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门头沟木城涧煤矿札记(3)

 zhsky88 2016-02-19


“轮子坡”对面的大山根下,就是木城涧矿最大,最繁华的玉皇庙家属区,刚改革开放那几年曾被誉为本地的“小香港”,因有寺院“玉皇庙”而得名。据史料记载,玉皇庙建于清朝前的不知道哪个朝代,曾几何时辉煌鼎盛,富丽堂皇的三座大殿坐北朝南,云集着南来北往虔誠的朝拜者。木城涧煤矿建矿前,玉皇庙具有一定的宗教圣地意味,东面尚有三座古塔,周围松柏树成林,也就是现在医院的位置。由于深山里难得寻觅到一块宽际的开扩地,加之这里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环境,造就了古时的人员马匹、现代的汽车火车的交通枢纽,所以自然而然的,此地逐渐成为了木城涧煤矿集经济、商业、医疗、交通等的中心。三座古塔换成了医院两座厚重的洋楼房,并以其为中心,简单明了的分成了楼东、楼西、楼后三个矿工家属区。楼前是深沟(清水涧)河道,如今宽敞的马路,大概是七十年代那会儿修的。眼前近百米宽的河道上面挺立着两座大桥,一座是新的,一座是老的,在此处,我知道和经过的大桥,这是建的是第三座了。头一座要算是深山中的奇葩,叫“钢丝桥”,早已不见了踪影,那是由四条钢丝绳固定在河道两边的崖璧上,下边的两条铺上木板,供人们行走,两边的两条拉上些半个人高的铁丝网。无风的时候走在桥上都会惚惚悠悠的,令人胆颤心惊,到了风大的季节,那就要发扬老红军抢渡铁鎍桥的精神,胆子大的逞强好胜,真敢往过冲,老幼妇孺和胆小鬼们只能在桥的两边堆着了。大桥附近为古时的“黑虎桥”遗址,久负盛名的“十里八桥”之一,说起来也是桥不在经撰。眼下被旅游界和驴友们炒得热火朝天的、闻名遐迩的京西古道主干道——西山大路就经过这里。隐约的记得,桥南的崖璧上,古石刻一片一片的,碑文字迹重多,现在公路的挡墙里面埋了一部分,其余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烟飘逸散了。


(两座大桥直通轮子坡下)
(如今的楼西家属区)
(过去的楼西家属区)(一路往西,便是传说的大寒岭)

有意思的是在炎热的夏季,大桥上,就会聚拢了许多吹牛逼侃大山的人们,享受着清水涧河谷吹来的拂面凉风,格外清爽,有甚者到了后半夜,都不舍得离去。节假日傍晚,从永定门(原为西直门)发来的列车到来,可是大桥上人流高峰,许许多多在山外工作或走亲访友的人们就会受到夹道欢迎,大桥两边站满了人,仿佛是在吸收旅客们随身能从山外带来的一股新鲜的春风。(老桥下面的清水河谷)

大桥下面的清水涧河谷(清朝中期前称清水河),永定河支流之一,昔日也曾流水潺潺,跌荡起伏。数年来已是干涸的河床,卵石遍布。雨季的到来,又会给它增添了大自然的无穷活力,展现出黄河般的涛涛洪水,奔腾咆啸,把汽车、推土机、木材场都视为漂浮物(真的发生过),冲向了永定河。由于河道地下是煤矿的采空区,充盈的河水愈来愈流不住了,我童年的时候河水还能流上个一年半载,甚至于还可以钓鱼捞虾,游泳洗澡,真的是山青水秀,波浪涟漪。山里的孩子差不多都曾在水深没人的坑洼、潭坝里戏水玩耍,并学会的游泳,如狗刨、扎猛子、跳冰棍,聪明的孩子们还发明了把裤子脱下扎上裤脚弄湿,扣在水面上,人趴在两条裤腿中间,便成了简易救生圈,但也避免不了被布满河底的卵石和岸边的崖头磕碰得伤痕累累,可是孩子们却依然开心快乐,背着家长戏水游泳一丝不减。

(加上盖的煤仓)

轮子坡的东面紧挨着就是木城涧矿的“煤仓”,威武雄壮地高居火车站铁路线上方,好像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陪衬,其实,何尝不是如此呢!煤仓,故名思意,矿山生产出的所有煤炭都得运输到这里,然后,再通过火车运到四面八方。木城涧火车站(过去叫板桥站)是(京)门斋铁路线的终点站,也曾经有个响亮的名子“黑风口”,过去的年代谁也没听说过环保是咋回事儿,响彻云霄的噪音就别说了,“敞胸露怀”的煤仓毫无节操,连续不断的煤罐车从半山坡上倒下原煤,顺着溜子流进煤仓,无风煤尘滚滚,刮风之日黑浪涛天,不夸张的说,这里的人一辈子就没穿过透亮的白衬衣。煤仓附近的居民那真是“倒煤”透顶,天天生活在“黑舍会”里,有人就说过:每天洗完脸的水能攥出个煤球来。有时客车进站,正赶上任性的黑烟四起,上下车的旅客们那真是叫苦连天,喊爹叫娘,也许“黑风口”的美名就是从这里传开的。也曾经和小伙伴们幻想过:啥时要给煤仓加个盖多好啊!当今还真的盖上了!

(过去上下火车的站台)

(待续未完,原载门头沟论坛)

作者:凡夫俗子

编辑:何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