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精神职称”

 江山携手 2016-02-19

有老师给我留言说:我是研究生毕业,在小学任教,这样的话我就可以自动晋升到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在别人眼里,我是个很幸运的人,不用去拼抢各种荣誉就可以得到很多老师需要一生拼搏的东西。我现在面临的困惑是:领导和同事都认为我已经晋级,就不需要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了。比如我想参加各种比赛时,他们就会说:“你晋级了,还参加呢?”可是我很年轻,还想有更长远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说的是,按照新的职称改革方案,小学高级教师已经不再是小学老师的最高职称了,还有更高的职称级别等着老师们。我说这个,只是在回应一个政策问题,与这位老师的困惑毫无关系。因为不管职称级别如何增加,终会有老师抵达职称巅峰,那么这位老师提到的现象也会依然存在。

职称到顶就应该鸣锣收兵,刀枪入库,安享“晚年”。这样的心态当事者有,旁观者也有。大多数老师在职称问题解决以后,都会选择“退居二线”,即使勉强代课也不会再“意气风发”,只不过是漫不经心地完成工作而已。而周围的人,也都会不自觉地认为他(她)应该“让”了——让机会,别挡道。这样的集体疲软心态,应该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

体制下的职称晋升制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物质奖励和刺激的手段,除了到达顶端的人会心生倦怠以外,更多的人会因无法企及或者评选中的不公平而选择仇视和对峙,同样会带来心理上的懈怠。要想根治职称带来的这种负效应,单靠增加或者减少职数,提高或者降低职位之类的行政手段肯定是无法做到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无论是职称的受益者还是受挫者,想要达到长久的成长、真正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精神职称”。

所谓“精神职称”,就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内心,把个人的某一特长或者爱好进行层级式的经营,在逐步获得精神成就的同时,赢得一份能够持续、持久存在的成长力量。温州的林志超老师,喜欢与问题学生打交道,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着自己独到的小技巧、小智慧,他把自己的教育案例记录下来,投稿给杂志,结果有很多文章得以发表,这份意外的惊喜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致力于艺术化教育的实践。从此以后,他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学生教育案例,并通过对问题学生的科学分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他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前些日子,我与他在宾馆的房间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他谈了自己在问题学生教育方向上的打算,并感慨说:“这个领域博大广深,永远没有尽头,值得用一生去研究。”

林老师走过的基本路径是这样的:对问题学生教育有特长,善于通过写作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渐有了系统研究问题学生的意识,开展了系统的问题学生研究,出了专著,成了专家。他就是这样在体制之外找到了自己的成长试验田,并不问报酬、不计辛苦地默默做下去,而每一个节点的成长就是给自己的奖励,在这样的自我奖赏之下,他走的越来越快、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恰如他所说,他选择的这个领域是没有尽头的,只要你愿意研究,就可以一辈子走下去。

我想,这就算得上是一种“精神职称”:自我发现,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奖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