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癖者——米开朗基罗

 闲云野鹤qpab3u 2019-08-22

记录在佛罗伦萨的名字——但丁、薄伽丘、达·芬奇、马基雅维利、拉斐尔、伽利略...每一个都响彻天际。

若把其中一个放在一座陌生城市,那里将立刻焕发出无限光彩。在光辉的佛罗伦萨,与神最接近的只有一位:他易怒好斗、孤僻多疑,身边没有朋友;他被几世教皇“要挟”,身价不菲,却过得像个穷光蛋;他的才华近乎刺眼,对刻刀下的石头有敬畏之心,自愿将灵魂附于其中,与神对话。

他,就是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

米开朗基罗素描作品

这位矛盾者出生的 1475 年,23 岁的达·芬奇已是一间绘画工作室的重要合伙人。

那时,二人不在一个城市,米开朗基罗的诞生地卡普莱斯,离佛罗伦萨不远,这里有许多采石场,也有不少雕刻家,在他的血液,从小就流淌着叮叮当当的锤子和凿子的声音。

几个月后,父亲在此地的行政长官职务任期结束,全家得以回到老家佛罗伦萨,当时的这座城市,已经被美第奇家族统治了整整一个世纪,经济繁荣,艺术氛围浓厚。

在这样的环境中,13 岁的米开朗基罗初到老师工作室,完成了最早的一件蛋彩画作品《圣安东尼的折磨》,画中的圣人悬在半空中,被数只形态各异的魔鬼包围。

这是他想象力爆发的起点。

圣安东尼的折磨 米开朗基罗 约 1488 年 美国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藏

同一年,美第奇家族最知名的掌管者洛伦佐·美第奇,无意中看到了少年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惊讶其才华之余,邀他进入宫殿并加入“美第奇学院”,这所学校就是被称作“世界美术学院之母”的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的前身。

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洛伦佐重视和爱护,宫中大量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对象。短短 4 年,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不过,米开朗基罗的耿直性格一点都没变。一天,在对另一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一次直言不讳的批判后,他的鼻梁被无情的打断,自此留下了难以矫正的歪鼻梁。

《半人马之战》局部 米开朗基罗 约 1492 年 佛罗伦萨博那罗蒂之家博物馆藏

1492 年,洛伦佐离世,权力争夺达到顶峰,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孤僻的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受到排挤,欲出走罗马。这也正是《半人马之战》未完成的原因,然而,就是这件“半成品”的浮雕,却预告了他后半生一直坚持的艺术主题——运动中的人体。

罗马,古代雕像林立,来到这里的米开朗基罗,犹如走进了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心动如潮。

1498 年,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受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圣母怜子》雕像。圣母怜子是北欧绘画的经典题材,曾被许多意大利画家演绎,但以往却从未有过这一题材的雕塑作品问世。米开朗基罗开创性的通过对表情和身体姿态的运用,巧妙地把人体解剖学知识与心理刻画融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圣母怜子 米开朗基罗 1498 年 圣彼得大教堂

这件作品的问世,使他名贯罗马,他甚至被称为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冉冉升起的雕刻巨星。可惜,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他们眼前这位年轻人的成就,将不止于此,他会在往后几百年的艺术史中占据神一样的位置,无可撼动。

3 年后,米开朗基罗载誉而归,受政府委托用 4 年时间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雕塑《大卫》。他所创作的大卫,不是被荣耀笼罩的胜利者,而是充满活力、潜力无限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四肢强健,表情激进,甚至带有某种期盼。

它与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大相径庭,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更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的充分体现。

大卫 米开朗基罗 1504 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

当雕像大卫成为城市标志,订单随之而来。

一位佛罗伦萨收藏家想要定制作品以庆祝他与妻子的婚姻时,这位艺术家无暇顾及,他正忙于与这座城市的另一位天才——达·芬奇较劲。

1506 年,二人被选中在希娜利亚宫殿市政厅的两面墙上分别作画。达·芬奇描绘的这场激战,是整场战斗的最高潮时刻,人的争斗呐喊与马蹄飞踏交织在一起,整幅画充满了血脉喷张的情感;而米开朗基罗画的是处于战争边缘的一个特殊而平凡的时刻,在河边休息的佛罗伦萨士兵突然听到有敌军进犯的消息,正欲进入战斗。

安吉里之战 达·芬奇 临摹版

卡辛那之战 米开朗基罗 临摹版

这两幅作品的构思非常完美,只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后人也只是根据当时的草稿临摹了作品的部分画面。

事后,骄傲的米开朗基罗对前辈的老套画法表示不屑,率先言语发难。达·芬奇鉴于自己的地位,没有过多纠缠,只是说:“雕塑弄得人满身大汗,精疲力尽…做完一天的工作,脏得跟刷墙、烤面包的人似的...”

