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码摄影“三”字经

 施粥布衣 2016-02-19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摄影亦有“道”。有趣的是,摄影中的“道”大都可以用一个“三”字来概括。
    一、摄影作品“三”要素
    一幅照片被称之为作品,甚至是好作品,从其内在魅力来讲,离不开以下三个要素:第一、主题鲜明;第二、技术上达到一定的要求;第三、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主题,就是摄影师在创作作品时,也就是在取景构图、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总有一种想法,这种想法就是照片的主题。一幅好作品必须要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在画面形式结构上常常表现为趣味中心、视觉重点、结构中心,也就是常言所说的主体)。这好比一篇文章,必须要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所谓技术上达到一定要求,至少有三个关键性技术要达到:一是曝光正确;二是构图完整;三是画面简洁。
    曝光正确是建立在曝光准确基础上的。曝光准确不一定等于曝光正确。曝光准确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曝光正确才是艺术层面的要求。
    构图完整不是一镜揽天下。这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所谓构图完整是说你所“框”进的画面元素要能完整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画面意义。
    所谓画面简洁,这就是所谓绘画是加法艺术,摄影是减法艺术的生动表述。“简、减、剪”是摄影摄影创作的重要的技术法则。
    所谓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这就是说,一幅照片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二、摄影曝光“三角链”
    摄影是一门曝光控制技术。所以摄影是用光来造型。在这个控制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曝光,这就是ISO(感光度)、光圈、快门速度。这就是“曝光三角形”。照片的曝光量是由以上三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学会控制曝光。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正确处理好ISO(感光度)、光圈、快门速度三者关系或“三角关系”。 
  掌握曝光艺术需要大量的练习。从有些方面来说这是一种略带欺骗性质的艺术,即使经验非常老道的摄影师也会尝试他们惯用的不同的曝光设置。不过要记住,改变一个参数不仅会影响曝光,还会影响一张照片的其他效果,比如,改变光圈会改变景深;改变ISO会改变照片颗粒;改变快门会改变捕捉运动的效果

 三、摄影光源“三”特性
    摄影是一门用光造型的艺术。对于光的特性的认识则是用好光的前提条件之一。美国摄影家法宁格指出:对摄影家来说,光具有强度、质量和颜色三个主要性质。
    光的强度:光的强度是指光的强弱,可以从亮到暗,这一点适合于任何光源。例如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中午的日光非常强,而阴天时光线就比较弱;夜幕降临,光线就变得越来越昏暗。人工光源的强度,则是随着电源的输出功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光的质量:光的质量是指光的硬、软、聚、散。直射光通常称为“硬光”,夏天正午的日光就属于硬光。而受阴云遮蔽的日光、以及从墙壁、天花板或其它反射光的物体反射出来的光则属于散光。散射光非常柔和(属于软光),产生的阴影很弱,反差比较小。象有淡淡的云彩遮挡太阳,直射光和散射光混合的明亮的阴天,一般被公认是最佳的“拍照天”。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是指光源的色温。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色温这个科学概念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最大),达到1050一1150℃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温度相对应的。色温通常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四、摄影用光三方向
    摄影师要训练自己留心光线变化的本领。而把握光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一般来说,光线可以从光的照射方向与相机的拍摄角度的关系上分为顺光、侧光(包括正侧光、前侧光)、逆光(含侧逆光)三个基本方向。当然,还有顶光、底光几个类型。
    顺光也叫正面光。是指从照相机的背后投向被摄体的光线。一般把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大约0-5度夹角的光线叫顺光。
    侧光是指从被摄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侧光又可分为前侧光和正侧光。前侧光是指从照相机后方一侧(左侧或右侧)大约与镜头光轴形成30-60度夹角方向投向被摄体的照明光线。正侧光是指来自镜头一侧与镜头光轴形成90度夹角的照明光线。
    逆光是指来自照相机对面,与镜头光轴形成大约170—180度夹角的照明光线。侧逆光是指来自镜头斜前方(左前或右前),与镜头光轴形成120—150度夹角的照明光线。
    用光的方向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强化和减弱。影象的基调也会因用光的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被摄体的侧面上方45度前后的光线认为是最佳的采光角度。
 五、摄影色光三原色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有光就有色。在对色谱中色光的识别中,人眼对色谱中红、绿、蓝三种色彩尤其敏感,故科学家认为人类视网膜上存在有感红细胞、感绿细胞与感蓝细胞。再通过这三种色光的比例不同混合而又生成其他各种色彩。于是理论上习惯把红、绿、蓝(RGB)三种色彩称为色光的三原色。数码相机中感光芯片(CCD或CMOS)即是根据人眼的这一生理特性设计出来的,只有这样拍出的彩色照片才能符合人类视觉的欣赏习惯。
    发现这一色彩奥秘的是十八世纪伟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牛顿经过系统观察及研究实验,最终确认: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它将经过两次折射,其结果是白光被分解为有规律的七种彩色光线。这七种色彩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且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色光”。 而这七种光线经过三棱镜的反向折射之后,又会合成一束白光。牛顿的三棱镜试验,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著名的“色散试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七种色光中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分解,于是也就谈不到合成了。而其他四种色光均可由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于是红、绿、蓝则被称为“三原色光”或“光的三原色”(注意,这有别于我们熟知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六、摄影色彩三要素
