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骑车、登山、徒步、攀岩、探险……需要注意的是乍暖还寒,天气多变,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科学穿衣,熟练掌握穿衣法则。 ▼ 所谓三层穿衣法,就是在户外穿衣上,由内到外的依次分为:内层(也称贴身层、排汗层),中层(也称保暖层),外层(也称隔离层、防护层)。 关于三层穿衣法有两点需要明确:
户外小知识
为何要三层 因为户外环境相对城市通勤而言较为特殊和恶劣,所以对穿着要求更为苛刻,或者说更为讲究而已。准确的说,三层穿衣是为了在气温较低以及环境较复杂的户外环境下,给你提供必要的安全和舒适保障。此外,三层穿衣更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甚至避免在户外活动中发生严重失温的可能性。 三层的作用 外层(Shell Layer):隔离层、防护层。顾名思义,其作用主要是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就是我们俗称的冲锋衣(冲锋陷阵之衣?),多为硬壳。后者的说法明显形象多了,就像一个乌龟壳一样,在复杂自然条件下给予身体最强的保护。 中层(Middle Layer):保暖层。主要作用是保暖,另外就是减震。由于面料和工艺上与外层冲锋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保暖层的衣物大多手感柔软,因此也叫做软壳。在三层穿衣法中,软壳作为中间层弥补了外层冲锋衣偏硬不舒服的不足,并起到了一定的减震防护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寒冷环境下对锁住体温,减少热量散失,有效防止失温起着关键作用。 内层(Base Layer):贴身层、排汗层。作为贴身衣物,主要作用是保暖和排汗,两者重要程度不分伯仲。从预防失温的角度讲,保暖是基本前提,但是内层衣物的速干、透气、排汗也同样重要。 户外小知识
三层如何穿 设想一下,此刻,自己已然置身户外的场景。有哪些着装因素需要考虑? 1 防风。与自然为伴,刮风下雨就是家常便饭。 2 防水。不防水的户外衣服都是晴天穿的(貌似是废话)。 3 防刮。穿梭于密林时,一定不想皮肤和衣服被刮狼狈不堪吧。 4 防晒。户外日照强烈,尤其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十分强烈,对皮肤伤害非常大。 5 量轻。单就一件衣服而言,其重量多一件不多,少一件不少。但是架不住积少成多啊。 6 速干。纯棉衣物虽然柔软、吸汗,但不易干、大量出汗容易导致失温。 7 透气。这里的透气特指细节上的,比如小到分子级的透气膜,或者设计上的透气孔、透气拉链等。 8 保暖。寒冷环境下,这点很重要。有多重要?其程度可以这样形容:不解释。 归根结底,三层穿衣法毕竟是针对户外而言的。正是因为户外环境的特殊性,所以相比日常都市的三层穿衣,户外的三层穿衣会更加的考究些。针对可能面临的户外情况,根据上述 8 个参考项,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出行、适合环境的最优衣着搭配方案。 (以下建议仅供参考,不是必须哦) 外层 服装类型:冲锋衣、羽绒外套 主要参考:防风、防水、防刮 辅助参考:量轻、保暖、透气 中层 服装类型:抓绒/摇粒绒、轻型羽绒服 主要参考:量轻、保暖、速干、透气 辅助参考:防水、防晒 内层 服装类型:速干内衣、羊毛内衣 主要参考:速干、透气 辅助参考:保暖、量轻 户外小知识
户外服装的防水性,准确的讲分为防泼水(Water-resistant)和防水(Waterproof)。防泼水,原理上大多是在布料外使用防水涂层处理技术,当水泼洒到衣物上时会产生荷叶张力效应,形成水珠,迅速滑落。可防短时小雨,若长时间暴露在雨淋下,或遇中大雨,依然会透。市面上很多服装特性介绍里写的 DWR(durable water repellent——持久的防水处理)防泼水技术,就是这种,此外还有北面(THE NORTH FACE)的HyVent 等。 防水,大多是通过一层超薄的防水透气膜来实现其功能,在显微镜下其织物结构空隙小于水分子而大于空气分子,以达到防水的同时兼顾透气的效果。由此可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水,即便是倾盆大雨,甚至侵泡水中。购买衣服时,吊牌上的 GORE-TEX(美国戈尔特斯公司独家发明和生产的一种轻、薄、坚固和耐用的薄膜)标识,属于这一类。 三层穿衣只是为了应对寒冷户外而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发散性的思维,因为三层穿衣只是一个户外搭配规则。至于不是很冷的时节,可以参考以下户外着装参考方案。 ▲ 阳光明媚 = 内层(速干) ▲ 凉爽晴天 = 内层(速干、透气)+ 中层(保暖) ▲ 炎热雨天 = 内层(速干、透气)+ 外层(防风、防水) ▲ 伴有大风的寒冷雨天 = 内层(速干、透气)+ 中层(保暖)+ 外层(防风、防水) ▲ 伴有大风的寒冷雪天 = 内层(速干、透气)+ 中层(保暖)+ 外层(防风、防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