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难怪乎有人这样评论:“论文房四宝者,必云笔纸墨砚……惟笔不能耐久,所谓老不中书,纸置久则酥脆,难于使用,墨陈失去胶性,而易于散碎,均难久蓄。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为留千古而永存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还将笔、墨、纸、砚用拟人法将其封为四侯,纸为“好畤侯”、楮知白;笔为“管城侯”,毛之锐;墨为“松滋侯”,易之光;砚为“即墨侯”,石虚中。
古代事物见之于文字,最初是用刀刻的,进而用漆书写。这些“刀刻”、“漆书”,看来都不必用砚。到了商殷时代,有人发现石墨,就开始以石墨研磨在石片或瓦片上,即把石片或瓦片作为研墨的工具,恐怕这是最原始的“砚”了。故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砚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砚,石滑也。”与研墨同义。后来,砚逐渐失去“石滑不涩”的本义,而以“研墨者曰砚”这个引伸意义作为本义了。梁吴均《西京杂记》记载:“汉制,天子以玉为砚,取其不冰……。”这些都是关于砚的最初记录。秦汉时已把砚作为一种研墨工具解释。可见,砚在秦汉时已经存在。考古发掘材料也证实了这点,如1955年广州华侨新村汉墓出土砚,1973年湖南长沙湖桥和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文帝前元十三年)出土石砚,1955年河北沧具四庄村东汉墓出土双盘龙盖三足石砚,1956年安徽太和孤东汉墓出土缠双兽盖三足石砚,安徽太和马古堆出土三足石砚,等等。汉代的石砚,多为圆形三足,盖部圆雕鸟兽。北朝则盛行方形四足砚式,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多彩,砚形砚式增多,盛行龟式、屐式、箕式,当然还有其它砚式。后来,人们把秦汉遗留下来的佳砖名瓦,加工成秦汉砖瓦砚。秦周丰瓦、阿房宫瓦、兰池宫瓦;汉的未央宫瓦、骀荡宫瓦、万岁宫瓦、兰池宫瓦、延寿观瓦、高安观瓦、上林苑瓦、八凤台瓦;魏的铜雀台瓦等被采制成砖瓦砚。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要欣赏和鉴藏端砚,首先要掌握如何鉴别端砚,即要确认该砚台是否端砚,或是其它种类的砚石(如歙砚、洮砚……);其次是辨别该端砚出自哪个坑洞;再次是品评其石质、石品花纹以及雕刻工艺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欣赏端砚的阶段。此外,鉴别端砚,还须对中国的砚台特别是四大名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在这前提下,认识端砚的发展历史,端砚各坑洞的概况(包括其历史和现状),端砚的石质及石品花纹;了解端砚的制作,使用和保养,端砚石的矿床分布和地质状况。这样,你对端砚的了解就达到一定水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