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仅仅听到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为之倾倒;凤凰古城,一片心生神秘,古老且让人流连忘返的土地。
坐拥湘西凤凰,领略万千风情,一直是霞客心中的梦想,这里独具魅力更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走出过文学巨匠沈从文,绘画大家黄永玉,每年前来写生、创作的画家、书家更是络绎不绝,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亦给了书家谭贵清很深的影响,他用一管秋毫妙笔生花,尽情挥洒着属于自己的绚烂。
谭贵清,1964年生于湖南省凤凰 土家族,号镇竿汉子乡野牯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 中华名人堂院士、香港珠江书画院名誉院长、湖南书协会员 湖南榜书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并获奖。
谭贵清最初的书法兴趣从部队中来,担任文书的他需要写的一手好字,因此他开始了字体相对周正的隶书的练习,也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部队转业后,谭贵清接触到了行草书,他一下被那种飘逸洒脱的字风所吸引,转而开始了这一书体的创作。
有别于隶书的精巧庄重,介乎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行草则更显粗放,也更适于抒发个人性情,这对于向来粗线条的谭贵清而言可谓不谋而合。

谭贵清的行草书个性鲜明,古法与当代风貌兼具,在墨色变化间自然延展出一种禅理,用笔雄肆奇逸,解体昂藏桀骜,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曾这样评价到:谭贵清握笔着实,通过肘的运用,达到力劲的笔画效果。他运用腕运与肘运表现笔画风姿、态势和细微变化。笔锋和变换运笔节奏也很难做的到,但他表现的淋漓尽致。
谭贵清开始在行草书领域声名鹊起,作品愈发受到关注。但所谓“慧根早具,久运灵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来自老师王琳的一个建议,却不经意间成就了谭贵清在书坛的一段佳话。
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榜书从赞颂帝王功德,装饰皇家宫殿发展到题写重臣宅第、名山大川,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谭贵清对榜书的研习绝不是一帆风顺,他从对这一书体毫不了解到可以拿着粗大的毛笔在宣纸上运笔挥毫,其间经历了太多艰难的摸索。但用朋友的话讲,老谭性情豪放、雷厉果敢,甚至是匪气十足,对讲究气韵的榜书创作而言,可谓先成功了一半。
榜书,绝不是把字体写大这么简单,需要把自己的精气神贯穿其中,换句话讲,需要表达审美感受和抒发个人情感。虽然谭贵清的性格比较适合榜书创作,但要驾驭那种“气贯其中、一气呵成”的技法并非易事,要做到墨色的浓淡相宜亦十分困难。就用笔来讲,蘸墨太饱容易将墨汁滴在纸上,少之则写不完整,枯笔太多;用笔力度大容易将纸写烂,力度小又体现不出那种磅礴的气势。这无疑在章法布局、用笔用墨以及身形步法上给谭贵清提出了诸多要求。经过不间断的尝试与感悟,谭贵清终于体验到榜书并不是单纯的书法,在创作中需要一种气韵,一种意念的东西,如此才能使作品更具精神含量。
因而他每每创作之前总要像打太极般把书写的套路预演一遍,这更像是一个承接天地灵气、挥毫运筹帷幄的过程,所谓成竹在胸,方能下笔有神。
也正因如此,谭贵清笔下的榜书运笔纵横交错,势如曲指成拳,自然圆劲,凡点画止处,露锋不藏,笔画有力而生动,寓疾于涩,墨色生动而富有变化。
何家英观他作品后曾感言:“谭贵清的榜书起承转折自然得体,每一个字都独具匠心,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独特的认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他的作品最为感性、丰富、灵动、细腻,焕发出激情,催生了灵感,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独具中国气派。”
谭贵清的创作没有太多师承,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平日勤学苦读、挑灯苦练的结果,他经常抱着一本书法字典研习到深夜,上面的百家体给他带来诸多感悟,从解体结构到起承转折,谭贵清将不同的艺术语言熔铸在自己的榜书创作中,使之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有效解读。
同时他的榜书亦不是单一的书法载体,他竭力在创作中融入多元艺术元素,比如象形意识,比如绘画色彩,崇尚古典价值取向又强化作品视觉效果,作品观之豪放壮丽、峻拔雄强,方圆有度,藏中有露,妙趣横生。


集众家之长为谭贵清的榜书创作平添了诸多自信,他在法度之上开始更多地在书写中融入创新观念。比如他写的“马”字,最大可能的还原了骏马奔腾式的雄健,特别是四个点的处理,像足了腾空的马蹄。
而“龙”字的灵感来自春节家家户户舞龙和挂龙灯,在字体构造的处理上尽可能的展现了龙有九节的形态,观之极具动感。
“路”字作品曾让谭贵清获得过全国第二届榜书大赛第一名,他通过字体形态与结构将人生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曲折感和无尽感体现的淋漓尽致,疏笔间道尽了人生沧桑。谭贵清的榜书作品有着雄强的力度感和飞动的气势,令人仿佛感受到一股爽逸之气在自然生发,给人以超然物外之想。
书法艺术向来讲究古质今研,古往今来无数书家为其发展倾注了难以估量的心血,代代相传,推陈出新。通观书法历史长河和历代书家的成长,无不是在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才进入创作、创造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书法创作是在继承中求得发展,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才能创作出发人觉醒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谭贵清的榜书创作虽然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但他并没有脱离传统,而是在榜书一脉传承的法度上适当夸张、象形,融入绘画元素,形成个人风貌。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到:“谭贵清的榜书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学古做到变古,在传统的书法面目中注入当下时代气息,既苍茫而有古意,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当代面貌,神情气息令人叹息,更为当今书坛榜书之奇才。”
甘于澹泊,乐于清贫,惯于寂寞,安于宁静,专于书道的谭贵清,在其作品走向市场、走向海外时,既不为名所诱,亦不为利所惑,而是热衷于公益事业。他通过义拍、义卖、捐赠书法作品等活动,始终把济弱扶贫放在首位。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谭贵清亦身先士卒、不计回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奉献于湘西这片故土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性思维拓展艺术视野,提升艺术品质,加强艺术素养,追求艺术境界。他通过对艺术的不懈求索,探寻和揭示人类情感,以德艺双修的信条引领书法创作,塑造艺术人生。
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今的艺术氛围中,书法艺术的创新、改革应当在精神层面上顺应历史新潮的特征和审美追求,方能弥古留香。
谭贵清的书法可谓字如其人,气质为先,宗古而不泥古,旨在给观众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并留有视觉空间。
其书法专精极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其雄劲的笔意运用至行草书、榜书之间,勇于创新,坚持树立充满天趣并极具真意的个性风采,形成了他儒雅自然,飘逸灵动的书风。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终身教授范曾曾言:谭贵清大智藏锐,不随人作计,以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艺术手法,让读者小中见大,拙中见巧。在对艺术追求中,没有什么奢望,只想为这绚丽的世界添上淡淡的一笔,只想用艺术去描绘祖国的山河之美,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他觉得这才是一个书画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