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导写】武汉大学“读书冠军”,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PL个人图书馆 2016-02-20
↑ 点击上方“壹图壹材”关注我们



事件回顾

1月27日,武汉大学图书馆发布2015年度阅读报告,法学院一名大四男生王悦以653册图书的年借阅量再夺武大年度“读书冠军”,其借阅量超过了第二名200多册。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王悦借阅册数约为800多本,2013年是746本,连续三年获学校“读书冠军”头衔。


问话“读书冠军”

为什么读这么多书?

王悦称,之所以读这么多书,仅仅是因为兴趣想看而已。“前人先贤多少世代呕心沥血的思想,处处有富矿,遍地古井,那些我们未曾经历者已有记载,我们未曾预想中早有论争,不在巨人的肩膀去攀爬,不只是不敬,更是不智。”只要不停地看书,知识增多,理解能力会越来越敏锐。


进入大学后,王悦也像当年钱钟书立志扫遍北大图书馆一样,立志要横扫武大图书馆。他课余八成时间都花在看书上,除打篮球、下棋、跟朋友逛街外,多的时候每天七八个小时,少的时候也有两三个小时。


不过,他很快发现,“横扫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图书馆内,光一个大书架就放有四五千本书。但只要不停地看书,知识增多,理解能力会越来越敏锐。”


每年借这么多书,看得过来吗?

他说,自己看的书都是“有意思的和感兴趣的”,只有一成左右是跟法学专业相关的,多数书籍是哲学、文史、经济、宗教甚至工科类的。最爱读尼采的哲学作品,还有索伦·奥贝·基尔克果的《或此或彼》。


看书有技巧,他看书先看序和跋,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是精读还是泛读。有些书可能只是翻翻,有些书可能只是摘下其中几句或几段话,而有些书则会看几遍。每年,他做的读书笔记都有数万字。

议论范本

“读书冠军”,屏幕统治时代的精神守望者


在互联网建构的“第三空间”,许多人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手机依赖症”,“低头族”随处可见。当效率优先、发展至上的工具理性浸入肌理,不可避免地带来思考的惰性化和阅读的快餐化。


因此,这些“阅读冠军”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将阅读当成一个快乐式参与和守望精神家园的过程。当下国人阅读状况不佳固然有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以及公共图书馆缺失、图书价格高等客观因素,也与浮躁、喧嚣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密不可分。


人们交谈、分享和给予,不是因为你好看,而是因为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创造了什么。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在阅读数量上追捧、赶超“读书冠军”,但我们却可以像他们一样,少刷微博、微信朋友圈,腾挪出更多时间,多读几本好书。“阅读,让生活从此不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生动的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