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天才二字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伟大

 picojames 2016-02-19


【云创大数据原创人物系列之十八】公历1501年,达芬奇49岁,处于创作巅峰的他(已经完成《最后的晚餐》)遇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对手,这位青年虽比艺术大师达芬奇小23岁,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众人都竞相模仿达芬奇时,他也研究其作品,但并不是为了成为另一个达芬奇,而是为了超越他。此后,两人在多个绘画场合较量,不仅切磋技艺,同时也成为了彼此的知己。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与母无缘,与石结缘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的卡普雷赛。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体弱多病,难以照顾他,所以6岁以前米开朗基罗一直寄居在塞提雷诺小镇的一个石匠家。塞提雷诺盛产大理石,在这里,石头成为了米开朗基罗的玩具,他对于凿磨石头的过程十分着迷,可以说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6岁那年,还没来得及给予儿子关怀的母亲离世。不久,米开朗基罗随再婚的父亲路德维柯·波纳罗蒂迁往佛罗伦萨,并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



  米开朗基罗天资聪颖,在艺术方面更是展现出了惊天之才。然而,路德维柯却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他将米开朗基罗送到了文法学校,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继承自己的衣钵。钟情于绘画的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放弃画画,时常背着父亲偷着画,只因为一旦被父亲发现,一定少不了一顿胖揍。原因无他,在路德维柯看来,艺术家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出生于波纳罗蒂家族的米开朗基罗不应该和它扯上关系。


  最终,在儿子的才情面前,路德维柯还是妥协了,并将13岁的米开朗基罗送到了艺术家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工作室当学徒,在此,米开朗基罗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绘画技巧,并开始在新鲜石膏做壁画。一年后,他离开了多梅尼科·吉兰达约,转投贝尔托尔旗下学习雕塑,并在14岁那年正式尝试雕塑作品,短短几天时间就完成了一个精美的牧神头像,一时传为美谈。

 

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作品


  为此,米开朗基罗吸引了当时佛罗伦萨的当权者——洛伦佐·德·美第奇的目光,后者十分欣赏他的艺术才华,并自掏腰包,邀请米开朗基罗入住他的宫殿,使其有机会与当时诸多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与思想家交流学习,并游历威尼斯、罗马等地,雕塑水平与艺术素养与日俱增。但好景不长,不久洛伦佐去世,米开朗基罗无奈回到了家中。


“大卫”叩响艺术之门


  虽然少了风流雅士的提点与指导,米开朗基罗却从未止步不前。出于对人体之美的痴迷,花样年华的米开朗基罗在停尸房里度过了两年时间,通过解剖探索人体的奥秘。其间,他对萨伏那洛拉也十分推崇,还亲自到圣马可修道院听其演讲,而萨伏那洛拉因抨击教皇和教会的腐败,被贴上了宗教“叛道者”的标签,并最终被判火刑处死。得知萨伏那洛拉被处死的米开朗基罗十分悲愤,他拿起了锤子和凿子,于是便有了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遗体的圣母怜子像——《圣殇》。作为他的出道作品,米开朗基罗在圣母衣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件拥有他题名的作品。

 

《圣殇》


  此后,如同开挂一般,米开朗基罗开启了自己璀璨的艺术人生。公元1504年9月,米开朗基罗为家乡创作的自由象征——大卫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佛罗伦萨市政广场。这个9吨重的大理石“巨人”是米开朗基罗费时四年的作品,为了雕凿出最完美的大卫,米开朗基罗废寝忘食,时常睡在未成形的大卫旁边,并绘制了几百张草图,通过透视勾勒的独特技能不断调整完善。


《大卫》

 

  功夫不负有心人,完工后的大卫高达5.5米,体格健壮、神态坚定、目光如炬,左手轻推肩上的投石带,俨然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战斗英雄,堪称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如今,原作被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物馆,每年亿万游客前来朝拜。自此,米开朗基罗被世人公认为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那年,他26岁。


给一支画笔,他可以为你“创世纪”


  随着中古黑暗时代的结束,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丰富文化遗产再次被奉为神圣。在这个探索与创新的时代,竞争也异常激烈,空气中弥漫了对地位与荣耀的渴望,艺术家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便会被人遗忘。

 

  1505年,为了恢复罗马这一西方基督教之都昔日的荣光,“战争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在意大利广泛征召最具才华的人,米开朗基罗便是其中之一。起初,尤利乌斯二世要求米开朗基罗为其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类似古罗马皇帝的陵寝。对于米开朗基罗而言,这可谓是一个渴望已久的机会,于是这位拥有远大抱负的艺术家开始为野心勃勃的尤利乌斯二世服务。



