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病床前尽孝 婚姻家庭研究专家5点体会供效仿(全文)

 qyphhh 2016-02-20

久病床前尽孝 婚姻家庭研究专家5点体会供效仿(全文)

http://nanning.news.163.com/16/0220/09/BG8NR68Q03571AC7_all.html

2016-02-20 09:07:15 本文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点击参与跟帖
快速发贴

婚姻家庭研究专家用亲身经历谈“久病床前无孝子”

久病床前尽孝 5点体会供效仿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覃燕燕

核心提示

近日,本报刊登的《老人久病引恩怨》系列报道引起了广大读者热议。记者在接听读者来电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有道理吗?由老人患病而引发的各种恩恩怨怨,有无破解的方法?昨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广西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陈一。

怎么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

有一定道理,但不要断章取义

陈一:作为研究婚姻家庭心理工作的工作者,我见过很多关于老人久病而引发的事件,在加上今年春节期间,我奔波于四川老家的福利院和医院之间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所以对于“久病床前无孝子”深有感触,在我看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病患的角度来说,生病的时间长了,除了疼痛的困扰外,还会出现焦虑、敏感、绝望、猜疑等心理问题。他们会对周围人的反应和行为模式特别的敏感,甚至经常过敏性地猜疑或者是过度指责周围的人,尤其是亲人和照顾者,这是最常见的问题。

从照顾者角度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亲自照顾父母;一种是请护工照顾。但长时间的亲身照顾,会让人在经济压力大、思想压力大、被指责、作息受影响等负面情绪发生之后,产生心理上的反复和抱怨。有些护工,也会因为压力大,被病人和家属双重指责后马上不干了。有的护工则因此粗暴对待生病老人。

从大众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往往只就老人是否获得妥善照顾来做出最直接的判断,忽视负责护理的亲人或者是护工所要承受的责任、经济压力和治愈效果评估的担忧等。其实,每个老人的病情不同,导致的经济压力、护理的难度、时间的长短都不一样,给亲人和护工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同的,不能够简单地断章取义去定义这个“孝”字。

因老人久病产生纷争的根源是什么?

生病产生的经济压力是关键

陈一:我想说说我这次在四川照顾老人时遇到的两件事情。通过正面的事件,来找一找负面的原因:

在一个病房里,有这样的两家人。一家有4个孩子(3儿1女),只有一个儿子在四川,别的兄弟姐妹都在外省。父亲早年病故,母亲因为脑梗阻瘫痪了近8年。4个孩子约定,由留在四川的儿子和媳妇照顾母亲,所有的治疗费用由4个子女共同分担。请护工和额外的费用等,由不在母亲身边的3个子女分担。有时间大家都轮流从外省回来看母亲。他们聚全家之力照顾母亲,不离不弃,没有矛盾。

另一家有一位50多岁的女士,也因为脑梗阻病了8年,丈夫卖了一套房子,高价请了护工,还和儿子一起承担了所有的照顾责任和费用。

通过对照可以发现,因为老人生病而出现的种种家庭矛盾,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点:

1.生病产生的经济压力是关键。怎么处理好经济问题关系重大;

2.怎么照顾老人,由谁照顾,照顾的时间怎么分配,因为照顾老人带来的生活压力和困扰如何消化,因照顾而产生的经济责任如何分担,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3.是让老人维持现状治疗、进行保守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等也是矛盾点,甚至还会导致后续泛化出来的矛盾。

解决纷争有什么技巧?

沟通和换位思考很重要

陈一:通过个人经历,我总结出了几点体会:

1.首要明确老人的病症是怎么回事,要客观评估老人的身体康复的情况、周期、时间等。这些事是关键,大家的信息要畅通,以便做阶段性的治疗规划和部署。

2.怎么分担、分配治疗的费用,怎么解决后续治疗的费用等等,大家一定要说明白,想办法来解决,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这很危险。

3.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冷静客观地来思考。老人生病心情难免不好,再加上病情导致的精神不集中、涣散、甚至易激怒等,要求老人克制会比较困难。老人心理上特别脆弱,特别害怕被抛弃和被放弃。

4.做子女的不能因为自己的经济压力、照顾老人的责任压力,就让老人生活在指责抱怨中。如果老人的心理状态不好,对康复是没有好处的。子女要多想办法克服照顾老人时遇到的困难和风险。

