太极拳推手“四纲”

  “沾粘连随”本应该是“沾连粘随”。对这四个字,太极拳是非常重视的,被称为推手“四纲”。

  “沾”,讲的是太极拳的接手要轻,要准。太极拳打手时,首先就是要接手,接手一是要准,二是要轻,不要重。轻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诗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可以用来形容打手时的“沾”,就是轻轻地像细雨沾衣一样沾住就行了。为什么要轻呢?因为轻则灵。推手练习的是“听劲”的功夫,如果你放松,动作轻,感觉就灵敏;如果重,感觉就相对迟钝。所以,“沾”一定要轻,要灵,这样才能了解对方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

  “连”,讲的是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互相缠绕往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不要与对方脱离。不仅动作要“连”,在意念上也要“意在人先”,预先感知对方的动作意图。这主要是练习顺随的功夫,要求双方的手臂相吸相连,不要脱离开。

  “粘”,是在“沾连”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它和“沾连”不同,是要制住对方。在推手时,一定要缠住对方,“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三节——身体的三节是头、躯干、下肢;手臂的三节是手、肘、肩;下肢的三节是脚、膝、髋。推手主要是控制手臂的三节,要捋根节,堵中节,塌梢节。就是捋要从对方的根节上捋下来,把中节堵住,用塌劲控制手腕。总之,只有在推手中控制对方的三节,才能“粘”以制敌。也就是说,推手时,并不是仅仅和对方相随相连就可以了,还要把对方往不顺随的地方引导,造成对方的背势;如果是活步推手,还要控制住对方身体、下肢的三节,也就是要“粘”住对方,造成对方不能走化的局面。这样才能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所以王宗岳说:“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时,胳臂不能僵硬,应该像皮条一样柔软。

  最后是“随”,就是随人所动。但是,“随”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和对方相合。不仅要在动作上相合,而且要在神意上和对方相合。只有做到了“合”,才能练习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这样才能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连”和“随”是不一样的,“随”要求你做到“合”,只有“合”,才能因敌变化而变化,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

  练习“沾连粘随”时,要注意四个毛病,即丢扁顶抗。

  顶,就是顶牛,不知道走化,这是我们在推手中常见的现象。走化应该是从腰上走化,走化不了,就会顶牛。

  扁,就是对方推你,你不走化地退让,身法就偏了。

  丢,就是不能连随,跟不上对方,脱离对方。

  抗,就是用力和对方对抗。

  “顶”和“抗”都属于王宗岳说的“无过不及”中的“过”。用力过度,就容易让对方利用,造成自己的被动。“丢”和“扁”是“不及”。这时身法不正确,不能走化,不能探听对方的虚实,很容易让对方乘虚而入,被发放出去。所以,只有避免了“丢扁顶抗”这四病,你才能练好“沾连粘随”的功夫。

  “沾连粘随”是推手的基本功,散手训练也离不开“沾连粘随”。要进一步学习太极拳,还要研究武禹襄提出的“敷盖对吞”四字秘诀,以及李亦畬提出的“擎引松放”撒放秘诀、郝月如老师总结的“引化拿发”四字要诀。但是,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武禹襄提出的“起承转合”。做到了“起承转合”,就能达到。

二、太极拳推手要义
  
  太极推手不同于一般拳术,它不是以力胜人,而以“巧”胜人,这个“巧”包括“技巧”和“灵巧”两方面。而要能得“巧”,首先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善于学习。下面谈谈个人练习推手经验,供初学者作参考。
  
  1.立身中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十三势行动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和人推手时,对方用力压迫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 心不易动摇,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极易被人发出。
  每见两人推手,一方 被对方一引或一压迫,身体即朝前俯,面孔朝地,重心偏于前方,对方用採劲,易于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然后于被动挨打地位,既不能化,又不能还手,实 处于败势。又有人自以为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一遇对方力量压到自己身上,身子便朝后仰,重心偏于后方,对方用挒劲,亦易向后跌倒,即使自己腰里有功 夫,能不被人推倒,但若遇力大劲长的人,在腹部用力一按,后脊椎难免受伤。我们又何必冒这个危险呢?
  再则推手时,对方往往用引劲诱我,我必须保留转换变化的余地。惟有身体中正,虚领顶劲,则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回旋,这是很重要的。
  