    大自然中,各种色彩非常丰富,评价色彩的主要依据是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色相也称色别。是指色与色的区别。色别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它是由光的光谱成分决定的,由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给人以不同的色觉,因此,可以用单色光的波长来表示光的色别。
    明度: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深浅。通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大小。同一色别因受光强弱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明度,相同的色别之间也存在明度的异同。人眼对不同颜色的视觉灵敏度不同,不同色别在反光率相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感受。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的纯度,也称色的鲜艳程度。饱和度取决于某种颜色中含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高,色彩越鲜艳;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低,色彩越平淡。
 七、摄影画面三基调
    色彩的基调是指画面色彩的基本色调,是摄影画面的基本色彩倾向。影(光影,为明暗关系);调(色调,为色彩关系)。 
    所谓影调讲的是明暗关系;所谓色调讲的是冷暖关系。对于黑白摄影而言,画面的基调分为三种:高调、低调、中间调。而对于彩色摄影而言,则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根据黑白画面的分类方式,将彩色画面的基调分为三种,即冷调、暖调、中间调。有的人根据色相的不同分为暖调、冷调、对比色调、和谐色调。有的则根据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的不同分为浓彩色调和淡彩色调、亮彩色调和灰彩色调。
 八、摄影构图三分法
    在摄影中将画面用两条水平线分成三等份,再用两条垂直线分成三等份,叫“井”字型构图法。在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中也被称为“九宫格式”。这种分割画面的方法被分成9个相等的方块。直线和横线相交成4个点,这4个点被称作黄金分割点。是画面视线的重点所在。根据经验,将主体景物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景物在画面上的组织作用,有利于周围景物的协调和联系,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使主体景物更加鲜明和突出。黄金分割是一个比例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道克萨提出的。最基本的公式就是把1分割为0.618和0.382,接近3:2的比例。这个比例被认为是长和宽的最佳比例。在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黄金分割比例。比如人体上身和下身之间的比例,人脸各个器官的比例、摄影使用的35mm胶片的长宽比等等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在摄影中,通常把2:3,3:5,5:8等近似值的比例关系引入摄影构图。“井”字形构图就是黄金分割比例在摄影中的实际应用。

九、拍摄方位三个面
    拍摄方位是指拍摄点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对应关系。拍摄点的方向变化既会使主体的形象发生显著的变化,又会使背景的对象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拍摄方向:正面、侧面(包括正侧、斜侧和后侧),背面。其实以被拍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360度范围内,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作为拍摄点。通过方位的选择可以获得不同的画面结构,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构图形式的变化。
    正面构图:正面构图就是相机正对着被拍摄对象正面拍摄所产生的构图效果。能够清楚地展现出被拍摄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擅长于表现景物的对称美。缺点:容易给人产生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缺乏空间透视感;不大容易突出主体。
    斜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就是相机的方位处在被拍摄对象正面和侧面之间的某一拍摄点上拍摄,即产生斜侧面构图效果。斜侧方向是摄影中运用得最多的“方向”。 斜侧方向拍摄既能表现出人、景、物各种拍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空间感、透视感,画面富有生气。
    侧面构图:照相机的方位与被拍摄对象成90度角度拍摄,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可以构造人物或景物的轮廓效果。正侧方向常用于人像拍摄。其特点是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从额头到鼻梁、从鼻梁到嘴唇、从嘴唇到下巴,经过四个大的起伏,整个面孔形成一条流畅的曲线。 
    后侧面构图: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侧面至背面之间的某一点拍摄,即产生后侧面构图效果。当某些被摄体背面特征比较明显时采用这种构图方式,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背面构图:照相机的位置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
十、摄影站点三高度
    拍摄高度是指照相机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拍摄高度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地平线之高低和被摄对象平面结构的变化。包括平摄、俯摄、仰摄三个角度。①平摄角度。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摄角度。②仰摄角度。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③俯摄角度。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摄角度。
    可以这样讲,优秀的摄影作品取决于鲜明的主题和完美的构图形式;完美的构图形式取决于拍摄点的选择;理想的拍摄点取决于三要素:距离、方位、角度。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所谓“黑色高度”的问题。所谓黑色高度就是通常以自己的身高站立拍摄。这样拍