还没等米开朗基罗再次回击,他就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招到罗马,从而开始了他生命中最为痛苦而漫无休止的一次工作——为其雕凿陵墓。

“这些珍贵的大理石是我花了 8 个月时间才精挑细选出来的,这时却找不到教皇的人来付账。”米开朗基罗说,“我想,他可能回头会补上,所以就先拿自己的钱垫上了,但最后,教皇拒绝见我,还让他的士兵将我拒之门外...”

尤利乌斯二世任教皇期间,战争连年不断,他为此付出了昂贵代价,再加上米开朗基罗追债竟然追到了战场上,教皇只好决定暂时放弃修建个人陵墓的想法,计划安排这位执着的艺术家先去西斯廷教堂画天顶画。

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 1512 年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

在雕塑家出身的米开朗基罗看来,绘画始终是二流艺术,比起“永恒”的石头来说,任何绘画都太易消失。所以,他本不想接单,但在权力的威吓下,最终不得已接受了这桩委托。虽是被迫,但并没有应付了事,他对自己的作品始终有极为严苛的要求,经过 4 年多的时间,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这是集“错视画”、建筑、雕塑、浮雕的技法,及不同绘画风格为一体的辨识度极强的“米式风格”,他将礼拜堂天顶的空间无限延伸,直通幻象中的天堂,也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推向了巅峰。

要知道,《创世纪》是湿壁画,需要在底料完全变干之前将颜料画上并被吸收,一次成型,而米开朗基罗上一次画画还是 20 年前做学徒的时候...并且,西斯廷教堂顶部是一个几乎没有遮挡的近 500 平方米的弧面,高 18 米(相当于 6 层楼高),他必须每天仰着头,举着胳膊作画。

当这件绘有 343 个人物的大型壁画完成,走出教堂的米开朗基罗几乎成了残废——由于颜料常常滴进眼睛里,视力已变得有些模糊;由于长期仰头画画,脖子也歪了。

往后一段时间,他甚至只能昂着头,把东西拿到头顶上看。也难怪歌德在参观西斯廷礼拜堂之后感慨道:“没有到过西斯廷的人,无法了解一个人的力量能达到的程度。”

《创世纪》局部

米开朗基罗的习惯是,作品完成之前拒绝观看,也拒绝别人提意见,甚至包括委托者。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在离世的前一年,才以身体为由被允许进入礼拜堂参观,当他走入中堂,抬头仰望,哑口无言。未完成时的《创世纪》,竟已如此撼人。

在艺术创作上,他有过于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得他很难与人相处,所以长达 4 年的《创世纪》之作,完全由他一人完成。“我在那里没有一个朋友,主要是我也不想交什么朋友。”米开朗基罗说。

相比之下,有位艺术家则完全不同——在《创世纪》快要完成的时候,拉斐尔正在隔壁画《雅典学院》,这位年轻人长相俊朗,优雅风趣,每天都会吸引各路豪门前来聚会。不过,拉斐尔也是十分傲娇,他虽然每天都会经过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地,却从来不会主动打招呼。

有天晚上,好奇终于打败了风度,他偷偷溜进教堂,躺在天花板下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拉斐尔把米开朗基罗的形象也画进了众星云集的《雅典学院》里,他承认这位性格怪异的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不过,他也进行了暗暗地挖苦。

拉斐尔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形象画作是米开朗基罗,而这位传奇人物,正是出了名的尖酸刻薄。

《雅典学院》局部中最前方,斜靠在桌台上的即是米开朗基罗(赫拉克利特)

《创世纪》的完成,耗费了米开朗基罗太多精力,未满 40 岁的他,看起来像个老头。他本想回到故乡休息,却又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使他返回了罗马,重新开始一度被中断的陵墓建设。