  2.直来横截,横来直截
   推手时,对方用直劲来打我,我用横劲发他出去;对方用横劲来打我,我用直劲发他出去。如果对方以变手大力按我胸部,封得很牢,欲化也化不开。此时我越是 胸部挣扎,则对方越逼越紧。我惟有略为含胸,以一手抚对方之臂或肘,向旁推去(虚实劲),彼必脚跟浮起而跌出。对方从横侧打我,我本应因不稳而倾跌,但我 在对方打我之一霎那,用手向对方胸前一伸,对方反而跌出矣。
  清代乾隆时儒学拳师叶乃周,在他所著的《叶氏武技书》中曾说:“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这一原则,在推手中应用起来,颇起作用。
  
  3.后发先至
  王宗岳先生《打手歌》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孙武子曰:“知己知彼,后人发,先人至。”“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侦察对方动静。“彼微动,己先动。”是从听劲中已掌握了对方来劲动向,作好准备,立即发起攻击。这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我抢他前面发我之动,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我的劲是新劲,来势正猛,对方旧劲,欲收回不能, 欲用发劲不及,处处落后,处处被动,怎得不被我发出?所以说,“后人发,先人至”的关键在听劲。这是推手很重要的一条原理。叶乃周先生说:“……叶彼之势 既发,已近我身,尚未落定,我即乘此机会,发我之势,彼欲退不得,欲拦不及,再无不妙之理。若稍前,则彼尚可收回,稍后,则我已吃,所谓后发先至者 也……”
  
  4.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大,腿之力 不如腰大。推手时,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人不动。若用腰腿之劲,对方即能倾跌。盖推手动作,表面上虽在手腕,而实际上全在于腰。若肩不能松,腰不能活, 全用手臂,决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至于步子稳不稳,在于裆劲,即跨腿脚三部分之联系动作,而其连用之枢纽,完全在腰。发劲时,劲起于脚跟,发于腿,由腰 向前后左右带动,手指做配合动作,将劲达到对方身上,是为发劲。
  知道这一点,推手时,手臂尽量少用力,进足贴身,仅用腰腿向前一弓,对方即已立足不住而向后退步矣。
  
  5.化劲在局部,发劲在整体
   初学推手的人,遇到对方加力于己身,便全身乱动,以为这样就是化。结果是动动一阵以后,并未能化去对方所加之力,自己仍然要跌出。初池者由于肩胯未能松 开,处处僵硬,对方在彼局部一拨,两脚便不稳。这是因为身体成为一个整体,不能松开,不知化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初学发劲,又往往仅用两手之力, 所以发人不动。这里的矛盾,使初学者不能理解。其实,化劲只在局部。
  陈微明先生曾说:“……假若推其手,手动而肘不动,推其肘,肘动而肩不 动,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若放人之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 去如火箭……”所以我们身体什么部位被人拿住,就应当松化什么部位,其它身体各部,不要乱动,以免影响重心。发劲时,劲起于后脚跟,到腰再到前腿,前腿一 弓,手臂一长,便发得人出,因为这是全身整体劲也。
  
  6.听人之劲
  太极拳推手以懂劲为最高阶段。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懂 劲的地步呢?只有平时和人推手时,能善于听人之劲。这就是说,靠和对方身体接触的部分(即指、掌、腕、肘、臂等)皮肤的感觉,得知对方来劲的方向、轻重、 强弱等,大脑立即作出反应,化掉对方之劲,向其弱点进行反击。这主要靠条件反射。若对方劲来,我还要想一想如何对付,那是来不及的。拳经说:“动急则急 应,动缓则缓随。”这就全靠感觉灵敏,听动的功夫了。
  推手时,为了要能听人之劲,我就不能用力对抗。因为两臂用力,对方的劲路我就感觉不出, 处处都得被动,这样哪膛失败之理?所以推手时出手一定要松要轻,掌握对方来劲,使对方欲发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动权。要听人之劲,自己就不能主观,不 能抢先出手攻击对方。要变主动为被动,而实际上仍是主动。根据客观情况,力来我化,相机进击,后发先至,实际仍是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说:“不主观”是听人之劲的首要条件。
  
