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文化发端于岭南文化,今天我们就寻着岭南文化的印迹探寻端砚文化的源流。以此来更好地了解端砚,了解端砚文化。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源远流长,融汇升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多姿多彩和凝重深厚的绚丽篇章。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它东接福建,西连广西,南接港澳,中跨海连海南,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从以拍印的几何图形印纹陶器到以鸡卜凶吉;从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的岭南贡物到流风遗韵和习俗向中原渐变;从杨孚的《南裔异物志》到葛洪的炼丹术;从陈元等人对儒家经典的注疏到王范的《交广春秋》;从陈白沙发展岭南理学的明儒“心学”到海瑞的政治思想;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到惠能禅学;从缔造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推动近代“商战”的郑观应;从变法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离不开岭南这块神奇土地和文化氛围的培育和熏陶。特别是岭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的历史,使得岭南诗歌、岭南戏剧、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民俗、广东音乐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融会中西的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地方特色。
“2004肇庆·中国端砚文化节”开幕,端砚这张“名片”又一次亮相世人。
端砚是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端砚位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艺术品”、“端砚是国宝,是国粹”、“端砚是肇庆的名片”……但是无论如何评价端砚,我们都不能忘记它独有的文化特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端石是养在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文化中的”。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端石是养在岭南的端溪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岭南的文化中”。
4亿年前,端石的原始母岩形成。1.95亿年前,燕山构造运动与印支构造运动把深埋的端砚石挤出地表,也挤出众多的砚石坑,其中老坑叫得最响——1300年前,端州人在端溪的附近发现并开始开采矿石用于端砚制作,从老坑开采出的砚石运送到了附近的一个个村庄。这些村庄中,白石村最为出色:白石村的人们雕刻出的端砚从岭南走到中原,从古代走到当今,从中国走向世界。
当我们面对一方端砚的时候,我们感觉看到的不是一块从老坑或者麻子坑开采出来的一块石头,而是一种浸润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岭南文化,一种兼收并蓄然后又发扬光大流传和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这种在端砚中体现的岭南文化随着端砚的价值的变化而又赋予了岭南文化新的含义。
一个砚坑
在白石村东去20多公里便是端石的来源地。在最著名的老坑坑口,虽然看到的是无章的杂草、生锈的斗车,透过坑口的紧锁的大门,能够感受到的却是1300年前所出之砚被列为贡品的坑口背后深藏的故事。
翻开肇庆市志,“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代李贺的笔墨可以散见文中。宋文化留下的烙印就更深:宋康定庆历间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州。包拯因任职端州期间政绩突出而回朝任职。包拯离任时,端州的老百姓悄悄送给他一块端砚。廉正的包拯上船后获悉,便将端砚掷入西江,化为砚洲,成为千古流传的故事。所以,如果说安徽合肥是包拯的出生地,如果说河南开封是包拯的扬名地,那么肇庆端州则是包拯的成名地。现在的端州还流传着包拯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人曾畅怀感叹,刘禹锡、陆龟蒙、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徐渭、屈大均、袁枚、黄遵宪等都曾经吟咏过端砚,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甚至乾隆皇帝的诗中都提到了端砚。他在“题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中提到“下岩端石尚贻唐,况是曾宾褚遂良”……端砚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砚诗尤其能够传达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端砚的感情。
一条村庄
“不到白石村就等于没有来过肇庆”,当地人这样说。白石村不大,随便站在一条小巷中间往两头望去,总能看见几户人家门口有人在在“造”端砚:也就是一张低的小凳,一把小凿,一块端石……。在1300人的村民中,有70%的劳动力是在加工端砚。
端砚做工最讲究的是“因材施艺”。大德利厂的董事长说,一件端砚的背后就是一个故事。在端砚制作的开料、选料、做胚、设计、雕刻、打磨、上蜡、包盒等所有环节中,设计是最重要的。
一方文化
“我们的端砚在不同人眼中的体会和感觉是不同的。‘一方端砚就是一方文化’”。首先,端砚无论从开采、制作到使用,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特性。端砚当然天生就是供文人磨墨写字的,她始终荡漾着一种文化气息。
另外,一方端砚还可以认为她是一种传统,1300年的生生不息才使她有了今天,所以端砚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更主要的是,端砚是一件极美的工艺品,从端石转化为端砚,必须经过采石、维料、设计、雕刻、磨光、配盒等10多个环节,就仅仅刀艺分为深刀、浅刀、细刻、线刻、通雕等等。他说,我们这里的每一个工人,必须是个美术师、必须是个设计师、必须是个雕刻师……所以说“一方端砚就是一方文化”,是体现肇庆这一方的岭南文化。
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梁佩阳也有独特的见解,广东的岭南文化本质上是多元文化。岭南文化的母本乃越文化;而父本则是中原人口南迁带来的北方文化。二者交融而成今天的广东岭南文化,这一点在端砚上体现得最丰富。
专家视点
“端砚文化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分支之一,也是岭南文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物之一。”一位工艺界专家说。他提出,端砚只有继承和发展岭南文化中开放兼容的特性,才能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争得主动。
端砚在目前整个艺术市场当中,仍算是比较“小众”的藏品。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功底扎实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因此端砚业内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师徒之间的手口相传。因此目前来看,传统题材、工艺仍是主流。
“随着岭南文化的发展,端砚唯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不论怎样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绝不能丢。因为无论从市场来看,还是从端砚发展的脉络分析,这都是端砚文化的根基。但是完全可以把旧题材做出新意来。“其实现在的创作者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信息的来源很多,从网上、报刊上可以获得大量新的资料和灵感,没有理由做不出新的佳作来。”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的端砚文化绽放出了璀璨夺目的光彩,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动了整个岭南文化的发展。而岭南异彩纷呈的文化也给端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们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