5.不要忘记家庭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你是怎么照顾老人的,你对老人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会效仿你的行为模式。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多换位思考,这就不是问题。和谐家风,美好家庭,传承传统,请从照顾好老人开始吧。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谁也不希望自己老的时候被嫌弃,成为孤家寡人。

相关新闻

【读者留言台】

子女尽孝要发自内心 老人也要改变观念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覃燕燕

这几天,本报刊登“老人旧病引恩怨”系列报道后,引发全国各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众多读者、网友通过电话、短信息、微信等平台,讲述了自己对“老人久病引恩怨”这一话题的不同看法。以下是部分观点集纳:

观点1:女儿更孝顺

1.在照顾父母这个问题上,女儿确实吃亏。我父母就是把财产都留给儿子,家里有事需要出钱出力的时候,就想到女儿了。我曾经极度不平衡,但想开了就好了。没办法,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我改变不了,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了。不管父母慈不慈,我孝就行了。

——桂林胡女士

2.我妈生了3个女儿。老妈病的时候,都是我们仨轮流照顾,日夜陪着。隔壁床的阿姨生了3个儿子,儿子儿媳都不管她,儿子从头到尾就露面3次,平时都请护工,老太太天天抹眼泪。

——南宁黄女士

3.我周围的情况是,如果生了几个孩子有男有女的,女儿照顾比较多,儿子有点良心的就负责掏钱。如果家里都是儿子的就比较悲催,一般互相推托。都是女儿的比较幸福,孩子都会抢着尽孝。 ——南宁李女士

4.在住院老人里面,贴身陪护的还是女儿居多,儿子一般就负责送饭,儿媳露几次面就回去了。真正长时间陪伴,做细致活脏活的还是闺女。

——马山县某医院护士长

观点2:孝顺不分性别

1.父母生病的时候,我没有去护理,我只负责出钱,由妹妹出力。这个社会男女本来就是各有分工的,不能拿女人的细腻贴心来要求男人。同样的,儿子相对女儿来说,对很多事情的处理能力也是女儿不能比的。不能要求儿子跟女儿一样伺候老人。孝心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南宁某先生

2.在我看来,子女不孝,推诿责任,主要根源还是在父母。教育是一种投资,你今天种的什么因,以后就结什么果。将来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子女却不管你,相信我,绝对和性别无关,跟你自己的教育有关。你对父母孝顺,将来孩子也会对你孝顺。你对子女厚此薄彼,还能指望孩子们都一样爱你吗? ——上海某先生

3.在我老家,侍奉父母不分男女,都要尽孝。一般是给家里经济最困难的家庭照顾,其他家负责出钱。——深圳某先生

4.我外婆只有一个女儿,其余都是儿子。其实我的舅舅们也挺孝顺的,但是前提是有个好儿媳妇。——本报读者蓝女士

观点3: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观念很重要

1.大多数人都知道女儿贴心得多,将来老了女儿照顾得多,可他们还是架不住喜欢儿子。很多老人从骨子里就觉得儿子才是自己家的血脉。这种老旧的思想真是要不得!——南宁张女士

2.照顾患病老人,还是女儿居多,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女人天生就比较具有同情心和耐心,擅长照顾别人;二是女性相对担当社会责任轻些,一旦家中有人生病,女性相对有更多空闲时间来照顾。男性则事业上压力更大,分身乏术。父母如果在钱财方面处理得好,子女一般都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江苏某先生

3.老人的退休工资也决定很多事情。有的老人退休工资很高,儿子儿媳想拿老人的工资那就必须要侍候老人,如果想多拿两年,那必须要让老人多活两年,就必须侍候到位。这就是人性啊! ——南宁欧先生

观点4: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1.在我老家,如果家里孩子多,就会推托。老大说你疼小的,那就让小的照顾,可小的却说照顾老人是老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一辈子也还不清。养老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能只要道德的约束力,不能只靠“孝道”来牵制人性。 ——本报读者叶女士

2.在照顾患病老人这个问题上,子女尽孝责无旁贷。但他们着实需要也应当得到帮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社工组织,是必然的方向。 ——南宁覃女士

3.我今年70岁,住在养老院,3个子女都不在身边,我从不张口让他们尽孝。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有心有条件,自然尽孝;如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一定有他们自己的难处。很多家庭争来争去都是为一个钱字。我觉得老人可以在身体还好的时候就跟子女说明,不留钱财给子女,自己到养老院养老,不给子女添乱。这就是一个观念改变的问题,和健全社会养老机制的问题。

——读者赵先生

netease 本文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责任编辑:nnq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