  在米开朗基罗的设计中,这一陵墓异常宏伟,全部采用大理石材质,共有三层,内有超过40个圣经人物塑像,可步行入内。为了完成这一空前绝后的宏伟陵墓,单是材料采集,米开朗基罗就用了四年时间,并最后在采石匠的帮助下,将70车大理石运往建筑地——圣彼得教堂。正当一切准备井然有序进行之时,教皇却突然要求米开朗基罗暂停目前的所有事宜,集中精力为圣彼得教堂旁边的西斯廷教堂绘制壁画,这对于米开朗基罗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由尤利乌斯二世的叔叔建造完成,其形状为一个长40米的长方形,面积近6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在当时既是教堂,同时也是战时士兵们的据点,而米开朗基罗需要作画的拱顶距离地面约20米,面积更是达到了1100平方米,这对于绘画经验稍浅的他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挑战。

 

  最终,无奈的米开朗基罗接受了这一挑战。经过初步设计,在他的脑海中,震撼的创世纪画面与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合二为一:在拱顶的中央区域,米开朗基罗描绘了从上帝创造日月到诺亚方舟的创世纪故事,而在两边的拱形间隔里则排列着基督的祖先。加上之前为教皇陵墓构建的雕塑人物,一幅伸向天际的《创世纪》于公元1512年11月正式与世人见面,壁画中343个人物的形态无一雷同,比例完美,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由此,米开朗基罗晋升为与达芬奇起名的最伟大画家之一。

 

《创世纪》


  《创世纪》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瑰宝,但在其创作过程中,米开朗基罗却吃尽了苦头。虽然他聘请了当时罗马技术最为精湛的壁画师辅助自己,但是巨大的工程量仍然让他有些吃不消。为了尽快完成任务,米开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工作18个小时,需要一直在脚手架上保持仰视的姿势,而颜料会不断落入眼睛里。如果画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身为完美主义者的米开朗基罗还会义无反顾地将其凿掉重画。四年的时间,在米开朗基罗绘完343个姿态各异的壁画人物的同时,他也憔悴得像个老人。

 

惊天之才&孤寂艺术家


  一直以来,米开朗基罗都心系那未动工的陵墓建造。于是在尤利乌斯二世去世以后,他又重新开始雕塑设计好的陵墓人物。最后,年迈的米开朗基罗没能完成拥有40个人物的巨大陵墓,却成就了一面相对低调的墓墙,七座塑像屹立其上,但其中只有《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三个作品由米开朗基罗本人完成。在米开朗基罗的塑造之下,摩西像身形健美,精美绝伦,曾让当时的教皇与多位红衣主教叹为观止。


《摩西》


  凭借着对完美比例的敏感与追求,米开朗基罗同时还为建筑学奠定了新的基石。在他去世前的十几年间,这个不知疲倦的老人一直醉心于另一个庞大的工程——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他将教堂的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顶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两重结构,内部明亮,使教堂的视觉效果更加宏伟,由此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66岁时,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祭坛壁面上创作了最后一幅壁画——《最后的审判》。在《圣经》中,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基督要做最后的审判,以此惩恶扬善。在这颇为恐怖的壁画之中,米开朗基罗把得到祝福的人送入天堂,同时将受到诅咒的人送入地狱,以此表达其身处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内心的痛苦,并在画中将反动的教皇送入了地狱。此后,米开朗基罗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在工作室中逝世。



《最后的审判》


  虽然拥有惊天之才,但米开朗基罗却是名副其实的孤寂艺术家。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有人说他其貌不扬,有人说他其实是同性恋,无论是什么缘由,这位艺术家是孤独而脆弱的。在西班牙与德国侵略军入侵罗马期间,身处乱世的米开朗基罗亲历了烧杀抢掠、哀鸿遍野,其早期作品中的乐观主义氛围也在这场浩劫中烟消云散。


  三年后,心爱的弟弟与父亲的先后去世,同样使55岁的米开朗基罗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此后,年仅古稀的米开朗基罗也曾与丧夫的科隆纳展开了一段唯美的精神爱恋,他们通过143首诗歌探讨宗教与艺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科隆纳心系前夫,故直至她去世,米开朗基罗也没能与其结为连理。在科隆纳去世以后,米开朗基罗的悲观情绪复萌,变得极为消沉,这种孤独感与精神危机在其晚年的作品中时常能够窥见。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米开朗基罗将人体之美视为最完美的美。从《大卫》到《摩西》,从《创世纪》到《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总是倾心于人体刻画,力图打破常规,创造出全新的意蕴与新鲜的感觉,并以此作为通往艺术巅峰的钥匙。毫无疑问,米开朗基罗是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与诗人,他与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同时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小行星3001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米开朗基罗并不自信,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内心充满各种矛盾与情绪,既有狂放的创作热情,内心又极度忧郁,也许这就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吧。

欢迎转载,但需带上“云创大数据”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云创大数据”详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