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学”——最容易被误解的哲学概念

 辷盀 2016-02-20

“形而上学”——最容易被误解的哲学概念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到“形而上”这个概念,都是通过课本。

课本上对它的解释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这里被当成一个贬义词。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你听说过哪个学科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宣称:我们这个学科就是立志要孤立、片面、僵化地研究问题的吗?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详细分科。给整理他书籍的后人犯愁了,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这个标准,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当时没有合适的名字称呼它们,安德罗尼柯一看怎么办呢,就给起了一个名叫metaphysics,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这就是“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的这句话很精彩,也很好理解。“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这句话下了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这里指的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定义是说,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

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易经》的这句话,和安德罗尼柯的思路是一模一样的。《易经》的“道”,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于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简直是“信、达、雅”的最高境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子的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啊之类的问题。

形而上学离我们并不远,生活中我们也不时会与它相遇。

很多小孩子喜欢不停地问 “为什么”,让家长不胜其烦。就是因为“为什么”的游戏玩到最后,追问的往往就是难以回答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举个例子。

“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啊?”

“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照顾你呀。”

“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啊?”

“因为爸爸妈妈要挣钱啊。”

“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挣钱啊?”

“挣钱了才能买吃的啊。”

“那为什么要买吃的啊?”

“有了吃的,人才能活啊。”

“人为什么要活着啊?”

而最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正是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普通家长是很难回答得上来的。

再举一个例子。

刚才说的“为什么要上幼儿园”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类似地,不断追问自然科学的问题,最终也会通向形而上学。

比如小孩子问“太阳为什么会每天升起落下”,家长可以用牛顿力学来解释。

但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太阳要遵守牛顿力学?”这时候家长又无法回答了。

实际上,这又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为什么物理学规律是普世的?我们为什么相信在地球上检验有效的力学原理,宇宙万物都会遵守?甚至于为什么我们相信,那些我们没有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也会遵守同样的物理规律?我们哪里来的这自信?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继续追问下去,这就是在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的本质是物理定律还是我们对物理定律的信念?

而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ps:

另外一个经常被误读的哲学概念,就是笛卡尔那句出名的【我思,故我在】了。

很多人以为,这话的意思是“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更有人引申为“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

这些解释都是错的。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

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也就是从“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

看过《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电影的朋友一定想过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电脑虚拟出来的世界里?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生活在梦境里?

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笛卡尔对此的解答是:

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所以,这才是名言“我思故我在”的真正意思,笛卡尔通过逻辑证明,至少“我”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我”之外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