  7.供人之力
  吴监泉老先生曾说:“太极拳练时不用气力,设 遇力大之人,如何对付呢?一个人几十斤气力总是有的嘛!”吴先生没有继续说下去。我们想太极拳是借人之力打人,拳经说:“牵动四面拨千斤。”四面和千斤是 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照字面上去理解。牵动是条件,拨是方法。只要牵动的条件成熟,小力能够拨大力。注意这个“拨”字,“拨”是巧劲。不是说小力能够顶住大 力,或小力能够胜过大力,而是说“拨”动大力。一个人有了几十斤气力,再加上技巧,这就足以应付还较自己气力大的人,这就是太极拳推手的原理“借人之 力”。
  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顶抗。用力顶抗,自己之力,被人借而打我矣。举例来说,对方来力,向我左身侧进攻,我不加顶抗,仅偏身化 之,又及时加力以捋之,这就叫“合力”。此时对方重心已被牵动,我可以再捋得足一点,使其脚跟浮起,或用横劲向前进击,均无不可。借人之力,对于对方来 力,最好不加阻挡,(使用截劲是另一回事)。我化他时,要让出一条路来,使对方的力,顺要去的方向而去,因为我若一拦,对方力就缩回,或者变换方向,反而 不容易打他了。往往有这种情况,对方重心已动摇,脚跟浮起,因我一使力,对方反而转危为安,恢复稳定了。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万不可使力,这是很重要 的。
  
  8.舍己从人,我顺人背
  上面已经谈到,推手时要善于听人之劲,就决不能主观。现在再强调一下“舍已从人”,因为 这是推手的关键问题。拳经说:“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又说:“因敌变化示神奇”,这都昌说明根据客观情况再作主观决定,不能一味主观。例如:我 学会某一手法,想在推手时用此手法将人发出。如果发对方不出,原因是,人是灵活的,我向对方攻击,对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想好的方 法,在实际运用中,碰了钉子。这是“主观”的毛病。
  我们在推手时,要力戒主观(舍己),要根据客观情况,作出反应(从人)。例如,对方下採我 手,要拨我脚跟,我顺其势再把手伸长下去,另一双手再一配合,则对方反而被我拨起矣。不过“舍己从人”不是一味听人摆布,而是要利用“粘连黏随”,使自己 身法处于顺势,而对方处于背势,则我的胜利才有把握。
  
  9.不丢不顶
  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接触,彼此听劲。我和对方身体 接触,始终不完全离开,谓之不丢。不丢才能感觉对方动向,而作应付准备。若对方一来力,我便将和对方接触之点丢开,则无从感觉对方来力之方向和轻重,因而 不能正确地走化。我丢开对方身体,或将两手缩回,谓之逃走。我逃走,对方要跟进打我,谓之“逢丢必打”。所以推手时千万丢不得。但另有一个情况,有时我们 和水平较低的人推手,两人作掤、捋、挤、按动作,粘得很紧,此时我两肘一平,劲断而意不断,对方两手扑空,身体失中,不觉倾跌。我这不能算丢,而是劲断意 不断,要加以区别。
  顶者,对方来力,我妄想以力硬顶,希望我力超过对方,力大者为胜。这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用力顶,若对方力大于我则我败。 用力顶,若对方一松化,我的身体便受到物体惯性规律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所以推手时要强调不顶。推手时不丢不顶,自己不主观,跟随对方 的动作,自己用适当的动作适应它,控制它,便能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