十一、摄影景深三因素
    控制影像的景深是摄影的基本功之一。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所谓景深,通俗地讲就是指被摄景物中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光圈、镜头焦距和摄距(拍摄距离)。1,光圈: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即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即: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3,摄距(拍摄距离):摄距与景深成正比。即:拍摄距离越远,景深越大;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但是这种比例关系必须控制在超焦距范围以内,否则会呈现相反的规律。综合表述: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摄距越远,景深越大;反之,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摄距越远,景深越小。
出来的画面往往很平淡。
十二、摄影清晰三法宝
    大多数摄影师一定都想拍出一张清晰的照片,除非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而有意造成一种虚象。要保证照片清晰有很多技术手段。按照“曝光三角链”的理论,如果光线较弱,而又要保证一定的景深,又不想过高调整感光度以增加图片噪点,或者本意上就想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三角架、快门线等附件以及反光板预升等相机设置,以最大限度减轻机振、保持相机稳定,拍出清晰的图象。三角架、反光板预升、快门线就是保证图象清晰的三大法宝。
 十三、摄影空间三维性
    摄影是一个平面造型艺术。摄影画面是二维的,只有长和宽。但现实的景物是三维的,除了长和宽,还有深度,也就是说有空间感和立体感。摄影的任务就是要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空间效果。
    在摄影构图中我们讲到一幅摄影作品的画面大体可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主体、陪体、背景、前景以及空白。摄影构图就是对这些构图要素进行布局。通过合理的布局,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的效果出来。实际上也就是正确运摄影语言中的“透视关系”传达一种空间和立体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人概括为主体、陪体和环境烘托三者关系,而且用“隔”、“借”、“引”三个字来指导二维平面的三维表达。
    “隔”:实际上讲的是前景。所谓隔,指的是透过门窗,竹帘,树隙,栏杆等去拍主体。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隔的最好体现。这窗,这门就是近处的隔,而目的则在于远处的雪与船。
    “借”:文学描写上有一种手法叫“借景抒情”,摄影上也可以采用这种“借”的方法,从背景中透出消息来谓之借。背景中可以透出什么消息呢?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借此而表现彼,如果此是实实在在的,清晰透彻的,就是实借了。如果在借此表现彼的过程中,此是虚化的,则是虚借。 
    “引”:利用伸向远方的延伸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利用河流,道路,电线杆,成行的树木等,或采用仰角侧拍,让所摄物消失在天际等,就是“引”法。

 十四、摄影进程三境界
    唐代诗家王昌龄在《诗经》中论及诗歌“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在他看来,物境者,重在“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情境则是“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对于摄影而言,所谓物境者,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谓情境者,那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谓意境者,那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摄影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艺术。所谓易学,就是入门快。很多摄影者有头三年欢歌突进,又三年苦闷徘徊,再三年渐入佳境之慨。摄影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了突破自我的难题。这个难题的突破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兴许永远也突不破。这就是所谓“难精”。但一旦突破,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所拍摄的作品达到“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的境界。
十五、摄影后期三利剑
    数码照片需要后期。有人说前期是谱曲,后期是演奏。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而图层、蒙版和通道是数码后期的三大利剑。数码后期中海量工具的使用和精巧的技术规程的操作都离不开图层、蒙版和通道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使用。但无论多么高深的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更好地表达艺术思维。这里所说的数码后期不是说的电脑绘画。
十六、摄影创作“三”合一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而为一是创作成功作品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创作中不可怨天尤人。坏天气也可以拍出好照片,看你拍什么、怎么拍。常常听人说:三分拍摄,七分运气。而所谓的“运气”,其实只是捕捉到的机会而已。“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王志平语)。摄影作品的素质与品格,最终决定于摄影家的素质与品格。
    结语:老子虽然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老子又说:“道可道,非恒道”。这意思是说“道”是可以遵循的,同时,“道”又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摄影之“道”也就是摄影中的基本规律,很多时候表现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规律性的东西必须掌握,但贵在灵活运用,不可以墨守陈规。摄影创作需要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方向不断地努力,从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开拓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