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哭了”是什么标准?

 江山携手 2016-02-19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个品德教育方面的专家,援引了某地某校一个优秀经验做法: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老师让每位家长给孩子写了一封信。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打开并阅读爸爸妈妈写给他们的信,很多孩子被感动了,然后哭了。最后的结论是:学生哭了,你看这个教育效果有多么强烈!

先说说这个做法是否新颖、新鲜。据我的记忆,十几年前我做班主任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开家长会就经常使用这样的办法。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放在自己的桌面上,会议开始前,早到的家长就会认真阅读孩子的书信。那时候,真的有家长泪眼婆娑,甚至是哽咽着读完孩子的信。我一般还会让家长在读完信后,给孩子写一封回信。当然,不写回信而是直接回家与孩子做个交心的沟通,那更好。试想一下,十几年前,我仅是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都已经频繁使用这个办法。那么,我肯定不是这个做法的首创者,一定会有比我使用更早、做得更好的老师。

再说说这个做法是否适宜、适当。十几年前,我工作的单位是所农村中学,那个时代的农村家长和孩子往往缺少沟通。沟通缺失或者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时间、时机等,但更重要的是缺少沟通的意识和习惯。亲子间羞于表达,或者“想不到表达”,才是沟通受阻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在期末考试结束后的家长会时间里,让孩子把自己想对父母说,但又不习惯面对面说的话写出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是很有必要的,是一种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用书信的形式,在那个时代,也许是个有效的沟通手段,但是在今天就未必。因为那位专家所举的例子是个大城市,一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沟通未必有障碍,所以未必是必要的。还有一点,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发展迅猛,沟通的渠道多而又多,书信已经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最后说说这个做法的目的。十几年前,我对亲子书信的使用,是为了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亲子间的沟通到位了、顺畅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那时,我从来没有把催生眼泪作为写信的目的,更没有感到“家长哭了”“学生哭了”是我的教育成功。而现在,学生哭了,竟然成了我们评价教育的尺度,成了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最关键的是,这并非是专家举的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的教育价值观和思潮。放眼周围,做感恩教育,那就是为父母洗脚,最终是父子、母女相拥而泣;做励志教育,除了播放悲情故事,就是成功人士的心灵鸡汤,最终只要是“泪花闪烁”就达到了教育目的了……把催泪当做教育,把情绪宣泄作为教育成效,错的不仅是哪一个老师、哪一个校长,而是整个教育。

前些天,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在欧洲,有一个乞丐,很典型的那种欧洲乞丐:金色的头发蓬乱擀毡,胡子拉碴,穿着厚厚的夹克和牛仔裤。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赶到自己的“工作场地”,细心地摆弄他的地摊。只见他跪坐在足有双人床那么大的薄毯上,一样一样地放置他的家什:番茄酱、芥末酱、蛋黄酱、醋……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东西,但是看起来多数是调料。看他像摆弄宝贝一样忙活,有人问他:“你有这么多东西了,还要什么呢?”乞丐开心大笑,双手一摊,比划着他的家当说:“我得要到每天的面包呀!”

这个故事,朋友是当做笑话讲给我听的,意思想说乞丐的可悲。我倒觉得,我们的教育比这个乞丐更可悲。这些年,教育过于喧嚣,我们总是费尽精力地为教育调制调料,添加添加剂,像乞丐的地摊一样摆出了乱七八糟的、琳琅满目的物件。从表面上看,我们和乞丐一样悲剧,细想起来,我们比乞丐还差一截。至少,乞丐还知道自己需要的是面包,还知道没有当天要到的面包,他眼前的一切都是没有用的。而我们却只顾摆弄眼前的“佐料”,没有认真想一想教育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

学生哭了,充其量算是教育环节中的“佐料”,肯定不能算是填饱肚子的“主食”。那么,学生哭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它又能衡量、引导出什么样的教育呢?

我以为,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学生的眼泪》,是说一个参赛老师上完课后,学生哭着不愿离开比赛场地。评委因为这一感人结局而改变了填好的分数,我也随之改变了分数。但是这两个改变是不一样的,很多读者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嘿嘿!今天又听到了眼泪两个字,遂不能自已,成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