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导读的两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不情愿去做事? 为什么我们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
这样的想法关联着当下最热门的一种病症——拖延症。 不过,凡是得了它的人没有谁难以启齿的,甚至内心还生发出一种小确幸——就好像不得忧郁症不好意思说你是文化人,不嗑药不好意思说你是玩摇滚的。于是,拖延,总给人以事务缠身的纷杂感和随之而来的被整个世界需要的优越感。 既然拖延症让人这么有感,为何我们还要解决它? 因为拖延症是有严重的情绪危害的,总有一天你的小确幸会变成小不幸。包括春节假期过后你也许遭遇了“节后综合症”,工作得越发焦躁和无序,其实这也是拖延症的一个变种。 导读思路: 1,区分耽搁、拖延、拖延症。 《战胜拖延症》的译文中用“耽搁”来代替拖延,并认为不是所有的耽搁都深深值得你自责,因为不是所有的耽搁都有风险演变成拖延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耽搁、拖延和拖延症还是有区别的! 显然,Mary并不必为自己的状态过于担忧,她也没有得拖延症。 什么是“拖延”? 真正的拖延是你可以推迟去做某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并且为此感到苦恼不已。 ——《拖延心理学》 拖延者的假设是,如果这件事情我做不好,就等于我没有能力,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就不值得人爱。这样的残酷假设链条让失败的后果成为灾难。 ——《拖延心理学》 总之,拖延是对生活本身的无所适从。 拖延症只是一个大众概念,是状态也是情绪,原来他的近亲可能是“懒惰”“懈怠”“萎靡”“消极”等等,总之就是中了蛊一样不想干事,能拖一天是一天。 于是,拖延症有两个标准: a. 不情愿采取行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b. 拖延行为影响做事效果 即便我们知道了符合a与b的拖延才叫拖延症,有时候我们依然会判断不清,因为这标准充满了主观判断。 有时我们认为对某件事的拖延是可以避免的,但其实它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常把不可避免的拖延当成了拖延症,而导致强烈内疚,其实大可不必。 每天耽搁一些看似微小、积久下来却重要的事情,也会在其他地方影响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退休储蓄,把今天的储蓄推到另一天很简单,但长期来看,这种拖延却让我们付出了代价。 ——《战胜拖延症》 第一,由拖延引起的压力在很多方面都对我们的健康不利(比如,焦虑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第二,慢性拖延者会不必要地延误一些健康行为,比如锻炼、健康饮食和充足睡眠。这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期更甚。 ——《战胜拖延症》 花点儿时间想一想你的目标是如何与你的价值、更大更长远的生活目标,或者做完必要工作的短期利益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增强目标意图中的重要一步。 ——《战胜拖延症》 开始工作前,要确保你已经将这些潜在的干扰物扫清。这可能包括:关好门、关掉电话铃声、关闭手机、关闭社交工具(微信、微博、Facebook等),并且在你的工作区域内移除可能干扰你的东西(比如pad、游戏机、杂志等)。 ——《战胜拖延症》 做一些自我约束的小任务并且坚持下去。这样的任务可以简单到如刻意保持较佳站姿或者用你不习惯的另一只手吃饭。练习的关键是锻炼自律。 ——《战胜拖延症》 ![]() |
|
来自: picojames > 《人物哲理历史文化人文思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