《摩西》,是整个陵墓里最著名的雕像。

这尊《摩西》像,完美再现了这个神话人物作为领袖的神气——他的眼睛又大又亮,直视远方,射出火焰似的光;他的头发很短,胡须却如浪花般直垂下来;他的衣服是一种纯粹的假想,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写实,而是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因为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显著。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400 年后,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甚至把自己对这尊雕塑的迷恋写进了一篇名叫《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的论文里。

摩西 米开朗基罗 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一心想要看到自己陵墓的尤利乌斯二世,最终未能如愿,提前离场。继任者利奥十世教皇原名为乔凡尼·德·美第奇,是洛伦佐·美第奇的儿子,也是米开朗基罗曾经的玩伴。

遗憾的是,这样的关系并未使他的工作得到减轻。米开朗基罗在这座陵墓中留下的雕塑《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表明了自己在利奥十世统治下的真实状况,“拉斐尔比我更受欢迎,我为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无休止的工作,感觉自己就像个奴隶。”

米开朗基罗保留了雕像身体以外的粗糙刀痕,这些痕迹像是奴隶的苦难印记;扭曲的人体,则是那件《半人马之战》所预示的主题的再现;而有些暧昧的动作,似乎隐含了他的性取向。

被缚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 1518 年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1519 年,44 岁的米开朗基罗重回佛罗伦萨,不久,曾经的对手达·芬奇和拉斐尔相继去世,只剩一盏明灯的佛罗伦萨变得不再璀璨。

而教皇利奥十世也并没有放过这位精疲力尽的艺术家,他强迫其为父辈洛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这项任务,本是让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成为经典,但创作盛期并追求完美的米开朗基罗的成果远超美第奇家族的想象——美第奇要的是“伟大”,他却给出了“不朽”。

陵墓前的雕像《昼和夜》与《晨和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力量,斜倚在拱上的裸体男女衬托着上面两位美第奇家族成员的雕像——一位是洛伦佐,另一位是朱莉亚诺。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一组雕塑从设计到最终完成,竟用掉了米开朗基罗 15 年的生命。

《昼》与《暮》 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

《晨》与《昏》 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

此时,他可以休息了吗?

当然不行。

1536 年,已经 61 岁的米开朗基罗再次被召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 6 年时间在 25 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创作了又一幅伟大的壁画——《最后的审判》。

精力旺盛的米开朗基罗没有让任何人失望,他再一次以强大的魄力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艺术革新。从远处看,《最后的审判》一片混乱,随着视线慢慢集中到中心人物身体上,可以看到基督正在举着手似乎将要做出判决,画中,善良的人身体明亮,灵魂被送上天堂,附有罪孽的人身体暗淡,将被投入地狱。

但无论如何,整个画面的蓝色忧郁气质,都代表了米开朗基罗为自己的一生所做的注脚:每个人都逃不脱注定的命运。

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 1541 年 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最后的审判》完成后,罗马市民为之沸腾,神学家们却为满目的躶体以及“过于年轻,毫不苦痛”的基督形象而震惊,并在大公会议上公开谴责,称这幅画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多年以后,这些原本全裸的人物被画上了树叶和布条,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在这幅巨作中,米开朗基罗给自己留了一个“自画像”——一张被天神拎在手里的“人皮”,这是一位殉教者,也象征着自己的灵魂早已升天,与神共舞,皮囊已不重要。

《最后的审判》局部

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 1564 年,伟大的米开朗基罗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而这一年,伽利略和莎士比亚刚刚出生。

他曾说,“雕塑是把石块中的形象‘解放’出来的过程。”而遗留在他工作室的那件最终没有完成的作品——《未完成的奴隶》,似乎正是对自己一生被迫为他人工作而未被解放的隐喻。

他也曾说,“我把少许财产留给家人,把身体留给大地,把灵魂留给上帝。”而《最后的审判》里的那件皮囊,也许正是为这段话而作。

《未完成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米开朗基罗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但只是在艺术上。

生活中的他,各色尖刻,几乎是人见人烦,他非常有钱,一桩《创世纪》的委托收入比达·芬奇一辈子挣的都多,但他却从不修饰自己,甚至穿的像个流浪汉;而艺术创作中的米开朗基罗,无所畏惧,也极其慎重,只要经过他手的作品,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会极力做到最好,他不会在刻刀下对委托人妥协,即使是美第奇家族,因为他从来都知道自己的作品将会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